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甘肃提学使司的教育行政活动

甘肃提学使司的教育行政活动

【摘要】:从这些公文可以看出,甘肃提学使司日常所处理的公务事无巨细,极其繁杂。早在1906年7月,学部颁布《教育会章程》,要求各省督抚札提学使司设立教育会。而且,与其他省份先设全省教育总会后渐次设立各属教育分会的情形不同,甘肃提学使司则先要求各属成立教育会,而后才缓慢设立全省教育总会。直到1910年8月,甘肃教育总会在省城兰州宣告成立。[152]由此来看,甘肃提学使司似将统计表册工作误解为学部对地方学务之考核,颇为焦虑。

(一)陈曾佑时期:依学部规章命令与总督命令行事

1.处理批、札、详、陈、咨等日常文牍

一般来讲,“批”“札”件是提学使司向下级下达规章与命令的公文;“详”“陈”件是提学使司向上级(包括总督与学部等)上传地方学务事项与实况的公文;“咨”件是提学使司与同级行政机关之间商量学务事项的公文。考察这些公文类别,不仅可了解该时期提学使司行政管理的重点内容,也可了解提学使司行政管理的运作实况。从《甘肃教育官报》与《甘肃官报》刊出的公文来看:一是甘肃提学使司的“批”类公文占主体,主要涉及某学堂立案、某学堂功课表、某学堂毕业及分数表册、某学堂毕业考试派员监视、某学堂学生毕业请奖、某县学堂经费、某学堂教员聘任、某地方办学请求之准驳等日常具体事宜。二是“札”类公文主要涉及上级及本司法规与命令的实施,比如札催各属学堂造表册、札各属中学堂暂行试办征收学费文、札各属设立女子师范学堂文、札各属教育会章程文等。三是“详”“陈”类公文主要涉及学务公所人事、高等学堂请奖、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请奖、农业矿物学堂办理情形等具体事项。四是“咨”类公文涉及咨按察使法政学堂别科及讲习科毕业奖励章程分工落实、咨农林学堂毕业年限等具体事宜。从这些公文可以看出,甘肃提学使司日常所处理的公务事无巨细,极其繁杂。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提学使司对省域教育事业缺乏长远的宏观规划,计划性不强。

2.札各州县设立劝学所与教育会

1907年甘肃提学使司设立后,曾通饬各属遵照学部《奏定劝学所章程》设立劝学所。然而,据提学使司称:一年多后,除少数地方禀报设立外,大多数未遵照设立,“实属玩忽已极”。1908年11月,鉴于“劝学所为全境学务总汇,若不及早兴办,诸事终无纲领,学堂安望推广”,提学使司催各州县限文到半月内设立劝学所,并选定总董劝学各员禀报来司以凭札委,而且强调“如再延误,本司惟执法相绳,以为玩视者儆”[147]。但是除个别州县外,大多数州县于1909年后才缓慢设立劝学所,不仅地方劝学所设立颇为缓慢,教育会的设立进展也同样缓慢。早在1906年7月,学部颁布《教育会章程》,要求各省督抚札提学使司设立教育会。是年9月,甘肃学务处奉总督升允札,通移各道转饬所属一体遵照设立教育会。然而,“逾两年之久,各州县教育会尚未报告成立”。1909年12月,甘肃提学使司考虑到“倘教育会不能成立,平时既无研究教育之所,毕业又无会同莅考之员,揆诸事理窒碍甚多,按之部章尤属不合”,因而再次通饬各属“限文到一月内,迅速按照所发章程将教育会设法成立,与劝学所联络一气,以期教育行政机关灵活,学务规则确符定章,刻日将办理情形申复核夺”[148]。但是,一个月后,禀报已设教育会者寥寥无几。截至1910年初,全省仅有4处教育会。而且,与其他省份先设全省教育总会后渐次设立各属教育分会的情形不同,甘肃提学使司则先要求各属成立教育会,而后才缓慢设立全省教育总会。直到1910年8月,甘肃教育总会在省城兰州宣告成立。[149]总之,无教育总会起示范引领作用,地方上难免出现推诿不办教育会的问题。

