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孔祥霖赴任河南提学使后,面临的第二大难题就是筹款难。他感慨道:“豫省地瘠民贫,习俗固塞,筹款之难,倍于他省。”[120]据他透露,就省级教育经费一项,“除高等客籍学堂、法政学堂外,其官立各项学堂及学务公所常款,由本司转拨者统计不过十万金”[121]。事实上,他所说的十万金全部仰赖藩司拨给,提学使司对此只有转拨权。但问题在于,要想普及教育、扩充设备、提升教员资格等,都需要大笔的经费款项,绝非仅持这十万金所能办到。面对经费短少与应办事宜繁多之间的矛盾,孔祥霖并未选择因噎废食。他说:本司应办之事,“皆非添筹经费不能应手,未便因噎以废食”[122]。在具体实践中,提学使司采取如下举措。
(一)清查款产,力裁浮糜
为了节省与扩充教育经费,提学使司不仅严查学堂岁入岁出,而且清查地方庙产。比如,1909年,提学使司责成地方官绅清查不在祀典之庙产,妥察情形,酌量提充本地学款。自此,“各属学堂赖以补助者,亦良多也”[123]。但是在实践中,此项措施也暴露出各属分歧不断的问题。就此,1911年初,提学使司与咨议局协商后,规定“除特别事故暨年收租息不及百金者免予提拔外,一律十成提三,其已提庙产所办之小学,如产息年值五十元者,准该庙送一人入学,免其学费,多者类推”[124]。以此来化解分歧,引导地方庙产兴学步入规范化道路。
同时,裁减靡费也是提学使司扩充经费的重要举措。1908年6月,提学使司与藩司协商后,裁减省城第一小学堂伙食、夫役、杂支等冗费约汴平银2263两,“留为补助女学及艺徒学堂工艺场之用”[125]。1909年8月,经巡抚批准,提学使司将河南优拔贡单规费由每名交12两减为10两,余出的2两用来“津贴房差办公纸笔等费,余概捐充旅汴学堂,添建专校”[126]。此外,截至1911年5月,提学使司裁减河南初级师范学堂经常费项下用款,“以剩余款项,除添购理化器械外,新建筑洋式大讲堂四座,并添办附属两等小学”,另裁减河南法政学堂经常费项下用款,“新建筑洋式大讲堂七座,可容学生千余,已皆落成,颇称适用”。[127]裁减靡费之实效,由此可见一斑。
(二)争取税捐,收取学费
面对“巧妇难为”的困境,河南提学使司在采取节流的同时,也在竭力寻求各方支持,探索开源之方。
1.争取税捐
1907年10月,学务公所议长李时灿向提学使司条陈筹款办法,指出:“戏捐、庙产捐、花布捐、棉花捐、产用捐、实业捐、车马积欠,或已经实行,或尚未举办,或应由藩司、臬司暨农工商务局、厘税局筹款支应各所主持办理。”[128]对李氏提议,提学使司表示支持,并详请巡抚批准办理。后经巡抚批准,各属始办各捐以充学款。但问题在于,上述各捐很多是权宜之计,稳定性较差。提学使司直言不讳:“各属所办之斗捐、呈捐、祠庙产及各项零星捐,只可挹注一时,不能持之永久。”[129]因此,争取可靠的大宗税源才是推广学务的关键。1909年7月,河南教育总会曾向提学使司提议征收随粮捐和税契捐以补助学费。提学使司对此大加赞许,并详请巡抚批示办理。由于当时的税契捐须统一由度支部拨款,不得任意支用,因而巡抚批准随粮捐通饬遵办。此外,1910年1月,经提学使孔祥霖、布政使朱寿镛提议,后经巡抚吴重熹力争,度支部批准把河南藩司兼辖的厘税等款拨充学务与实业经费。
2.收取学费(www.chuimin.cn)
提学使司成立后,为应对经费困境,不仅奖劝公私立学堂提倡学生自费,而且规定官立学堂凡学生膳食及图书服装一切概须自备,并按章酌收学费。据学务公所统计,1909年全省教育岁入中,数额排前三的是存款利息、官款拨给、学费。其中,学费占岁入总数的23.3%。由此可知学费在豫省教育经费中的重要性。正如孔祥霖所称:省内外各校中,“有多数遵章缴纳学费者,学风转移推广全恃乎此”[130]。
(三)奖励官绅捐资捐产
在经费筹措实践中,提学使司先后采取实官奖励、精神奖励等方式提倡捐资捐产。比如,1906年10月,提学使司详请巡抚奖给士绅杜赐田以实官。理由是:杞县分省试用知州杜赐田捐出600亩田地、30间草瓦房、库平银1000两(合银10542两),充作高等小学堂常年经费和添购书籍仪器之费。经巡抚批准,“准将分省试用知州杜赐田以知州归,遇缺尽先补用,以昭激劝之”[131]。但是,1910年后,这种实官之奖励既停,则大宗捐款尤不易得。因此,更多的情况是,提学使司通过精神奖励(包括奖励匾额、功牌等)募集小额捐款。比如,1907年宜阳县禀绅士张恒泰捐助经费钱三百二十串,恳请给奖。提学使司认为,该绅“好义急公,绅深堪嘉尚,所请以其子张全忠、其孙张毓棻各予奖五品功牌”[132]。据统计,河南省内外各绅捐款,1908年“综计得内奖者共银六万数十两,得外奖者约银二万两”[133]。1909年“总计请内奖者约一万八百余缗,请外奖者约三万二千缗”[134]。1910年“计得绅民捐助学款约三万三千七百金”[135]。可以说,奖励官绅捐资捐款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办学经费短缺的窘境。
(四)建立经费管理机制
