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管理教育秩序,成就省域教育领导者

管理教育秩序,成就省域教育领导者

【摘要】:[99]据此,河南提学使司按照轻重缓急,逐步打开整顿河南教育的新局面。1909年初,河南提学使司出台《检定教员简章》,规定农历二、五、八、十二等月份由本司分期检定,并按教员程度高低及学堂级别以定去留。1910年6月,提学使司率先对省城教员进行了检定,分别录取,发给凭照。为切实推行奖惩,从1906年始,每年终了时,河南提学使司出具考语并详请巡抚奖惩地方官。

孔祥霖就任提学使后,通过调阅河南学务处卷宗意识到,河南教育走错了路。他发现,以往豫省学务未能推广的原因较多,除财政困难外,“亦以当日入手先从高等办起,本末倒置,秩序未明,师范少则孽乳无从,小学微则基础不立”。为了扭转“高等优先”的发展模式,河南提学使司审时度势,决定:“今欲大加整顿,惟有于中学以下各校速议扩张,尤在注重师范学堂,以为中学以下各校之母。”[99]据此,河南提学使司按照轻重缓急,逐步打开整顿河南教育的新局面。

(一)从设劝学所入手,整顿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建设

河南提学使司认识到,“劝学所为振兴一邑学务之总机关”[100],其设立与否、组织完整与否直接关系着地方教育的兴衰。1906年9月,提学使司成立后,首先颁布《通行各属设立劝学所告谕文》,通饬各属选派总董,设立劝学所,实行宣讲,倡导设立民立小学。但至1909年,各属劝学所并未完全设立,而且已设者问题较多。就此,1909年4月,河南提学使司出台《劝学所总董权限专章》,通过立法手段明确总董权责,整顿各属劝学所,并强调“各属未设者定限速饬设立,已设立者即遵照章程切实整顿”[101]。经整顿,截至1909年底,各属劝学所均已陆续办齐,且劝学所组织较以往大有改观。

(二)以整顿办学人员为抓手,破解“得人难”问题

孔祥霖在管理实践中切身体会到,河南办学“第一难在得人”[102]。他认为,“得人之难,古今同慨。办学人员非谙练有素,更难期得力”。为破解河南办学人员素质低的难题,提学使司先后采取两大措施:一是设立教育官练习所,培养本土合格的学务官员。1908年,提学使司遵照部章设立河南教育官练习所,延聘教育讲师,凡学务官员入所研究后,方可任事。据1909年河南学务统计,在所学习员绅达240名。[103]二是制定教员检定制度,严格甄别教员。1909年初,河南提学使司出台《检定教员简章》,规定农历二、五、八、十二等月份由本司分期检定,并按教员程度高低及学堂级别以定去留。1910年6月,提学使司率先对省城教员进行了检定,分别录取,发给凭照。至于各属教员,孔祥霖派省视学到各属分期检定,并按教员程度高低以定去留。1911年2月,提学使司还依据豫省实际出台《考试办法》,进一步规范各类教员检定工作。通过以上整顿措施,河南办学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www.chuimin.cn)

(三)强化省级视学,及时监督政策落实情况

省视学乃提学使之耳目,其反馈信息是提学使司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1906年冬,新设的河南提学使司考虑到“科举停止,首重学堂,若不认真考查,学务难期振兴”[104],便派省视学分途视察全省学堂。为了规范省视学工作,河南提学使司制订《河南视学简章》、省视学查学表式及考查学堂概要条目,每学期派省视学分六路视察学务。1909年,提学使司还拟订视学员视察办法及查记表六种,以收整齐划一之效。与此同时,提学使司也充分尊重省视学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对地方学堂“已成立者责令改良,未成立者促令举办;其管理之不善、教课之不完、经费之不足或不当者,随时批饬,指定方针”。而且,对“管理员教员之不能得力者分别撤换”,对“凡不合定章者,均据事直书,另札勒限改正,下期复查,视其已否遵办,以定考成”,紧密监督政策落实。[105]

(四)加强地方兴学考成,规范兴学风气

从某种程度上讲,地方办学人员的态度与能力决定着地方教育的面貌。河南提学使司深知:“教育行政责在地方,地方官奉行不力,虽有良法美意亦终归于无效。”[106]当时,豫省就是如此:“各州县之敷衍,各学董之观望。”而且“各州县之于学务率视为不急之务,或署代不久,任意挨延,以俟来者或前任甫经创办,后任任意更张,抑人扬己,不互相委卸即相互抵议”。为切实推行奖惩,从1906年始,每年终了时,河南提学使司出具考语并详请巡抚奖惩地方官。其中,奖惩的凭据主要来自各属学务报告、省视学视察报告、提学使司平日访问所得信息三条途径;考核的具体办法是:各属“分大中小县各几区,区各几校,校中学生几人,科学是否完备,交代时列入表册,与省视学所查参互比较。校所有增设、学生有进步,记功;如故学生有退步,记过;进退特异者记大功大过”[107]。为进一步彰显兴学考成的权威性,1909年3月,提学使司还规定:“嗣后地方官凡学务记大过者虽他项政绩较优,似应停其奖励及卓异,其学务办理不善禀蒙撤省者亦须酌定停委年限。”[108]把地方官兴学与其升降奖惩挂钩起来,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地方官的兴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