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奉天、甘肃等未独立省份仍沿用清末提学使司。至此,提学使司这个称谓才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上说明,中华民国近38个年头过去了,清末提学使司身上的优缺点,统统又重现了一遍。可以说,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所取得的上述成就与百年前的提学使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23-11-16
从全国来看,与直隶情况相似,湖北的新式学堂也创办较早。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始,就非常重视兴学育才:一是改革传统书院,建立新式学堂。他不仅改革传统书院规章,改书院为学堂,并引进西学课程,而且先后创办两湖书院、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等;二是倡导各地建中小学堂;三是设立学堂所。为专门办理学堂事务,1899年2月,张之洞在湖北洋务局专设学堂所,任命汪凤瀛、存焘、程颂万为委员。此为湖北省级教育行政组织之萌芽。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清末新政之前湖北新式教育已初具规模。
1901年8月,鉴于当时“学务日形殷繁,亟应添设总汇之所,庶诸事既有责成,教法亦免参差”,张之洞在省城设立学务处,任命郑孝胥、赵滨彦为总办,并任命汪凤瀛、双寿、程颂万、牧双绥、李钟珏、蒋牧楷、刘洪烈、王孝绳等8人为委员。[51]学务处成立后,举凡省城及各府州县大中小学堂暨民间私设各学堂,以及出洋游学各生,统归其随时稽查考核,各学堂课程、毕业年限、管理人员、应立章程等亦均责成其筹办。(www.chuimin.cn)
此后,张之洞、端方、省学务处做了种种努力:一是于1902年创办湖北师范学堂,面向鄂湘两省培育师资。二是统筹规划省域学务事宜。1902年11月,《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绘制出未来几年的湖北学务发展蓝图,明确了以兴办师范教育及小学教育为抓手,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立起从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到方言学堂、农学堂、工学堂、勤成学堂、仕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的兴学计划。1904年3月,据湖北巡抚端方称,上述计划中应办的各学堂“均已次第修改学舍,招考学生,一律开学”[52]。计划之落实效果由此可见一斑。三是为推广地方小学堂,张之洞于1904年8月饬令地方免解庚子赔款120万两,划作本地办理小学堂之经费。四是1904年10月,张之洞按照《奏定学堂章程》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学务处组织,任命梁鼎芬为总提调,黄以霖、汪凤瀛为帮总提调,下设审定、普通、专门、实业、游学、会计等六科,以期更好地统筹管理全省学务。在督抚与学务处的系统规划下,湖北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并走在全国前列。1906年,湖北提学使司成立后,就是在此前奠定的良好基础上管理省域学务的。
但是,奉天、甘肃等未独立省份仍沿用清末提学使司。至此,提学使司这个称谓才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上说明,中华民国近38个年头过去了,清末提学使司身上的优缺点,统统又重现了一遍。可以说,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所取得的上述成就与百年前的提学使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23-11-16
因而,提学使司设立后不久,即1906年12月,先行组织开明士绅,成立河南教育总会,会长为李时灿。就地方教育会而言,经提学使司的督催和教育总会的协助,截至1910年正月,全省已设教育会33处。鉴于此,提学使司成立后,采取因地制宜、因地办学的策略倡办实业教育。......
2023-11-16
综上所述,清末提学使司的职权运作有多条路径:第一条是提学使司内部运作路径,这是在教育系统中完成省级教育行政业务的基本保障;第二条是提学使司在教育系统中职能运作的上下互动渠道,实质上是在教育系统内部中的业务运作路径,由上而下是学务规章法令传达渠道,而由下而上是地方学务信息反馈渠道;第三条是提学使司职权运行的外部......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言下之意,直隶提学使司绝非总督之附庸物,而是在直隶教育现代化早期阶段中发挥了重要力量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行政机关。而且这一过程中,尽管卢靖、傅增湘先后出任直隶提学使一职,但是规章制度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并未因提学使的变动而变动。总之,在教育现代化起步阶段,直隶提学使司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拓出了一条发达省份办教育的成功道路。......
2023-11-16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回顾清末提学使司组织及“行政”历程,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以上说明,提学使司具有传统官僚制的基本特征。三是提学使司职员资格。可以说,“大包大揽式”管理正是清末提学使司管理实践的显著特征。由此来看,清末提学使司无疑是全方位的办学者。......
2023-11-16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令后,直隶各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同时,学校司督办严修转任学务处督办。总体来看,提学使司成立前,直隶省不论是在省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办新式教育方面,已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办学经验。卢靖就任提学使后,设立直隶提学使司。那么,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是如何“行政”的?与之相关的是,当前学界一致认为“直隶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进省”[4]。......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