河南省教育款项大多筹自民间,但其管理存在官绅权限不分、会计与庶务员权限不分,支付与稽核不分等诸多弊端,导致在办学过程中官绅告揭成风,相互推诿。在孔祥霖看来,造成这些问题的根由是官绅“皆界限未清,法制未密故也”。因此,他决定从完善制度入手,消弭弊端。
1908年7月,提学使司出台《整顿各学堂款项并会计庶务章程》,旨在厘清官与绅、会计与庶务、支付与稽核之间的权责。具体规定:1.款项监督与公开。凡工程修理及其出入款、田稞、捐款、自费等款项,“由官经理者官主之,由绅经理者绅主之”,“官办绅办均须相互稽查,互为牵制”,每月造具清册,悬挂学堂以昭大信,避免官绅冲突。2.会计与庶务员权责。会计经理的款项应按定额支发,且对学堂工程及学堂存储物品有复估验收权和点验权;庶务员妥善保存学堂物品,“少则由庶务赔交,如会计兼庶务者责在会计”。3.学堂领款程序。官立学堂每月领款,须由地方官示以一定日期,由会计凭领单领取,不得预先支借;公私立学堂须开具领单赴领款处领取。4.学堂销款程序。“各学堂每月应造报销册。官立者呈由地方官稽核,公立私立者呈由总理人稽核。无论洋元钱款,均按市价合银以归划一。报销册悉用四柱法,分别旧管、新收、开除、实在。”[136]此项章程颁布后,上述问题与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此外,为了解决教员因薪水与伙食时起纠葛、劝学所用款漫无节制等问题,河南提学使司先后出台《新订教员薪水章程》(1908)、《劝学所薪费列表及州县纲表》(1911)等经费标准,以期通过标准化管理手段最终达到撙节经费的目的。可以说,河南提学使司设立后,采取以撙节为扩充、依靠官绅与民间办学等经费策略,开辟了一条薄弱省筹措与管理教育经费的独特道路。
[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但是,省级教育视导活动及其制度化探索却在我国早已有之。总的来说,这一制度的颁布标志着省级教育视导正式踏上法制化、规范化的历程。一些省份提学使司便根据本省实际制定了省视学制度。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提学使司于1907年率先出台《江苏省视学暂行章程》。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省级视学制度有如下特点:一是各省自颁相关制度,缺乏全国统一的省视学规程。......
2023-11-16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清末,提学使司、提学使衙门与学务公所之间是何种关系?从学部颁布的《各省学务详细官制及办事权限章程》来看,提学使衙门与学务公所是相分离的。显而易见,提学使衙门与学务公所是两个相对分离的机关,但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省之提学使司。从实际情况来看,江苏、湖北、安徽等省均分设提学使司衙门和学务公所。由此表明,新疆的学务公所囊括了提学使衙门的职能,二者是糅为一体的。......
2023-11-16
1906年5月13日,清廷任命黄绍箕署理湖北提学使。不久,黄绍箕作为团长,奉学部之命率12位新任提学使及8位随员组成的教育考察团由沪赴东考察日本教育行政及学校情形。1906年12月,黄绍箕正式赴鄂,接印视事。为了解省城学务实况,提学使司非常重视省级视学工作。1908年1月,黄绍箕因劳累成疾,不幸去世。总体来看,黄绍箕任内之湖北提学使司以整顿具体学务为主,且在行政过程中多偏重省城学务,这实为此后湖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1910年11月25日,湖北新任提学使王寿彭接篆视事。基于以上考虑,湖北提学使司将省城初等小学、半日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宣讲所等10所机构强行下放至江夏县办理,以期节省37600余元省级教育经费。鉴于当时鄂省地方官不知教育者众多的状况,湖北提学使司会商藩司,禀陈督院在省城设立教育行政研究所,招收知府以下各僚佐入所研究教育原理、学校制度及管教方法等,以一年毕业,延聘教员分科讲演。1911年4月,湖北教育行政研究所正式成立。......
2023-11-16
制订预决算的最大益处在于,提学使司可以事先规定省级教育经费支出范围,增强教育财政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综上所述,1906年后,提学使司积极履行法定的经费职责,先后通过撙节经费、严催欠款、争取稳定税源与款项、征收学费、奖励捐资兴学等多种方式筹措省域教育经费,尽力缓解“巧妇难为”的尴尬处境。与此同时,各省提学使司采取四柱清册法、试办预决算、建立经费管理机制等方式,规范引导省域教育经费有序使用。......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