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1]安东强.清代学政规制与皇权体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曾天山.外国教育管理发展史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4]常导之.教育行政大纲:上册.上海:中华书局,1930.
[5]陈乃林,等.江苏教育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陈贤忠.安徽教育史: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8]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
[9]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程湘帆.中国教育行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11]丁煌.行政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2]杜成宪,等.教育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3]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4]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5]傅九大.甘肃教育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16]傅林祥,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7]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的转型与困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18]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19]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0]江铭.中国教育督导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1]姜树卿,等.黑龙江教育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2]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23]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4]孔令中:贵州教育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25]雷国鼎.中国近代教育行政制度史.台北:文物出版社,1981.
[26]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7]李东福,等.山西教育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8]李喜平.辽宁教育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29]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0]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www.chuimin.cn)
[31]刘海峰,等.福建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2]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3]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
[34]蒙荫昭,等.广西教育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35]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6]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7]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8]商丽浩.政府与社会:近代公共教育经费配置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9]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40]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2]田正平,等.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43]涂文涛.四川教育史:上.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4]汪婉.清末中国对日教育视察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8.
[45]王凤喈.中国教育史.南京:国立编译馆,1945.
[46]王桂.日本教育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47]王日新,等.河南教育史:中.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48]吴志宏.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9]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0]熊贤君.湖北教育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1]熊贤君.中国教育行政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52]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3]张彬.浙江教育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4]张季信.中国教育行政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5]张书丰.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7]周愚文.英国教育史:近代篇(1780—1944).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58]左松涛.变动时代的知识、思想与制度:中国近代教育史新探.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清末,提学使司、提学使衙门与学务公所之间是何种关系?从学部颁布的《各省学务详细官制及办事权限章程》来看,提学使衙门与学务公所是相分离的。显而易见,提学使衙门与学务公所是两个相对分离的机关,但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省之提学使司。从实际情况来看,江苏、湖北、安徽等省均分设提学使司衙门和学务公所。由此表明,新疆的学务公所囊括了提学使衙门的职能,二者是糅为一体的。......
2023-11-16
1906年5月13日,清廷任命黄绍箕署理湖北提学使。不久,黄绍箕作为团长,奉学部之命率12位新任提学使及8位随员组成的教育考察团由沪赴东考察日本教育行政及学校情形。1906年12月,黄绍箕正式赴鄂,接印视事。为了解省城学务实况,提学使司非常重视省级视学工作。1908年1月,黄绍箕因劳累成疾,不幸去世。总体来看,黄绍箕任内之湖北提学使司以整顿具体学务为主,且在行政过程中多偏重省城学务,这实为此后湖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2023-11-16
[42]历经两年半,“双轨制”正式废止,提学使司制度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实现了制度的断裂式变迁。回顾提学使司制度的建构历程发现,新制不仅与学部、地方督抚、学政等群体的利益休戚相关,更与传统制度、域外经验、兴学需求等密切关联。提学使司制度的出台打破了教育分权制,转向中央集权制。无疑,提学使司制度对各省督抚的冲击较大。......
2023-11-16
次年1月13日,由他及张百熙、荣庆共同拟订的《学务纲要》由清廷正式颁行。在《学务纲要》的指导下,各省次第设立了学务处。学务处隶属于地方督抚,由督抚任免长官,而学政隶属于中央礼部,由礼部负责遴选,在地方上其与督抚平级。1905年9月2日,科举制被废除后,各省学政顷刻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阵地,导致其身份出现危机。有意思的是,9月4日,清廷谕令“所有各省学政,均著专司考察学堂事务,会同督抚经理”[11]。......
2023-11-16
1910年11月25日,湖北新任提学使王寿彭接篆视事。基于以上考虑,湖北提学使司将省城初等小学、半日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宣讲所等10所机构强行下放至江夏县办理,以期节省37600余元省级教育经费。鉴于当时鄂省地方官不知教育者众多的状况,湖北提学使司会商藩司,禀陈督院在省城设立教育行政研究所,招收知府以下各僚佐入所研究教育原理、学校制度及管教方法等,以一年毕业,延聘教员分科讲演。1911年4月,湖北教育行政研究所正式成立。......
2023-11-16
但是,省级教育视导活动及其制度化探索却在我国早已有之。总的来说,这一制度的颁布标志着省级教育视导正式踏上法制化、规范化的历程。一些省份提学使司便根据本省实际制定了省视学制度。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提学使司于1907年率先出台《江苏省视学暂行章程》。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省级视学制度有如下特点:一是各省自颁相关制度,缺乏全国统一的省视学规程。......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