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这一时期,河南提学使司除采取硬性的整顿、扩张等行政措施外,也采取软性的提倡举措,或者采取先提倡后整顿的办法,旨在渐次开通豫省风气,培植良善士风、学风,启迪民智。
(一)倡设教育会,补助教育行政
孔祥霖认识到,发展一省教育,仅靠提学使司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一批有名望的地方士绅来研究与协助推进一省教育。他说:“若夫研究之事,非教育会不为功,则首设省内总会,继设省外分会。”因而,提学使司设立后不久,即1906年12月,先行组织开明士绅,成立河南教育总会,会长为李时灿。在管理实践中,提学使司“除随时晤商教育总会绅董等,力图改良扩张外,迭经通饬各属设立教育分会,并商由教育总会派员调查各处学务情形,藉与省视学互资印证”[114]。就地方教育会而言,经提学使司的督催和教育总会的协助,截至1910年正月,全省已设教育会33处。
(二)筹设河南图书馆,输入中外文明(www.chuimin.cn)
在孔祥霖看来,“博通闻见,灌输文明先务为急,莫如筹设图书馆以供众览”[115]。他决定以学务公所附近的藩经厅旧署为基础设立图书馆,并详订《河南图书馆章程》。1908年7月,他的提议得到了巡抚的批准与支持。后经5个月的筹备,1909年2月,河南历史上最早的省级图书馆——河南图书馆正式开馆。当时,河南图书馆的总理一职由“提学使兼任主持,进退职员,指筹经费及全馆一切重要事务”[116]。图书馆成立后,孔祥霖每年派专员赴京沪等地广泛采购有裨益政教实学之用的中外新书。因此,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入馆观览之士亦日益众”[117]。
(三)提倡实业教育,增进民众生计
提学使司设立之前,“豫省民风朴实,俗尚勤劳,而实业不兴,地多遗利”。鉴于此,提学使司成立后,采取因地制宜、因地办学的策略倡办实业教育。1907年10月,学务议长李时灿曾向提学使孔祥霖条陈学务意见,称:“怀庆之煤铁、南阳之工艺,均已甫有萌芽,正宜因势利导。陈许一带,沃壤千里,宜兴农学。河流故道,弥望沙漠,尤宜林业。此外某处宜研究制造,某处宜讲习蚕桑。”提学使司采纳李时灿的意见,下令各属酌量情兴办各项实业学堂,“总期为民兴利,因地制宜,以谋实业教育之发达。札到该处,即便遵照。”[118]此后,荥阳、邓州、许昌等属闻风兴办。至1908年底,全省实业学堂初具规模:中等农业学堂7所,初等农业学堂3所,初等工业学堂5所,实业预科9所。1909年6月,学部就称豫省实业学堂存在资格与课程不合部章、速成预科居多等问题,要求提学使司对“各学堂名目、课程即当饬令及时修改以符定章,并通饬各属凡未设实业学堂者遵章分别中等、初等增设实业学堂一所,随时报司核明,详咨本部”[119]。由此,河南提学使司转变实业教育的推进策略,从提倡开始转向整顿与规划实业教育。首先,1909年6月,提学使司通饬各属遵照学部要求增设各实业学堂,并遵照部章切实办理。其次,1910年6月,提学使司颁布《初等实业学堂简明办法》严定入学资格、修业年限、奖励、学堂立案、名称、科目、课程等。最后,1910年11月,提学使司根据因地制宜的策略,拟订《豫省分年筹备实业教育草案》,从经费、开班、经费等方面系统筹划了未来7年各级各类实业学堂的发展蓝图。总之,1910年至1911年,在提学使司的领导与规划下,省城中等工业学堂、省城中等商业学堂、省城农业学堂、教员讲习所等相继成立,各属增设农工商实业学堂共24所。可以说,至辛亥革命前,河南实业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次年1月13日,由他及张百熙、荣庆共同拟订的《学务纲要》由清廷正式颁行。在《学务纲要》的指导下,各省次第设立了学务处。学务处隶属于地方督抚,由督抚任免长官,而学政隶属于中央礼部,由礼部负责遴选,在地方上其与督抚平级。1905年9月2日,科举制被废除后,各省学政顷刻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阵地,导致其身份出现危机。有意思的是,9月4日,清廷谕令“所有各省学政,均著专司考察学堂事务,会同督抚经理”[11]。......
2023-11-16
但是,奉天、甘肃等未独立省份仍沿用清末提学使司。至此,提学使司这个称谓才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上说明,中华民国近38个年头过去了,清末提学使司身上的优缺点,统统又重现了一遍。可以说,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所取得的上述成就与百年前的提学使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23-11-16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令后,直隶各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同时,学校司督办严修转任学务处督办。总体来看,提学使司成立前,直隶省不论是在省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办新式教育方面,已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办学经验。卢靖就任提学使后,设立直隶提学使司。那么,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是如何“行政”的?与之相关的是,当前学界一致认为“直隶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进省”[4]。......
2023-11-16
就以“管办评”这个问题来看,在当下我国的教育语境中,“管办评一体”多被视为贬义词,备受各方诟病。从目前来看,最关键也是最切实的策略是,应从改造政府的“管”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省级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才能充分发挥省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而这些正是历史上的提学使司给予今人的最宝贵的启示。......
2023-11-16
(三)提学使司与各方通力合作,凝聚最大共识在孔祥霖看来,仅凭提学使司一个行政部门的力量是很难推进河南教育发展的,也是不现实的。简言之,提学使司与各方能通力合作以缓解办学阻力和压力,是清末河南教育得以起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扩充学务方面,提学使司本着中等学堂以下扩张的行政理念,出台《河南分年筹备教育草案》,重点扩充初等学堂及学额,促进全省教育普及。......
2023-11-16
[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