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省域教育领导者整顿中学与经费的多措并举

省域教育领导者整顿中学与经费的多措并举

【摘要】:由上可知,1906年以来,直隶提学使司对初等教育采取扩张举措,以期教育普及。与之不同,提学使司对中学教育、教育经费等项则采取整顿为主的措施,旨在提升直省中学教育质量和完善教育设施。考虑到中学问题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1907年起,直隶提学使司专门组织召开中学例会,以期商讨解决全省中学问题。直隶师范学堂经费向由各州县按照定额于筹办学堂经费项下限于每年五、十两个月内批解提学使司。

由上可知,1906年以来,直隶提学使司对初等教育采取扩张举措,以期教育普及。与之不同,提学使司对中学教育、教育经费等项则采取整顿为主的措施,旨在提升直省中学教育质量和完善教育设施。

(一)整顿中学堂,完善设施质量

直隶省中学堂设立较早。早在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颁布《直隶试办中学堂暂行章程》以来,全省中学堂得以蓬勃发展。至1906年,直隶全省形成了20余所中学堂的规模。但是,这些中学堂还存在诸多问题。直隶提学使司曾称“各处中学设立有年,尚少完备”[26],而且“能实力举办逐渐改良者固自不少,而敷衍因循、不图振作者亦不乏人,至学生程度之不齐、功课配置之不匀、教科书籍之浅杂,实为各学堂之通弊”[27]

鉴于此,1907年3月,提学使与会代表在第一次全省学务会议上曾广泛讨论了中学存在的问题。是年5月,提学使司根据会议共识,通饬各属中学遵照下列各条进行切实整顿:1.人员与薪俸。中学监督应由学界公举二三人禀地方官拣派;监督薪水现暂仍旧,但最多不得过三十金,至廉亦不得少于十金,火食准由堂给;英文教员和汉文教员均由司择派,薪水和火食仍旧;司事只可用1人,薪水至多不过八两。2.班级与课程。监督调查学生应设几班,每班应派几人,与教员商酌;外国地理、外国历史等课程用英文,中国地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用中文,算学及理财等课程可用英文,其余修身、博物、化学体操等课程用中文,不得偏重一面。3.经费管理与预决算。学生书籍、笔墨纸等一律自备;中学堂经费不归官亦不归绅,将前账结清,余款概行提出,公举殷实可靠商号存储;无论何人须持官绅盖戳三联票方准支付;立正月预算,年终决算,两表届时商承地方官及教育会评议决即行公布,除零杂费用外,一切薪水每月望日按期支领;立三联票单,一留学堂存根,一留衙署备案,一交商号,见票单发款,临支用时先呈由地方官及教育会盖戳,然后持至商号照支,年终由教育会检查决算认可后,详细榜示城乡各区通衢并报销本司,不可厌烦;预算之时,须另提出若干,以备预算之不敷及临时用度之费,然必地方官及教育会核明,允许方可动用以杜妄费。[28]由此来看,直隶提学使司非常注重监督教员选派与薪水、班级编制、课程教学语言、经费保管与使用、经费预决算编制等具体的中学事宜。

考虑到中学问题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1907年起,直隶提学使司专门组织召开中学例会,以期商讨解决全省中学问题。比如首届中学会议中,各中学堂监督向提学使司反映:各学堂课程与教科书程度不一、招生困难、管理教授纷乱、教员屡易人、教员资格浅、学生见异思迁、经费不敷、教员不足等棘手问题,提出课程与教科书应划一、用款应调查、专门学堂应先由中学报送、教员选派应最宜慎选、请派德才兼备之教员并明定其薪金等建议。总之,一个共同的呼声是,提学使司“若不干涉,终难期发达”[2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会后,提学使司与议长议绅、课长课员等专门“拟定功课时间及教科用书,留换更调各教员及酌订教员薪费定额”[30]。就薪费标准而言,提学使司规定“凡以国文授课之教员月薪二十四两;以外国文授课之教员,此次新派之北洋大学师范班毕业生,其功课英文、史地、算数、理化四类完全者月薪六十金,二三类者五十金,一类及不足一类者四十金,充教员满一年后查酌增减或仍照原薪其旧日;以外国文授课之教员仍照旧章五十、六十、七十,递加满七十金为止”[31]

1908年至1910年,每年的全省中学例会紧紧围绕扩充中学校舍、中学生升高等学堂、购置图书器械标本、课程教学语言英汉之争、中学与高小及高等学堂之衔接、教员选聘、教科书审定、增班办法等关键问题,“专在实行上研究”[32],以期凝聚最大共识。而且,会后,提学使司也加强监督会议精神的落实情况。比如就前三项落实而言,据提学使司核查,1908年至1909年,枣强县中学堂扩充学生宿舍九间,四年级二十四人可送入高等学堂,并已购置博物、图书、标本及地图数种。中学会议精神之落实效果由此可见一斑。(www.chuimin.cn)

(二)整顿经费,建立经费管理机制

经费是省域教育事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对此,提学使司给予了高度关注:

一是遏制经费挪移行为。提学使司成立之初就发现,各属高等小学堂经费时常被移作他用,严重威胁着这些学堂的发展。有鉴于此,1906年5月,提学使司出台《本司通饬各属警务农工经费不得在高等小学提拨应另行筹办札》,规定“各县警务农工应行另筹经费,不得因系新政,概向高等小学经费提拨”,同时“转令本堂不能敷用应即集绅妥筹办法,划清界限,庶几学务得以日事扩充,而官绅等亦不至藉此侵挪”。[33]自此,高小经费被挪移的问题逐渐得到有效缓解。

二是催解省城经费。直隶师范学堂经费向由各州县按照定额于筹办学堂经费项下限于每年五、十两个月内批解提学使司。然而,该学堂成立至1909年初,各属积欠银二十一万九千余两。据提学使司透露:问题在于“该堂用款每月经常银五千六百两,每年临时费银五千五百两,统计每年共需银七万二千余两,屡年解到之款按年平均统计不过万金左右,其余系由本司挪垫。现时司款艰窘万分,实无力担此巨款,若不设法催提,几有后莫能继之势”[34]。为此,1909年4月,提学使司发布《催提各处欠解省城师范经费办法文》,规定“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二月底止,各州县能将解款如数解清并搭解递欠银至五百两及千两以上者,准予分别记功记大功一次。如以空言搪塞,无论欠解多寡,即由司查取职名,详请示惩”[35],旨在通过奖惩并举的整顿办法,引导地方缴纳欠款。

三是建立经费管理机制。清末,直隶地方学界偶起竞争,因款者十之七八。为了遏制这种不良风气,1907年6月,直隶提学使司制订《学堂会计章程》,规定“各种新旧一切款项,无论官收绅收,均不存官署,亦不交绅董,由官绅集议投票公举殷实商号(如典质监店之类)一一交令存储,并报司备案,如能每月取息,至多不过一分”,而且“此项支款刊印三联票单,一存官署,一存商号,一存学堂,即为票根。如有支取,由官署及教育会认可每张,各盖一戳,然后持向商号支取”[36],以期通过用款之人与存款之地分而为二,实现相互稽查与保障经费之目的。此项经费会计章程颁布后,各学堂均积极落实。以中学堂实施会计成效为例,截至1908年,河间府、顺德府、遵化州等地中学堂经费存于商号,学堂按月据单领取;保定府、正定府、广平府、永平府、宣化府、顺德府、遵化州等地中学堂已经实行三联票单法。[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