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1901年9月,清政府发布“兴学令”,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学堂”[143]。此后,甘肃新式教育才缓慢起步。经时任陕甘总督崧一年多的筹备,1903年5月,甘肃文高等学堂正式成立。该学堂自成立始,不仅有培养人才的职能,也被赋予管理全省新式学堂的职能。当时,“通省学务概归省城文高等学堂总理”[144]。
随着各属中小学堂渐次开办,举凡厘定规则、督察课程、考核经费等事项,非添设专门的行政机关不足以办理得法。1906年5月11日,时任陕甘总督升允奏报称,甘肃仿照河南、陕西等省学务处,设立甘肃学务处,并取缔文高等学堂管理全省学堂的职能。甘肃学务处由优级师范学堂的西偏一院改设而成,“派委司道总理其事,并添提调一员,文案二员,书识四名,夫役四名,每月开支银一百二十余两”[145]。需要注意的是,自1901年始,尤其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各省已普遍设立学务处,唯独甘肃直到1906年5月才设立学务处。而且,与其他省份学务处分科办事的架构不同,甘肃学务处不分科,组织极其简单。据陕甘总督升允称:“惟是风气初开,应有各员或暂时可以缓设,或兼事,不必具官。”[146]由此可以想见,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管理组织上轨之缓慢程度。(www.chuimin.cn)
有意思的是,升允上奏后的隔天,即1906年5月13日,学部颁布提学使司制度,要求各省设立提学使司。是日,学部任命陈曾佑署理甘肃提学使。任命消息公布后,陈曾佑并未立即就任,而是应学部要求,同他省提学使一道赴日考察学务。1906年12月,他由东京调查完学务后回国。1907年初,陈曾佑到甘肃任提学使,旋即裁撤甘肃学务处,成立提学使司,启动甘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次年1月13日,由他及张百熙、荣庆共同拟订的《学务纲要》由清廷正式颁行。在《学务纲要》的指导下,各省次第设立了学务处。学务处隶属于地方督抚,由督抚任免长官,而学政隶属于中央礼部,由礼部负责遴选,在地方上其与督抚平级。1905年9月2日,科举制被废除后,各省学政顷刻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阵地,导致其身份出现危机。有意思的是,9月4日,清廷谕令“所有各省学政,均著专司考察学堂事务,会同督抚经理”[11]。......
2023-11-16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令后,直隶各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同时,学校司督办严修转任学务处督办。总体来看,提学使司成立前,直隶省不论是在省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办新式教育方面,已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办学经验。卢靖就任提学使后,设立直隶提学使司。那么,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是如何“行政”的?与之相关的是,当前学界一致认为“直隶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进省”[4]。......
2023-11-16
清末提学使司作为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由提学使衙门和学务公所两部分构成。就职员总数而言,直隶省是吉林省的4倍多,二者差距之大可以想见。比如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不按定章设立科员,前者设立正科员和副科员,而后者设有一等、二等、三等科员。除科员外,吉林省还“遵照宪政编查馆章程,于总务科内附设统计主任员一员”[2]。至1910年底,各省议长的设立仍颇为缓慢;广西省取消以往设立的一名议绅,致使学务公所的参议职能落空。......
2023-11-16
[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然而,“双轨制”的实施效果并未如清廷所愿,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针对“双轨制”的弊端,学务大臣、学部、政务处、地方督抚、学政等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改制诉求,并设计种种改制方案。很明显,他们对日本视学官存在“误读”。科举制废除后,清廷责成各省学政着手办理地方学务事宜。此令甫一颁布,舆论哗然。总的来看,科举制废止前后,利益相关者多主张保留学政,但处于“事实少而议论多”的局面。......
2023-11-16
就以“管办评”这个问题来看,在当下我国的教育语境中,“管办评一体”多被视为贬义词,备受各方诟病。从目前来看,最关键也是最切实的策略是,应从改造政府的“管”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省级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才能充分发挥省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而这些正是历史上的提学使司给予今人的最宝贵的启示。......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