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督抚会向清廷秘密奏陈各属员考核结果的折子。然而,因张之洞生病请假,学部决定推迟提学使考核。与此同时,摄政王对现任提学使中,办理学务显著者给予补授实缺的奖励。就考核结果而言,督抚之考语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学部对提学使“随时考查”“三年俸满考核”“督抚与学部双重考核”等考核管理制度,在实践中迟迟不见落实。......
2023-11-16
孔祥霖就任提学使后,通过调阅河南学务处卷宗意识到,河南教育走错了路。他发现,以往豫省学务未能推广的原因较多,除财政困难外,“亦以当日入手先从高等办起,本末倒置,秩序未明,师范少则孽乳无从,小学微则基础不立”。为了扭转“高等优先”的发展模式,河南提学使司审时度势,决定:“今欲大加整顿,惟有于中学以下各校速议扩张,尤在注重师范学堂,以为中学以下各校之母。”[99]据此,河南提学使司按照轻重缓急,逐步打开整顿河南教育的新局面。
(一)从设劝学所入手,整顿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建设
河南提学使司认识到,“劝学所为振兴一邑学务之总机关”[100],其设立与否、组织完整与否直接关系着地方教育的兴衰。1906年9月,提学使司成立后,首先颁布《通行各属设立劝学所告谕文》,通饬各属选派总董,设立劝学所,实行宣讲,倡导设立民立小学。但至1909年,各属劝学所并未完全设立,而且已设者问题较多。就此,1909年4月,河南提学使司出台《劝学所总董权限专章》,通过立法手段明确总董权责,整顿各属劝学所,并强调“各属未设者定限速饬设立,已设立者即遵照章程切实整顿”[101]。经整顿,截至1909年底,各属劝学所均已陆续办齐,且劝学所组织较以往大有改观。
(二)以整顿办学人员为抓手,破解“得人难”问题
孔祥霖在管理实践中切身体会到,河南办学“第一难在得人”[102]。他认为,“得人之难,古今同慨。办学人员非谙练有素,更难期得力”。为破解河南办学人员素质低的难题,提学使司先后采取两大措施:一是设立教育官练习所,培养本土合格的学务官员。1908年,提学使司遵照部章设立河南教育官练习所,延聘教育讲师,凡学务官员入所研究后,方可任事。据1909年河南学务统计,在所学习员绅达240名。[103]二是制定教员检定制度,严格甄别教员。1909年初,河南提学使司出台《检定教员简章》,规定农历二、五、八、十二等月份由本司分期检定,并按教员程度高低及学堂级别以定去留。1910年6月,提学使司率先对省城教员进行了检定,分别录取,发给凭照。至于各属教员,孔祥霖派省视学到各属分期检定,并按教员程度高低以定去留。1911年2月,提学使司还依据豫省实际出台《考试办法》,进一步规范各类教员检定工作。通过以上整顿措施,河南办学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www.chuimin.cn)
(三)强化省级视学,及时监督政策落实情况
省视学乃提学使之耳目,其反馈信息是提学使司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1906年冬,新设的河南提学使司考虑到“科举停止,首重学堂,若不认真考查,学务难期振兴”[104],便派省视学分途视察全省学堂。为了规范省视学工作,河南提学使司制订《河南视学简章》、省视学查学表式及考查学堂概要条目,每学期派省视学分六路视察学务。1909年,提学使司还拟订视学员视察办法及查记表六种,以收整齐划一之效。与此同时,提学使司也充分尊重省视学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对地方学堂“已成立者责令改良,未成立者促令举办;其管理之不善、教课之不完、经费之不足或不当者,随时批饬,指定方针”。而且,对“管理员教员之不能得力者分别撤换”,对“凡不合定章者,均据事直书,另札勒限改正,下期复查,视其已否遵办,以定考成”,紧密监督政策落实。[105]
(四)加强地方兴学考成,规范兴学风气
