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末提学使司的研究:湖北省教育从盛到衰的原因

清末提学使司的研究:湖北省教育从盛到衰的原因

【摘要】:从全国来看,与直隶情况相似,湖北的新式学堂也创办较早。为专门办理学堂事务,1899年2月,张之洞在湖北洋务局专设学堂所,任命汪凤瀛、存焘、程颂万为委员。此为湖北省级教育行政组织之萌芽。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清末新政之前湖北新式教育已初具规模。在督抚与学务处的系统规划下,湖北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并走在全国前列。1906年,湖北提学使司成立后,就是在此前奠定的良好基础上管理省域学务的。

从全国来看,与直隶情况相似,湖北的新式学堂也创办较早。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始,就非常重视兴学育才:一是改革传统书院,建立新式学堂。他不仅改革传统书院规章,改书院为学堂,并引进西学课程,而且先后创办两湖书院、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等;二是倡导各地建中小学堂;三是设立学堂所。为专门办理学堂事务,1899年2月,张之洞在湖北洋务局专设学堂所,任命汪凤瀛、存焘、程颂万为委员。此为湖北省级教育行政组织之萌芽。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清末新政之前湖北新式教育已初具规模。

1901年8月,鉴于当时“学务日形殷繁,亟应添设总汇之所,庶诸事既有责成,教法亦免参差”,张之洞在省城设立学务处,任命郑孝胥、赵滨彦为总办,并任命汪凤瀛、双寿、程颂万、牧双绥、李钟珏、蒋牧楷、刘洪烈、王孝绳等8人为委员。[51]学务处成立后,举凡省城及各府州县大中小学堂暨民间私设各学堂,以及出洋游学各生,统归其随时稽查考核,各学堂课程、毕业年限、管理人员、应立章程等亦均责成其筹办。(www.chuimin.cn)

此后,张之洞、端方、省学务处做了种种努力:一是于1902年创办湖北师范学堂,面向鄂湘两省培育师资。二是统筹规划省域学务事宜。1902年11月,《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绘制出未来几年的湖北学务发展蓝图,明确了以兴办师范教育及小学教育为抓手,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立起从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到方言学堂、农学堂、工学堂、勤成学堂、仕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的兴学计划。1904年3月,据湖北巡抚端方称,上述计划中应办的各学堂“均已次第修改学舍,招考学生,一律开学”[52]。计划之落实效果由此可见一斑。三是为推广地方小学堂,张之洞于1904年8月饬令地方免解庚子赔款120万两,划作本地办理小学堂之经费。四是1904年10月,张之洞按照《奏定学堂章程》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学务处组织,任命梁鼎芬为总提调,黄以霖、汪凤瀛为帮总提调,下设审定、普通、专门、实业、游学、会计等六科,以期更好地统筹管理全省学务。在督抚与学务处的系统规划下,湖北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并走在全国前列。1906年,湖北提学使司成立后,就是在此前奠定的良好基础上管理省域学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