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清末提学使司作为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由提学使衙门和学务公所两部分构成。其中,学务公所是提学使司的业务运作枢纽。因而,下面主要考察各省学务公所的职员情形(见表3.1)。
表3.1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国8省学务公所在任职员概况 (单位:人次)
续表
资料来源:直隶学务所总务课:《直隶教育统计表图》,保定:直隶学务公所,1908年,第12-15页;《山东学务公所员绅衔名履历清册》,《学部官报》,1908年第56期,第804-808页;《山西提学使造送学务公所办事员绅履历册》,《学部官报》,1907年第36期,第327-329页;《湖南提学使呈送学务公所办事员绅衔名清折文》,《学部官报》,1907年第25期,第178-179页;《湖南学务公所员绅衔名履历清册》,《学部官报》,1907年第43期,第508-510页;《广西学务公所员绅衔名履历清册》,《学部官报》,1907年第43期,第510-512页;《江西学务公所员绅衔名履历清册》,《学部官报》,1907年第43期,第506-508页;《福建学务公所员绅衔名履历清册》,《学部官报》,1907年第43期,第512-514页;《吉林提学使造送学务公所议绅课员出身履历清册》,《学部官报》,1907年第36期,第329-330页。
由表3.1可知:(1)各省学务公所均设有提学使、议绅、副长、课员等职位,基本建立起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框架;(2)作为辅佐提学使参画学务的议长,除直隶省外,大部分省份或未设立,或未及上任,反映学务公所设立之初,参议制度落实效果不佳;(3)省际差别较大。就职员总数而言,直隶省是吉林省的4倍多,二者差距之大可以想见。事实上,这种差距悬殊的现象从一个层面反映了省际教育规模与水平、教育事务繁杂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那么,到后期,各省学务公所职员概况有无变化呢?下面,我们对宣统二年(1910)的相关数据进行考察(见表3.2),以期对该问题有所认识。(www.chuimin.cn)
表3.2 宣统二年(1910)全国8省学务公所在任职员概况 (单位:人次)
续表
资料来源:《呈苏省宣统二年分学务公所办事员绅职任衔名清单》,档案编号:03-7465-00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宁省宣统二年学务公所办事各员职任衔名清单》,档案编号:03-7451-1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浙江巡抚增韫奏上年分学务公所议绅科长等衔名片(并单)》,《学部官报》,1910年第121期,第8-10页;《呈山东学务公所宣统二年员绅职名清单》,档案编号:03-7449-1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黑龙江宣统二年学务公所办事绅员职任衔名清单》,档案编号:03-7452-0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宣统二年吉林学务公所各员职名清单》,档案编号:03-7452-0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宣统二年广西学务公所办事人员衔名清单》,档案编号:03-7450-0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宣统二年陕西学务公所各员职名清单》,档案编号:03-7574-08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从表3.2来看:(1)学务公所组织日趋成熟。比如各省均设立了省视学,这有助于省级教育视导职能的正常运转。此外,比照1907年,至1910年,吉林、广西等省学务公所组织有所扩充。(2)制度实施渐露多元化趋势。比如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不按定章设立科员,前者设立正科员和副科员,而后者设有一等、二等、三等科员。这与该时期东三省实施省制改革与宪政试点有关。《东三省新官制》(1907)中明确规定,各科设“一、二、三等科员”[1]。除科员外,吉林省还“遵照宪政编查馆章程,于总务科内附设统计主任员一员”[2]。这间接反映了宣统时期省级地方权限呈现不断扩张之势。当然,除上述变化外,也有不变之处,集中表现在议长议绅的设置上。至1910年底,各省议长的设立仍颇为缓慢;广西省取消以往设立的一名议绅,致使学务公所的参议职能落空。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次年1月13日,由他及张百熙、荣庆共同拟订的《学务纲要》由清廷正式颁行。在《学务纲要》的指导下,各省次第设立了学务处。学务处隶属于地方督抚,由督抚任免长官,而学政隶属于中央礼部,由礼部负责遴选,在地方上其与督抚平级。1905年9月2日,科举制被废除后,各省学政顷刻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阵地,导致其身份出现危机。有意思的是,9月4日,清廷谕令“所有各省学政,均著专司考察学堂事务,会同督抚经理”[11]。......
2023-11-16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令后,直隶各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同时,学校司督办严修转任学务处督办。总体来看,提学使司成立前,直隶省不论是在省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办新式教育方面,已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办学经验。卢靖就任提学使后,设立直隶提学使司。那么,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是如何“行政”的?与之相关的是,当前学界一致认为“直隶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进省”[4]。......
2023-11-16
就以“管办评”这个问题来看,在当下我国的教育语境中,“管办评一体”多被视为贬义词,备受各方诟病。从目前来看,最关键也是最切实的策略是,应从改造政府的“管”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省级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才能充分发挥省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而这些正是历史上的提学使司给予今人的最宝贵的启示。......
2023-11-16
[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然而,“双轨制”的实施效果并未如清廷所愿,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针对“双轨制”的弊端,学务大臣、学部、政务处、地方督抚、学政等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改制诉求,并设计种种改制方案。很明显,他们对日本视学官存在“误读”。科举制废除后,清廷责成各省学政着手办理地方学务事宜。此令甫一颁布,舆论哗然。总的来看,科举制废止前后,利益相关者多主张保留学政,但处于“事实少而议论多”的局面。......
2023-11-16
(三)提学使司与各方通力合作,凝聚最大共识在孔祥霖看来,仅凭提学使司一个行政部门的力量是很难推进河南教育发展的,也是不现实的。简言之,提学使司与各方能通力合作以缓解办学阻力和压力,是清末河南教育得以起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扩充学务方面,提学使司本着中等学堂以下扩张的行政理念,出台《河南分年筹备教育草案》,重点扩充初等学堂及学额,促进全省教育普及。......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