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说:“传统并不完全是静态的,因为它必然要被从上一代继承文化遗产的每一新生代加以再创造。”[16]这说明,传统是流动的,是延续的,而非是凝固不化的无用物,需要不同时间和情境的人们根据具体时空去改造传统,进而使其生发出新的生命力。
就以“管办评”这个问题来看,在当下我国的教育语境中,“管办评一体”多被视为贬义词,备受各方诟病。易言之,“管办评一体”往往作为省级教育行政管理中的“累赘”或过时的东西。与之相反,实施管办评分离,理应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施管办评分离,就是要建立省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以期构建起政府、学校与社会三者间的新型关系。但是,我们不能遗忘“管办评一体”曾在我国教育现代化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管办评一体”“这一体制曾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使中国教育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满足了‘人人有学上’的要求”[17]。而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管办平一体”凭借其惯习的力量,当前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省级教育行政管理实践中。
在此情况下,若要在新时代实现“管办评分离”理想与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传统的“管办评一体”进行逐步改造,而非与之决裂。从目前来看,最关键也是最切实的策略是,应从改造政府的“管”入手。其核心内涵就是,省级政府及教育厅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省域教育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真正发挥其管理者的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立法,明确规范政府与各方权责的边与界,以及互动的制度体系。其次要加强省级统筹。早在清末,提学使就已认识到推动一省教育发展,仅靠提学使司的一己之力是行不通的,需要开展广泛的官绅合作,这是清末提学使司在办教育实践中摸索出的有益经验。当前,省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同样需要各省级党委、政府、人大、财政厅及其他涉教部门的协力合作,也同样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因此,当前的省域管理实践中更需要加强省级统筹,鼓励社会监督与社会办学,改变过去省级教育行政机关“孤掌难鸣”的问题。再次是重视省级教育管理能力建设。具体而言,行政管理主体应做到该管的管,不该管或管不好的,或下放权力,或培育社会专业组织由其负责办理,真正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省级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才能充分发挥省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最后是强化省级教育监督。在管理实践中,应赋予省督学以相当职权,不仅要监督学校,还要监督地方政府教育履职的情况,重塑省级教育督导工作的权威性,完善问责机制,加大对地方的考核与奖惩力度。而这些正是历史上的提学使司给予今人的最宝贵的启示。
【注释】
[1]《遵议各省学务详细官制办事权限并劝学所章程折》,《学部官报》,1906年第2期,第22页。
[2]丁煌:《行政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
[3]直隶学务公所总务课:《直隶教育统计表图》,保定:直隶学务公所,1908年,第12-15页。
[4]《江西学务公所员绅衔名履历清册》,《学部官报》,1907年第43期,第506-508页。
[5]《吉林提学使造送学务公所议绅课员出身履历清册》,《学部官报》,1907年第36期,第329-330页。
[6]详见表3.5之数据。
[7]上海图书馆:《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52页。(www.chuimin.cn)
[8]上海图书馆:《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59页。
[9]《资政院旁听录》,《申报》,1911年1月14日,第2张第2版。
[10]《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政府公报》,1913年第243期,第5页。
[11]谭乔予:《组织路径依赖的形成与超越——基于自我强化机制视角的分析》,《财政科学》,2011年第3期,第92页。
[12]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26页。
[13]刘秀生:《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第175页。
[14]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34页。
[15]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8页。
[1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33页。
[17]余勇:《论学校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逻辑》,《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年第6期,第39页。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次年1月13日,由他及张百熙、荣庆共同拟订的《学务纲要》由清廷正式颁行。在《学务纲要》的指导下,各省次第设立了学务处。学务处隶属于地方督抚,由督抚任免长官,而学政隶属于中央礼部,由礼部负责遴选,在地方上其与督抚平级。1905年9月2日,科举制被废除后,各省学政顷刻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阵地,导致其身份出现危机。有意思的是,9月4日,清廷谕令“所有各省学政,均著专司考察学堂事务,会同督抚经理”[11]。......
2023-11-16
[42]历经两年半,“双轨制”正式废止,提学使司制度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实现了制度的断裂式变迁。回顾提学使司制度的建构历程发现,新制不仅与学部、地方督抚、学政等群体的利益休戚相关,更与传统制度、域外经验、兴学需求等密切关联。提学使司制度的出台打破了教育分权制,转向中央集权制。无疑,提学使司制度对各省督抚的冲击较大。......
2023-11-16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令后,直隶各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同时,学校司督办严修转任学务处督办。总体来看,提学使司成立前,直隶省不论是在省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办新式教育方面,已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办学经验。卢靖就任提学使后,设立直隶提学使司。那么,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是如何“行政”的?与之相关的是,当前学界一致认为“直隶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进省”[4]。......
2023-11-16
[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清末提学使司作为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由提学使衙门和学务公所两部分构成。就职员总数而言,直隶省是吉林省的4倍多,二者差距之大可以想见。比如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不按定章设立科员,前者设立正科员和副科员,而后者设有一等、二等、三等科员。除科员外,吉林省还“遵照宪政编查馆章程,于总务科内附设统计主任员一员”[2]。至1910年底,各省议长的设立仍颇为缓慢;广西省取消以往设立的一名议绅,致使学务公所的参议职能落空。......
2023-11-16
(三)提学使司与各方通力合作,凝聚最大共识在孔祥霖看来,仅凭提学使司一个行政部门的力量是很难推进河南教育发展的,也是不现实的。简言之,提学使司与各方能通力合作以缓解办学阻力和压力,是清末河南教育得以起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扩充学务方面,提学使司本着中等学堂以下扩张的行政理念,出台《河南分年筹备教育草案》,重点扩充初等学堂及学额,促进全省教育普及。......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