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奉天、甘肃等未独立省份仍沿用清末提学使司。至此,提学使司这个称谓才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上说明,中华民国近38个年头过去了,清末提学使司身上的优缺点,统统又重现了一遍。可以说,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所取得的上述成就与百年前的提学使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23-11-16
总体来看,学务公所由四大职能部门组成,分别为业务课、议长议绅、省视学、教育官练习所。其中,业务课包括总务课、普通课、专门课、实业课、图书课、会计课,分别具体负责全省不同的学务事宜;议长议绅为全省学务决策咨询部门;省视学为全省学务监督部门,负责巡视督查全省府州县学务;教育官练习所为全省学务官员培训研究之部门。各部门具体职能详见表2.1。
表2.1 学务公所各部门职能
续表
资料来源:《各省学务详细官制及办事权限章程》,《学部官报》,1906年第2期,第23-25页。
表2.1可以反映,学务公所组织系统不仅具有行政领导职能,还有决策咨询、监督考核、培训研究等职能。理论上讲,如果这些职能能够独立履行又能相互配合,那么可以有效提高省级教育行政的效率。然而,此种职能完整的行政机制在清末实践中始终未能形成,具体表现有:(www.chuimin.cn)
首先,六课设置参差不齐。总的来看,江苏、河南、广西等省学务公所设有六课;新疆等省学务公所仅设总务、普通、图书、会计四课,而更多情况是,新制颁布一年后,许多省份学务公所“尚未全行改办”[7],因而机构职能难以正常运作。
其次,议长议绅徒拥空位。首批提学使半已就任后,“一切行政不与议长议绅议,不过遇事后通知而已”[8]。比如1907年8月,据江苏学界称,提学使到任后,“公牍收发批行议长议绅无从过问,徒拥空位”[9],从而决策咨询职能无法有效行使。
再次,省视学权威缺失。省视学本为提学使之耳目,但实际并未如此。1909年7月,据江苏省视学侯鸿鉴反映:“鸿鉴辜负重任两载于兹,虽调查一邑,必开会宣布一次。而奖惩之法不严行,则办学者率多观望不前。”[10]这说明省视学意见对地方威慑力极其微弱。
最后,教育官练习所未能充分发挥作用。1907年后,多数省份陆续设立了教育官练习所。比如,江西省教育官练习所开办一学期以来,“各学员到者甚少,至多数不过二十员左右,余皆报到而去,希图不扣分数”;后经提学使整顿,“到所练习者数仍其旧”。[11]
由上说明,在制度实施中,各省并未真正形成完整的相互配合的运作机制,制度制订的初衷与制度执行的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但是,奉天、甘肃等未独立省份仍沿用清末提学使司。至此,提学使司这个称谓才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上说明,中华民国近38个年头过去了,清末提学使司身上的优缺点,统统又重现了一遍。可以说,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所取得的上述成就与百年前的提学使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23-11-16
回顾清末提学使司组织及“行政”历程,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以上说明,提学使司具有传统官僚制的基本特征。三是提学使司职员资格。可以说,“大包大揽式”管理正是清末提学使司管理实践的显著特征。由此来看,清末提学使司无疑是全方位的办学者。......
2023-11-16
就学部与提学使司关系而言,根据学部定章:一是学部有提学使任免权。为此,1906年7月,学部正式颁布《教育会章程》,旨在理顺教育会与行政机关之关系。五是协助提学使研究教育学问、调查境内官立私立各种学堂、撰写境内教育统计报告、探求本地兴学办法等,呈报提学使以备参考与稽查。(二)学堂→劝学所→提学使司→学部除由上而下的传达渠道外,还有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与流通路径。......
2023-11-16
因而,提学使司设立后不久,即1906年12月,先行组织开明士绅,成立河南教育总会,会长为李时灿。就地方教育会而言,经提学使司的督催和教育总会的协助,截至1910年正月,全省已设教育会33处。鉴于此,提学使司成立后,采取因地制宜、因地办学的策略倡办实业教育。......
2023-11-16
综上所述,清末提学使司的职权运作有多条路径:第一条是提学使司内部运作路径,这是在教育系统中完成省级教育行政业务的基本保障;第二条是提学使司在教育系统中职能运作的上下互动渠道,实质上是在教育系统内部中的业务运作路径,由上而下是学务规章法令传达渠道,而由下而上是地方学务信息反馈渠道;第三条是提学使司职权运行的外部......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陈青之在《中国教育史》中,专节梳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沿革之历程,其中介绍了清末提学使地位、提学使司架构、职员选任方式等。这些著作中,对清末本地提学使司的情况有不同程度的介绍,为本研究了解各地情况提供了重要基础。......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