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末湖北提学使司研究,揭示省域教育领导者的大变局

清末湖北提学使司研究,揭示省域教育领导者的大变局

【摘要】:1910年11月25日,湖北新任提学使王寿彭接篆视事。基于以上考虑,湖北提学使司将省城初等小学、半日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宣讲所等10所机构强行下放至江夏县办理,以期节省37600余元省级教育经费。鉴于当时鄂省地方官不知教育者众多的状况,湖北提学使司会商藩司,禀陈督院在省城设立教育行政研究所,招收知府以下各僚佐入所研究教育原理、学校制度及管教方法等,以一年毕业,延聘教员分科讲演。1911年4月,湖北教育行政研究所正式成立。

1910年11月25日,湖北新任提学使王寿彭接篆视事。王学使上任后,稽核卷宗,询问僚佐,耳闻目见省城及府州县教育实况。与此同时,他召集省视学及学务公所六科人员详细讨论规划学务事宜,博采众说,并参照学部颁发新章,本着“先从省城入手,以次递及各府州县,分别缓急”[84]的施政方针,拟定《省城学务办法》《整顿学务办法》《扩张学务办法》,重新规划未来的省城及地方教育事业。

图5.4 湖北提学使王寿彭

图片来源:李凤勇:《山东大学创始人——王寿彭》,《山东档案》,2007年第2期,第55页。(www.chuimin.cn)

王寿彭指出:“教育行政原贵积极进行,但现时财源枯竭,罗掘匪易。不力从撙节,则推拓无由,故以整顿为入手办法。”[85]他还指出,湖北学款配置的宗旨是:“自宣统三年起,全省学款以注重办高等、专门、实业及优级师范为宗旨,以余力办初级师范及中等学堂,为各属之模范。各府厅州县学款,以注重办初级师范、中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为宗旨,以余力办两等小学、初等实业、简易识字学塾及半日学堂,为民办之模范。”[86]由此,新一届湖北提学使司确立了“撙节经费,整顿学务”以及“省款办省城学务,地方款办地方学务”的施政理念。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湖北提学使司采取如下行政举措:

就省城学务来讲,一是“厘定管教人数,划一薪水,裁汰杂役,撙节杂费。具体而言,以学堂之等级、学生之班次,定管教员人数之多寡;以学科之难易、钟点之多少,定月薪之数目”[87]。此项规定出台后,“群情不无疑阻”,但提学使司“不为浮言所动”[88],强制推行。二是将省城学堂经费核减94800余元,以之扩充筹备清单内应办之学堂。三是划分教育行政权限,下放省城初等小学堂的办学权。王寿彭认为:“学务公所为一省教育行政机关,省城中等以上各学堂向归公所直辖,至初等小学为义务教育,地方有应负担之责任。”基于以上考虑,湖北提学使司将省城初等小学、半日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宣讲所等10所机构强行下放至江夏县办理,以期节省37600余元省级教育经费。然而,学堂下放后,“学生悉仍其旧,学款锐减于前,办理尚觉少有起色”[89]

就地方学务而言,一方面,整顿与核减地方学款。王寿彭上任后,通饬地方划清学款界限,严定收支章程,划一管教员人数和薪水,核减各项杂费。另一方面,撙节官款,扩充地方学务。一是为了推进普及教育,湖北提学使司下令:“自宣统三年起,所有官立初等学生未能足额或办理无效者,应即改为公立学堂,就地筹款,其腾出官款即拨为补助私立学堂及奖励教员之用。所有半日学堂及简易识字学塾均仿照办理。”二是通饬“各属酌量情形设立单级教授及塾师改良研究所、体育会、教科书发行所等”。三是设立教育行政研究所,以提升地方官学务办理水平。提学使司意识到,办理地方学务,“本司认真提倡,尤必有深明教育之地方官实力奉行,乃能收效”[90]。鉴于当时鄂省地方官不知教育者众多的状况,湖北提学使司会商藩司,禀陈督院在省城设立教育行政研究所,招收知府以下各僚佐入所研究教育原理、学校制度及管教方法等,以一年毕业,延聘教员分科讲演。1911年4月,湖北教育行政研究所正式成立。自开办以来,“入所研究者计七八十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