3.催各属填学务表册

统计地方学务是省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一项基本业务。1906年11月,学部为办理统计报告,“电行各省将官立民立学堂名目、学额、规章、图表文凭格式及承办各员等饬属详细列册寄部”[150]。然而,近半年时间过去,仅有江西一省汇报学务表册。1907年2月10日,学部再次箚行各省提学使司,迅饬州县将学堂名目表册送部,要求“程度在高等学堂以上之各学堂由提学使司汇报外,应即飞饬所属各府州县,勒定期限,将境内所有官立民立之中小学堂及程度在中学以下之各项学堂各遵前电,速具册籍,迳行寄部,并先将所定期限报部以便查核”[151]。1907年8月,甘肃提学使向学部反映:“遵箚饬各府厅州县造报学堂册,藉有开学未久一切简陋无从造册者,有造册而潦草塞责毫无条理者。甘省远处边隅,风气未开,民贫土瘠,筹款维艰,举办学堂不以师资乏人即苦经费不足,所以迟之又久,创立者十仅二三。嗣经原设学务处遵照部章严饬各属实心奉行,中小蒙各学堂日多一日,然管理未能尽得其人,斯教育遂难骤臻美备,惟督同公所各职员遵照定章并参酌地方情形,编订各项学堂详细表册,责成地方官及承办学堂人员恪守成法以期一律,且限其时日,定其功过,详请核示。”[152]由此来看,甘肃提学使司似将统计表册工作误解为学部对地方学务之考核,颇为焦虑。对此,学部批驳道:“教员缺乏,亟应设法养成,经费不足,亟应极力筹措,庶学务日有起色,风气可渐开通。至本部征集学堂册籍意在考查实在情形,并非追求美备,现在各省册籍均已渐次到齐,应即仍遵前箚严饬各属据实申报,以便统计。”[153]面对学部之严催,甘肃提学使司密集地出台《本司藩司会饬各府厅州县遵照定章核实填表分寄两司存案达部文》《本司札催各属学堂造汇历年历期分数表文》《本司札各属学堂造齐统计各表文》《本司各属统计表式文》等,三令五申地催填表册,并要求每年分两次造报,第一次不得逾本年八月,第二次不得逾次年二月。即便如此,能够按期顺利完成者仅占少数。对此,提学使司毫不讳言:“已逾限多日,而各属造齐者尚属寥寥。……今尚未造到者,殊属玩忽已极,不成事体。”[154]而且,即使表册到齐,多数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经驳斥,久不更造者尚占多数”[155]。总体来讲,统计学务表册迁延不决的日常管理实践,折射出了当时甘肃地方学务的涣散状态,也反映出了地方官对学务持有藐视的态度。

4.饬各属按学部定章办学务(www.chuimin.cn)

提学使司成立后,要求各属遵照学部定章办理学务。《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每一州县必设初级完全师范学堂一所,以造高初两等小学教员,如一时未能成立,宜先设立师范传习所以应急需。与许多省份设立提学使司后着手推广师范学堂与师范传习所不同,甘肃省直到1908年10月起才开始重视初等小学师资的培养问题。1908年10月,甘肃提学使司考虑到各属经济薄弱及小学师资短缺,颁发《札各厅州县速办师范传习所以造教员而应急需文》,规定“厅州县即便会同学官暨劝学所一应职员妥为筹议,酌择公所寺院开办师范传习所”,并要求“文到一月内切实开办”。[156]然而,据学部统计,截至1908年底,全省70余属中仅设34处师范传习所;截至1909年底,师范传习所数量依然是34处。[157]一半以上的地方迟迟未设师范传习所的事实说明,甘肃提学使司的政令未能充分实施。

