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一系列问题,均需要由提学使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商解决。这对于各省提学使而言,省级教育经费主要由提学使会同其他财政部门筹措;而府厅州县教育经费之筹措,主要由地方就地自筹,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学使司对地方教育经费可以袖手旁观。以上充分说明,提学使统筹与管理省域教育经费的权责不可谓不大。然而,各省提学使司成立初期,地方教育经费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来源不稳定。......
2023-11-16
(一)推行四柱清册,注重稽核
就省级教育经费管理而言,各省普遍采用传统的四柱清册法。四柱清册法又称四柱结算法,由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构成。事实上,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当今会计中的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从本质上讲,四柱清册法是学堂向提学使司或劝学所核销经费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起到规范与监督经费使用状况的作用。比如1908年7月,河南提学使司颁布《整顿各学堂款项并会计庶务章程》,规定各学堂一律采取四柱法每月造报销册,官立者呈由地方官稽核,公立私立者呈由总理人稽核,旨在解决以往学堂款项存在的官绅权限不分、会计与庶务员权限不分、支付与稽核不分等诸多弊端。
(二)试办预决算
随着财政改革的推进,从1907年,尤其是从1909年起,直隶、湖北、云南、江苏、江宁、浙江、广东等部分省份提学使司开始试办预决算。制订预决算的最大益处在于,提学使司可以事先规定省级教育经费支出范围,增强教育财政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比如云南提学使司,从宣统元年(1909)起开始试办预决算。据该司称:“至宣统元年,学堂规模已大致完备,财政收支尤多分歧,稍疏稽核即虞浮支,故将领支各款会同各司道共同酌议制成预算案详请奏咨立案。按月摊领摊支以示限制而泯参差,其每月开支实数业已遵照新章分类分款分项分目逐细造具报告清册,按月移送清理财政局查核销,如有存余仍留备来年开支。”[40]
当然,提学使司制订的预决算案需要交咨议局讨论通过,再经督抚批准并报度支部核准立案后方能实行。一旦预决算案实行后,中途不得更改。1911年9月,浙江提学使司向咨议局提交增加浙江工业学堂夏秋两季预算共一万三百十两的提案。该案经咨议局临时会议议决后,呈请巡抚核准公布,并饬藩司照案迅速筹解,但始终未得到落实,原因在于“无奈(藩)司库一贫如洗,罗掘俱穷,且此项学堂前奉度支部咨复指为寻常学务用款,并非临时特别之事,本届预算不敷甚巨,追加预算碍难照准”[41]。(www.chuimin.cn)
客观来讲,预决算的举办增强了教育财政的计划性,但也暴露一些问题:首先,预算不敷用。比如湖北,因学款遽短三十余万,学务公所预算不敷太巨,因此湖北提学使高凌霨提出请求并经鄂督批准,“将方言学堂新旧班诸生于客冬一律卒业即行停办,年约省款三万余金”[42]。再如广东,1911年7月,据学界反映:“秦学司以学务预算不敷甚巨,经将本公所专门科全行裁并,各股书记亦已分别汰去二十名之多,闻每年可省千金。”[43]其次,预算迁延不决。比如江宁,1911年第一次试办预算。是年1月,提学使司拟定之预算被江苏咨议局大加核减,导致两江总督与咨议局起争执,遂“议长等全体辞职,其余各议员亦纷纷辞职”[44],故预算以“难产”而告终。
(三)建立经费管理机制,规范引导,加强监督
一些省份提学使司成立后,建立了经费奖惩机制。比如,学堂捐是湖北教育经费的一项重要来源,其中五成提解湖北学务公所,主要用于学务公所和省城各学堂。为了保证学堂捐如数解款,1908年,湖北提学使司制定《各厅州县收解赔款改学堂捐奖惩简章》,规定各属按季提解学堂捐,春夏两季不得逾本年九月,秋冬两季不得逾次年二月。“各属州县如能遵照限期如数批解至四季无误者,应由本司随时查明详请酌给奖励”,“如不将本年春夏两季应解之款起解记大过一次,迟至次年三月不解者记大过三次,次年六月不解者不论实缺署事均即详请撤任,署事者撤任后一年内不委差署缺,实缺者一年内不令回任及改署他缺,其已经交卸者应请停委二年,以示惩戒”。[45]该简章颁布后,湖北各属欠解学堂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综上所述,1906年后,提学使司积极履行法定的经费职责,先后通过撙节经费、严催欠款、争取稳定税源与款项、征收学费、奖励捐资兴学等多种方式筹措省域教育经费,尽力缓解“巧妇难为”的尴尬处境。与此同时,各省提学使司采取四柱清册法、试办预决算、建立经费管理机制等方式,规范引导省域教育经费有序使用。总之,清末提学使司在省域经费筹措与管理方面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等等一系列问题,均需要由提学使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商解决。这对于各省提学使而言,省级教育经费主要由提学使会同其他财政部门筹措;而府厅州县教育经费之筹措,主要由地方就地自筹,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学使司对地方教育经费可以袖手旁观。以上充分说明,提学使统筹与管理省域教育经费的权责不可谓不大。然而,各省提学使司成立初期,地方教育经费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来源不稳定。......
2023-11-16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次年1月13日,由他及张百熙、荣庆共同拟订的《学务纲要》由清廷正式颁行。在《学务纲要》的指导下,各省次第设立了学务处。学务处隶属于地方督抚,由督抚任免长官,而学政隶属于中央礼部,由礼部负责遴选,在地方上其与督抚平级。1905年9月2日,科举制被废除后,各省学政顷刻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阵地,导致其身份出现危机。有意思的是,9月4日,清廷谕令“所有各省学政,均著专司考察学堂事务,会同督抚经理”[11]。......
2023-11-16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令后,直隶各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同时,学校司督办严修转任学务处督办。总体来看,提学使司成立前,直隶省不论是在省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办新式教育方面,已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办学经验。卢靖就任提学使后,设立直隶提学使司。那么,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是如何“行政”的?与之相关的是,当前学界一致认为“直隶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进省”[4]。......
2023-11-16
[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但是,奉天、甘肃等未独立省份仍沿用清末提学使司。至此,提学使司这个称谓才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上说明,中华民国近38个年头过去了,清末提学使司身上的优缺点,统统又重现了一遍。可以说,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所取得的上述成就与百年前的提学使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23-11-16
就以“管办评”这个问题来看,在当下我国的教育语境中,“管办评一体”多被视为贬义词,备受各方诟病。从目前来看,最关键也是最切实的策略是,应从改造政府的“管”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省级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才能充分发挥省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而这些正是历史上的提学使司给予今人的最宝贵的启示。......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