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1910年11月25日,湖北新任提学使王寿彭接篆视事。王学使上任后,稽核卷宗,询问僚佐,耳闻目见省城及府州县教育实况。与此同时,他召集省视学及学务公所六科人员详细讨论规划学务事宜,博采众说,并参照学部颁发新章,本着“先从省城入手,以次递及各府州县,分别缓急”[84]的施政方针,拟定《省城学务办法》《整顿学务办法》《扩张学务办法》,重新规划未来的省城及地方教育事业。
图5.4 湖北提学使王寿彭
图片来源:李凤勇:《山东大学创始人——王寿彭》,《山东档案》,2007年第2期,第55页。(www.chuimin.cn)
王寿彭指出:“教育行政原贵积极进行,但现时财源枯竭,罗掘匪易。不力从撙节,则推拓无由,故以整顿为入手办法。”[85]他还指出,湖北学款配置的宗旨是:“自宣统三年起,全省学款以注重办高等、专门、实业及优级师范为宗旨,以余力办初级师范及中等学堂,为各属之模范。各府厅州县学款,以注重办初级师范、中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为宗旨,以余力办两等小学、初等实业、简易识字学塾及半日学堂,为民办之模范。”[86]由此,新一届湖北提学使司确立了“撙节经费,整顿学务”以及“省款办省城学务,地方款办地方学务”的施政理念。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湖北提学使司采取如下行政举措:
就省城学务来讲,一是“厘定管教人数,划一薪水,裁汰杂役,撙节杂费。具体而言,以学堂之等级、学生之班次,定管教员人数之多寡;以学科之难易、钟点之多少,定月薪之数目”[87]。此项规定出台后,“群情不无疑阻”,但提学使司“不为浮言所动”[88],强制推行。二是将省城学堂经费核减94800余元,以之扩充筹备清单内应办之学堂。三是划分教育行政权限,下放省城初等小学堂的办学权。王寿彭认为:“学务公所为一省教育行政机关,省城中等以上各学堂向归公所直辖,至初等小学为义务教育,地方有应负担之责任。”基于以上考虑,湖北提学使司将省城初等小学、半日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宣讲所等10所机构强行下放至江夏县办理,以期节省37600余元省级教育经费。然而,学堂下放后,“学生悉仍其旧,学款锐减于前,办理尚觉少有起色”[89]。
就地方学务而言,一方面,整顿与核减地方学款。王寿彭上任后,通饬地方划清学款界限,严定收支章程,划一管教员人数和薪水,核减各项杂费。另一方面,撙节官款,扩充地方学务。一是为了推进普及教育,湖北提学使司下令:“自宣统三年起,所有官立初等学生未能足额或办理无效者,应即改为公立学堂,就地筹款,其腾出官款即拨为补助私立学堂及奖励教员之用。所有半日学堂及简易识字学塾均仿照办理。”二是通饬“各属酌量情形设立单级教授及塾师改良研究所、体育会、教科书发行所等”。三是设立教育行政研究所,以提升地方官学务办理水平。提学使司意识到,办理地方学务,“本司认真提倡,尤必有深明教育之地方官实力奉行,乃能收效”[90]。鉴于当时鄂省地方官不知教育者众多的状况,湖北提学使司会商藩司,禀陈督院在省城设立教育行政研究所,招收知府以下各僚佐入所研究教育原理、学校制度及管教方法等,以一年毕业,延聘教员分科讲演。1911年4月,湖北教育行政研究所正式成立。自开办以来,“入所研究者计七八十人”[91]。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42]历经两年半,“双轨制”正式废止,提学使司制度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实现了制度的断裂式变迁。回顾提学使司制度的建构历程发现,新制不仅与学部、地方督抚、学政等群体的利益休戚相关,更与传统制度、域外经验、兴学需求等密切关联。提学使司制度的出台打破了教育分权制,转向中央集权制。无疑,提学使司制度对各省督抚的冲击较大。......
2023-11-16
次年1月13日,由他及张百熙、荣庆共同拟订的《学务纲要》由清廷正式颁行。在《学务纲要》的指导下,各省次第设立了学务处。学务处隶属于地方督抚,由督抚任免长官,而学政隶属于中央礼部,由礼部负责遴选,在地方上其与督抚平级。1905年9月2日,科举制被废除后,各省学政顷刻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阵地,导致其身份出现危机。有意思的是,9月4日,清廷谕令“所有各省学政,均著专司考察学堂事务,会同督抚经理”[11]。......
2023-11-16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令后,直隶各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同时,学校司督办严修转任学务处督办。总体来看,提学使司成立前,直隶省不论是在省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办新式教育方面,已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办学经验。卢靖就任提学使后,设立直隶提学使司。那么,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是如何“行政”的?与之相关的是,当前学界一致认为“直隶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进省”[4]。......
2023-11-16
1906年5月13日,清廷任命黄绍箕署理湖北提学使。不久,黄绍箕作为团长,奉学部之命率12位新任提学使及8位随员组成的教育考察团由沪赴东考察日本教育行政及学校情形。1906年12月,黄绍箕正式赴鄂,接印视事。为了解省城学务实况,提学使司非常重视省级视学工作。1908年1月,黄绍箕因劳累成疾,不幸去世。总体来看,黄绍箕任内之湖北提学使司以整顿具体学务为主,且在行政过程中多偏重省城学务,这实为此后湖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2023-11-16
清末,提学使司、提学使衙门与学务公所之间是何种关系?从学部颁布的《各省学务详细官制及办事权限章程》来看,提学使衙门与学务公所是相分离的。显而易见,提学使衙门与学务公所是两个相对分离的机关,但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省之提学使司。从实际情况来看,江苏、湖北、安徽等省均分设提学使司衙门和学务公所。由此表明,新疆的学务公所囊括了提学使衙门的职能,二者是糅为一体的。......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