1906年11月10日,学部颁布《京外各学堂征收学费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得体察地方情形暂时酌量免收,师范学堂半日学堂艺徒学堂仍一律不收外,其余高等小学每学生每月银元3角至6角,中等学堂每学生每月银元1元至2元,高等学堂每学生每月银元2元至3元,旨在弥补教育财政之不足。然而,甘肃省直到三年后才缓慢试办征收学费。甘省提学使司通过各属报告及学堂一览表发现,“初等小学其岁入资产毫无,筹备者十居七八,高等小学其岁入资产稍有成数者十仅二三”。在此情况下,1909年初,提学使司发布《札饬各属中学堂暂行试办征收学费文》,要求初等小学堂等不征收学费外,“中等以上至学生着自宣统元年起新收入堂者一律按照定章暂行试办,其他官立民立各小学有自愿征纳学费者亦听其便”[158]。据宣统元年学部统计,当年甘肃全省学费缴纳数额为688元,仅占全省教育总收入的0.44%。与之相比,广西、贵州、云南等薄弱省的学费占比分别为6.8%、5.2%、3.9%。[159]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部颁布的收费章程在甘肃并未有效落实。

5.承总督命令办学

甘肃提学使司不仅听命于学部政令,也听命于总督指令。1908年10月,学部颁布《分年筹备事宜表》,要求各省于1909年设齐简易识字学塾。然而,甘肃提学使司迟迟未办此项学堂。直至1909年11月20日,新任陕甘总督长庚到兰州就职后,简易识字学塾的设立才提上议事日程。长庚上任后,“饬提学使于省城酌设学塾十处,专收贫寒子弟无力就学,及恃营业为生、过时失学之人”。1910年3月26日,长庚收到学部寄来的国民必读课本后,“即饬学司排印,通行遵办,凡厅州县官立公立私立各项学堂经费稍裕者,均附设此项学塾,照章不收学费,并于城治地方及著名村镇由官筹设一二所以为提倡”[160]。就实际办理情况而言,除省城设立十处简易识字学塾外,其余地方迟迟未设学塾。

(二)俞明震时期:绸缪兴办甘肃教育

1910年8月22日,清廷任命俞明震署理甘肃提学使。俞明震,浙江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著名宋派诗人,先后任刑部主事、江苏候补道、江西赣南道等职。戊戌变法时期,他曾出任江南陆师学堂和矿物铁路学堂总办。提学使任命消息公布后,俞明震与幕僚陈诗历时五旬,于1911年5月31日抵达兰州,6月6日到甘肃提学使司任事。陈诗曾在《觚庵集》的“跋”中这样描述俞明震:“时维五月,陇上草青;重襺犹寒,麦苗始秀。民生朴啬,憔悴山林;陶穴以居,汲泉而饮。公愀然不怡,穆然深思。绸缪兴学,颁布科条;滞义毕宣,宏纲聿举;拔其髦彦,启其荆榛。自夏徂秋,勤劳夙夜。”[161]由此可见,甘肃“民生朴啬,憔悴山林”的落后状态令来自江南富庶之地的俞明震颇为震撼,他穆然深思,心生振兴甘肃教育之志。俞明震上任提学使不久,在给友人写的一份书信中,曾表达了对甘肃教育的忧虑、无奈与志愿:“学校敝衰废,百端未理;尚无萌芽,徒具其名。固前人惰废之咎,抑亦多所掣硋者之有以致之。时政日新月异,此亦何可为常?走颇欲应机立断,殚精以赴。然一齐众楚,事有难言。伏思爱顾之隆,敦笃气类,用敢渎陈清听,仰冀向当路同事诸公具言其概,加以督责,事权专属,庶有藉手。否则废弛如前,拥虚名而厥咎,愚者不为,亦惟有奉身引退耳。”[162]然而,他正要着手切实整顿甘肃教育时,辛亥革命爆发。未久,他便解职。因此,甘肃提学使俞明震兴学的美好愿望终究未能在短暂的几个月任期内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