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写这封家书时,阳明四十八岁。过往七年间,他几次剿匪,屡建奇功,官位虽是节节高升,但每结束一场战役,他就给皇帝上疏,希望批准自己辞官养病。正如这封家书所言“欲归已非一日,急急图此已两年”。屡次请辞而不准,迫不及待想回家的王阳明,结果突然摊上了大事——宁王反了。
得知宁王造反的消息时,王阳明正和江西两个大名士谈天喝茶,名士们瞬间就蒙了,惊慌失措,王阳明虽已“每临大事有静气”,但即便再怎么“不动心”,也要面临接下来“怎么办”的问题。
宁王举兵,就在王阳明管辖的地界。事发突然,他只得仓促备战。写这封家书的前一天,他刚发出《调取吉水县八九等都民兵牌》,号令组织民兵,准备征讨宁王。他趁着巡检的间隙,给父亲写了这封信,报平安,分析局势,也表明立场:先不想回家了,等干完这票再说!
当其他官员都在观望,都在担心宁王万一成功篡位,接下来怎么办的时候。阳明则是依良知而行,当机立断,举兵讨伐。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敢于首义,打响了第一枪。我们平日空谈心性容易,真在大事大节上,要凭良知抉择、判断时,知行还能不能合一?
张君劢先生曾说阳明学有两方面:事业和枯禅。日本阳明学得其事业的一面,中国得其枯禅的一面。明治维新的理论奠基人吉田松阴,和实际指挥了维新战斗的西乡隆盛,都因阳明学而激励奋迅,冲破罗网,建立不朽功业。他们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决断力和勇气,与王阳明如出一辙,不问生死,无私忘我。
王阳明家书中说“人臣之义至此,岂复容苟逃幸脱!”大敌当前,君子取义。尽管危机四伏,局势充满不确定,但王阳明在这封家书中给父亲描述自己的应对策略时,却显得稀松平常。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自信地说“观天道人事,此贼不久断成擒矣”。也算在父亲面前给自己壮胆了,并表示“事势稍定,然后敢决意驰归尔”。即干完这票,我要决绝地飞奔回家了。
这一票王阳明干得确实漂亮,以最小成本平定了宁王叛乱,成就了一生最大的事功。这一仗是心学最好的广告,心学绝不是空谈心性,它也有事功精神。牟宗三先生就曾说:“中国人有道德精神与艺术精神,而缺乏事功精神。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讲得非常透,但外王却始终不够,亦即是事功精神不够。中国从墨子起即讲事功,到后来法家,南宋的浙东学派,再到民国胡适之等,总有一股要求事功的暗流。但要求事功是一回事,而事功精神又是一回事。总要求事功,而事功精神不具备,故事功总是出不来。”[5]而王阳明能建立事功,正是先完备精神,聚集心能。
此时王阳明立下如此大的军功,却没有因此飞黄腾达,反而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逼着他不得不再次完成超越。靠近皇帝的宦官说王阳明是宁王真正的同党,他是要和宁王一块造反的,结果发现不成,才把宁王做了。抓宁王有什么难的,派个知县就把他抓了,没那么大的功劳。羡慕他功高的人和本身就看他不顺眼的人,结成了神圣同盟。硬生生把刚立下举世大功的阳明,狠狠戏耍了一番,还一直要把他打成个叛党。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
英雄总带有些许悲情。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祸福相依,当年被打四十大板,发配龙场,绝境中成就了阳明的“大悟”。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奉旨讲学”的王阳明,生徒猛增,心学大发展,一代宗师到此也修成正果。(www.chuimin.cn)
平乱剿匪是一时的事业,讲学则功在千秋。我们的心学大师总有扭转现实磁场的能力,于至暗处散发光明,生意无穷。从而,闲则成圣,乱则成雄。
【注释】
[1]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名吉安。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
[2]江省之变:指宁王叛乱。宁王朱宁王起兵之前曾设鸿门宴,王阳明因公没有参加宴会,得知宁王叛乱后,阳明第一时间组建义兵,先是设计拖住宁王的军队,后在南昌生擒了宁王,因此大功,阳明被封新建伯。
[3]赍檄(jī xí):赍本意是拿东西给人,送给的意思。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之一。合在一起说的是拿文书、送文件的人。
[4]季斅:曾任江西南安知府,曾跟王阳明剿匪立有战功,后升任广西左参政,赴任时全家被宁王裹挟当作人质,不得已投敌帮忙传送檄文。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5]牟宗三著,吴兴文主编.牟宗三文集:人文讲习录[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9:73.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弟辈本自美质,但恐独学无友,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石川叔公,吾宗白眉,虽所论或不能无过高,然其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守俭弟颇好仙,学虽未尽正,然比之声色货财之习,相去远矣。但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偶便灯下草草,弟辈须体吾言,勿以为孟浪之谈,斯可矣。长兄守仁书,致守俭、守文弟,守章亦可读与知之。......
2023-11-16
交游之中,往往有以此意相讽者,皆由平日不务积徳,而徒窃虚名,遂致今日。河南新失大将,贼势愈张。宫苑内外,鼓噪火炮之声昼夜不绝,惟大风雨或疾病,乃稍息一日二日。谷、马[6]诸家,亦皆称是。曰仁考满在六月间。曰仁以盗贼难为之,故深思脱离州事。曰仁决意求南,此见亦诚是。禁中养子及小近习与大近习交构已成,祸变之兴,旦夕叵测。弟辈可使读书学道,亲农圃朴实之事,一应市嚣虚诈之徒,勿使与接。......
2023-11-16
家书开头,王阳明先是安慰徐爱,说他“年方英妙”,这次失败没必要太过遗憾,目前最需要的是好好修养道德,积累学问,以求大成。同时,遇大事,不动心,积极应对,从而自强不息。家书开头,王阳明跟徐爱强调“修德积学,以求大成”,便是要他做“厚积”的功夫,老子曰:“厚积德,则无不克。”无论是青年还是中年时期,王阳明勤学不辍,于百死千难中苦修,层层厚积,绵密保任,功夫不断,最终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一代侠儒。......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