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河南省域教育领导者:清末提学使司研究成果

河南省域教育领导者:清末提学使司研究成果

【摘要】:(三)提学使司与各方通力合作,凝聚最大共识在孔祥霖看来,仅凭提学使司一个行政部门的力量是很难推进河南教育发展的,也是不现实的。简言之,提学使司与各方能通力合作以缓解办学阻力和压力,是清末河南教育得以起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扩充学务方面,提学使司本着中等学堂以下扩张的行政理念,出台《河南分年筹备教育草案》,重点扩充初等学堂及学额,促进全省教育普及。

严格意义上讲,1906年始,河南教育现代化正式拉开帷幕。然而,这一起步阶段难言顺利。由上考察,河南提学使司在办教育过程中,面临复杂多样的问题与困境:民智锢蔽、风气闭塞、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短缺、师资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地方官绅告揭成风等,提学使司总是想方设法去解决,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就普及教育成绩而言,仅1910年,全省增设两等小学堂5所(学生329名);高等小学堂9处(学生360名),初等小学堂260所(学生4100名),改良私塾3200所(学生4.6万名),简易识字学塾2600余所(学生6.2万名),女子小学8所(学生300名)。正如学部之评价:“谋教育之普及,河南反较易于沿江各省。”[137]可以说,这一历史个案为我们提供了欠发达省份推进省域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清末河南教育之所以起色较快,主要得益于如下几点。

(一)提学使司立足本省实际,依照轻重缓急原则办教育

众所周知,在教育现代化的早期阶段,我国形成了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独特模式。自1901年9月,清廷颁布“兴学令”要求各省城书院改大学堂起,全国各省无论发达与否,开始走上一条斥巨资发展省域高等教育的道路。河南、甘肃、贵州、云南等一些薄弱省份就曾模仿湖北、直隶等发达省份,重点投资省城大学堂,其代价就是地方初等教育难以有效普及。1906年起,各省提学使司成立后,正当甘肃等薄弱省依然在耗巨资办大学堂时[138],河南提学使孔祥霖却审时度势,提出“教育之重轻,系乎风气之通塞”[139]。他在管理实践中,汲取以往本末倒置、无视省情的办学教训,正视民智锢蔽、风气闭塞、财力有限、教育基础薄弱的省情与教情,扭转高等优先的模式,分清应办事务之轻重缓急,采取多种措施竭力普及初等教育以开启民智,着力解决本省教育的短板与不足,试图探索符合豫省实际的省域教育现代化道路,最终迎来了河南教育的起步与发展。

(二)提学使有经验、有魄力、有思想,且任期稳定

孔祥霖在任河南提学使之前,就已从事过多年的省级教育领导工作。1902年12月至1906年5月,他主持山东学务处工作,扎实推进山东新式学堂发展,为山东新式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石。而且,与当时其他省份提学使频繁更换、任期短的情况不同,1906年5月,孔祥霖奉命署理河南提学使后,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离职,主政河南教育长达五年之多。他在相对稳定的任期里,提出了办理务求实效、办教育要因省制宜、行政管理要讲求方法、随时整顿教育、各省应先行考设视学官等的管理思想。另外,在管理实践中,他秉持充满务实与民主精神的管理理念,大胆创新与改革,针对办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困境与冲突,能够积极应对与破解,而这正是清末河南教育起色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1909年12月,孔祥霖由署理提学使升为补授提学使,即由代理提学使转为正式提学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对他办教育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提学使司与各方通力合作,凝聚最大共识(www.chuimin.cn)

在孔祥霖看来,仅凭提学使司一个行政部门的力量是很难推进河南教育发展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怎么办好一省教育呢?他明确指出:“办学必集思广益,官绅一体,方能推行无滞。”[140]具体来讲,就与政府部门合作而言,举凡筹措经费、奖惩地方官兴学、解决办学冲突等,提学使司既需要巡抚等上级的批准与支持,也需要藩司、臬司、农工商局等同级部门的支持。孔祥霖主政提学使司时期,河南巡抚积极支持提学使司的工作,并放手让提学使司去大胆尝试,凡提学使司提出的合理请求基本能得到支持与批准。而且,在巡抚的重视下,藩司、臬司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提学使司工作。

就与社会合作而言,一是提学使司开辟言路,规范引导社会士绅参政,旨在为提学使司提供决策服务。1906年起,提学使司先后设立议长议绅、教育会、咨议局等部门,把部分教育建议权、监督权、决策权让渡于这些部门,委托其办理。二是提学使司采取放管结合的方式,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办学。面对河南教育官款不足的困境,提学使司奖励士绅捐资兴学,提倡士绅举办公私立学堂,但这并不代表公私立学堂可以不受约束地任意发展。事实上,针对当时地方上频发的借兴学渔利的违法办学行为,提学使司出台规章,严加整顿与监督,规定公私立学堂呈本司立案后方能招考开办,“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当勒令解散,立予重惩”[141],以期通过放管结合的方式,有序引导河南公私立教育的发展。1911年,据提学使司透露:“本省公私立各学堂较官立者最占多数。”简言之,提学使司与各方能通力合作以缓解办学阻力和压力,是清末河南教育得以起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提学使司关注省级教育规划,强调制度建设

省级教育规划是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全省层面对省域教育事业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与制度安排,以期凝聚资源,实现教育目的。1906年至1911年间,提学使司在河南巡抚及各部门的支持下,试图从整顿学务、扩充学务、提倡学务、撙节学款四方面对河南教育事业综合施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并监督教育行为,促进河南教育有序发展。具体而言,在整顿学务方面,首先从设立劝学所,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建设着手,先后颁发《劝学所总董权限专章》《检定教员简章》《改良私塾章程》《学期授课预定书》等规章,具体采取整顿师范教育与教员检定、委派省视学分路视察、化私塾为学堂、统一教科书、加强地方兴学考成等举措,全面整顿河南教育。在扩充学务方面,提学使司本着中等学堂以下扩张的行政理念,出台《河南分年筹备教育草案》,重点扩充初等学堂及学额,促进全省教育普及。在提倡学务方面,采取倡设教育会、奖励学堂毕业生出身、筹设河南图书馆、引进与编撰报章等软性举措,或者采取先提倡后整顿举措(比如实业教育),逐渐培育风气,开化民智。在撙节经费方面,本着以撙节为扩充的原则,寻求各方支持,采取清查款产、力裁浮糜、争取税捐、收取学费、官员摊捐、奖励捐资捐产等举措,并出台省级的《整顿各学堂款项并会计庶务章程》《新订教员薪水章程》《劝学所薪费列表及州县纲表》等规章,规范化管理全省教育经费。简言之,清末时期,河南提学使司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省级规划,注重立法与监督,这些正是清末河南新式教育有了起色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时期,在河南提学使司的统筹规划与坚强领导下,豫省新式教育得以起步与发展。这足以说明,提学使司在一省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清末起步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总体来看,这一历史个案为我们展现了教育现代化起步阶段欠发达省份办教育的一个积极案例,并积累了丰富的办教育经验,折射出了新式教育在中国起步与成长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其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关心下,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西部欠发达省份推进教育现代化事业仍然面临着体制不顺、资源不足等诸多困境与挑战。认真总结历史上河南提学使司的管理理念与经验,对于正在致力于教育现代化的中西部省份可提供有益的历史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