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提学使司在五年多的存续期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走过了许多弯路,值得今人去总结与梳理。
1.组织完整与稳定是清末提学使司顺利“行政”的重要前提
职位、职能、职员是行政组织的三项基本要素。考察这一时期的提学使司组织就可以发现,各省提学使司组织的完备程度不尽相同。这主要受各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提学使司自身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比如直隶、湖北、江苏、江宁等省提学使司职位、职能、职员配备相对比较齐全,这为提学使司能够顺利“行政”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当然,还有一些省份由于内外部因素限制,比如贵州、新疆、陕西、甘肃等省提学使司职位、职能、职员配备不全,缺编与兼差问题较为突出,这难免会造成组织难以有效运作的问题。那么,是不是说提学使司组织完整,就一定能够保证其顺利“行政”呢?答案是否定的。以清末教育发达的湖北省为例,湖北提学使司成立以来,组织较为完备。但是自1909年起,情况突变。受政局动荡影响,湖北提学使更换了6任,导致提学使司组织波动性较大。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提学使司难以有效地监督与扩张湖北教育。
2.“管办评一体”模式在清末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起到负面作用
严格意义上讲,历史上的“管办评一体”的省级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于清末提学使司时期。应该说,这一管理模式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起步阶段,在迅速凝聚教育资源、规范教育秩序、大规模普及新式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而促使清末省域教育事业得以起步与发展。比如清末教育薄弱省份河南,能够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把普及教育规模做大,主要得益于提学使司所推行的“管办评一体”模式。同时也应看到,清末提学使司的管理活动事无巨细,管得太多、管得太死、“越位”、“缺位”等问题突出。这不仅导致提学使司自身分身乏术,更使得提学使与属员身心俱疲,制约了省级教育行政效率的提升。时任福建提学使的姚文倬就曾向友人汪康年写信透露心声:“吾辈终日案牍,甚不宜也。”[7]“弟因近来诸事纷烦殊甚,又心绪不佳,精神颓丧,每日自朝迄暮,除勉力将应办事件清理及见客奔走外,已觉甚惫。”[8]姚文倬的切身感受可以说明上述问题。此外,这种管理模式还导致地方办学积极性不足,社会士绅参政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进而大大延缓了省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整体进程。总体来看,在“管办评一体”模式下,清末提学使司的性质不仅仅是行政管理机关,还是“全能型”的事务机关。(www.chuimin.cn)
3.官绅合作是清末提学使司顺利“行政”的关键所在
这里的官绅合作,即指提学使司和政府官员、地方官绅的通力合作。1906年以来,一些提学使就已认识到官绅合作在教育行政运作和省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并努力落实到具体管理实践中。比如直隶,直隶提学使司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与总督、藩臬两司等部门相互配合,在经费筹措、地方官兴学考成等方面争取最大的支持,同时通过搭建与组织每年一届的全省教育例会和全省中学教育会议这一平台,广泛吸纳地方官绅意见,凝聚办教育的最大共识。当然,一些省份因忽视官绅合作,导致教育行政措施推进困难和地方教育发展缓慢。在这一点上,清末甘肃就是典型一例。陕甘总督或不注重甘肃教育,或难以兼顾甘肃教育,而且甘肃提学使也不注重官绅合作,消极懒政,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末甘肃教育的发展进程。以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官绅合作是清末提学使司运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变量。
4.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督考核是清末提学使司“行政”的基本保障
制度建设和监督考核是行政管理的两项重要工作。与以往学政与学务处不同,一些省份提学使司成立以来,开始着手制度建设,同时也注重对地方办学的监督考核。比如直隶,提学使司不仅通过召开会议的实行民主决策,及时把相关议决案转化为教育制度规章。与此同时,直隶提学使司加强省级督学督政,并在直隶总督的配合下,对地方官与办学人员进行严格的奖惩,从而较好地调动起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与之不同,甘肃提学使司仅注重学部章程的承转与下达,未从本省实际出发思考如何落实中央政策的问题。而且,即便是学部章程的落实情况,甘省提学使司也对此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而且对地方的重大失误往往以“本应记过,姑宽”之类的说辞了之。在这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下,地方官难免将上级教育法令视为具文,地方兴学积极性自然也很差。总之,制度建设与监督考核是清末提学使司“行政”的基本保障。这既是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深刻的历史教训。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42]历经两年半,“双轨制”正式废止,提学使司制度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实现了制度的断裂式变迁。回顾提学使司制度的建构历程发现,新制不仅与学部、地方督抚、学政等群体的利益休戚相关,更与传统制度、域外经验、兴学需求等密切关联。提学使司制度的出台打破了教育分权制,转向中央集权制。无疑,提学使司制度对各省督抚的冲击较大。......
2023-11-16
1910年11月25日,湖北新任提学使王寿彭接篆视事。基于以上考虑,湖北提学使司将省城初等小学、半日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宣讲所等10所机构强行下放至江夏县办理,以期节省37600余元省级教育经费。鉴于当时鄂省地方官不知教育者众多的状况,湖北提学使司会商藩司,禀陈督院在省城设立教育行政研究所,招收知府以下各僚佐入所研究教育原理、学校制度及管教方法等,以一年毕业,延聘教员分科讲演。1911年4月,湖北教育行政研究所正式成立。......
2023-11-16
次年1月13日,由他及张百熙、荣庆共同拟订的《学务纲要》由清廷正式颁行。在《学务纲要》的指导下,各省次第设立了学务处。学务处隶属于地方督抚,由督抚任免长官,而学政隶属于中央礼部,由礼部负责遴选,在地方上其与督抚平级。1905年9月2日,科举制被废除后,各省学政顷刻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阵地,导致其身份出现危机。有意思的是,9月4日,清廷谕令“所有各省学政,均著专司考察学堂事务,会同督抚经理”[11]。......
2023-11-16
1906年5月13日,清廷任命黄绍箕署理湖北提学使。不久,黄绍箕作为团长,奉学部之命率12位新任提学使及8位随员组成的教育考察团由沪赴东考察日本教育行政及学校情形。1906年12月,黄绍箕正式赴鄂,接印视事。为了解省城学务实况,提学使司非常重视省级视学工作。1908年1月,黄绍箕因劳累成疾,不幸去世。总体来看,黄绍箕任内之湖北提学使司以整顿具体学务为主,且在行政过程中多偏重省城学务,这实为此后湖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2023-11-16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令后,直隶各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同时,学校司督办严修转任学务处督办。总体来看,提学使司成立前,直隶省不论是在省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办新式教育方面,已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办学经验。卢靖就任提学使后,设立直隶提学使司。那么,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是如何“行政”的?与之相关的是,当前学界一致认为“直隶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进省”[4]。......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