从某种程度上讲,地方办学人员的态度与能力决定着地方教育的面貌。河南提学使司深知:“教育行政责在地方,地方官奉行不力,虽有良法美意亦终归于无效。”[106]当时,豫省就是如此:“各州县之敷衍,各学董之观望。”而且“各州县之于学务率视为不急之务,或署代不久,任意挨延,以俟来者或前任甫经创办,后任任意更张,抑人扬己,不互相委卸即相互抵议”。为切实推行奖惩,从1906年始,每年终了时,河南提学使司出具考语并详请巡抚奖惩地方官。其中,奖惩的凭据主要来自各属学务报告、省视学视察报告、提学使司平日访问所得信息三条途径;考核的具体办法是:各属“分大中小县各几区,区各几校,校中学生几人,科学是否完备,交代时列入表册,与省视学所查参互比较。校所有增设、学生有进步,记功;如故学生有退步,记过;进退特异者记大功大过”[107]。为进一步彰显兴学考成的权威性,1909年3月,提学使司还规定:“嗣后地方官凡学务记大过者虽他项政绩较优,似应停其奖励及卓异,其学务办理不善禀蒙撤省者亦须酌定停委年限。”[108]把地方官兴学与其升降奖惩挂钩起来,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地方官的兴学态度。
与此同时,督抚会向清廷秘密奏陈各属员考核结果的折子。然而,因张之洞生病请假,学部决定推迟提学使考核。与此同时,摄政王对现任提学使中,办理学务显著者给予补授实缺的奖励。就考核结果而言,督抚之考语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学部对提学使“随时考查”“三年俸满考核”“督抚与学部双重考核”等考核管理制度,在实践中迟迟不见落实。......
2023-11-16
提学使司成立以来,学界公举议长的呼声颇高。此外,安徽、江苏等省也试图去争取或尝试学界公举议长议绅,但由于地方学界内部存有争议、督抚不准许公举等原因,迟迟未能实现学界所愿。注:1906年以来,广西、新疆、吉林未选派学务议长。总体来看,29位议长中,任期二年者有16位,占总数的55%,说明议长任期具有一定稳定性。由于调任、病故、请辞等因素影响,议长任期具有波动性。其中,浙江学务议长的更换最为频繁。......
2023-11-16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由上可知,1906年以来,直隶提学使司对初等教育采取扩张举措,以期教育普及。与之不同,提学使司对中学教育、教育经费等项则采取整顿为主的措施,旨在提升直省中学教育质量和完善教育设施。考虑到中学问题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1907年起,直隶提学使司专门组织召开中学例会,以期商讨解决全省中学问题。直隶师范学堂经费向由各州县按照定额于筹办学堂经费项下限于每年五、十两个月内批解提学使司。......
2023-11-16
直隶提学使司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省视学工作,并定期派省视学到各属视察学务,旨在“通过调查学务,以便切实整顿”[8]。这一时期,直隶省视学按照提学使指示,积极督查全省各级各类学堂、指导地方学务、监督地方官兴学与地方教育行政、与地方商讨问题解决办法等,可以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视导活动。根据省视学建议,提学使司札唐山县遵照办理。据此,提学使司专札奖励徐莲群,要求“札到该州即便转行知照”。......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次年1月13日,由他及张百熙、荣庆共同拟订的《学务纲要》由清廷正式颁行。在《学务纲要》的指导下,各省次第设立了学务处。学务处隶属于地方督抚,由督抚任免长官,而学政隶属于中央礼部,由礼部负责遴选,在地方上其与督抚平级。1905年9月2日,科举制被废除后,各省学政顷刻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阵地,导致其身份出现危机。有意思的是,9月4日,清廷谕令“所有各省学政,均著专司考察学堂事务,会同督抚经理”[11]。......
2023-11-16
最后,从总体来看,省视学整体资格偏低,与部章规定存在较大差距。对省视学之任期,学部没有明文规定。由此来看,省视学法定任期为三年。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省视学的任期情况。任期至少在2年者共2人,即崔炳和孟鹤龄;任期1年者有5人,任期在1年以下者有8人。这说明,直隶省视学任期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人事变动频繁的现象也不能低估,任期1年及以下者占68.4%就能说明这一点。......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