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正式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的大部分研究者对理论的研究有所减少,更多地转向对具体操作和实践发展的研究。从1996年开始,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数量呈现了稳定的增长。景观生态学也作为研究方法被引入生态旅游研究之中。但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③对人文生态旅游的研究涉及较少。......
2023-11-16
虽然梅山文化已延续了几千年,但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或学科的概念,跃入人们眼帘不过20余年。1988年5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两位学者首次提出“梅山文化”这一概念。学者们认为梅山文化是中华远古文明和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价值。随后,《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刊登了关于梅山文化的专题报道,神秘古朴的梅山文化迅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同一时期,法国巴黎大学的人类学专家搜寻到巫教手抄本《又到梅山三十六峒游念》,希望从中探寻梅山的根源。随后1995年10月,在湖南新邵县展开了第一届“梅山文化研讨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成为梅山文化研究的标志性起点,梅山文化的专题研究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此后,学术界陆续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表1-1)。这些会议使人们深化了对梅山文化的科学认识,扩大了梅山文化的国内外影响,促进了对梅山文化的挖掘、抢救、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
表1-1 在梅山地区召开的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
随着梅山文化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梅山文化也引起了日本、韩国、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一批学者的高度关注。各地不仅积极参与会议讨论,还多次深入梅山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并与内地科研机构长期保持良好的学术往来和交流,使梅山文化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目前,梅山文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梅山名称由来的研究。学者多以明朝《安化县志》为证,认为梅山是因梅鋗而得名。部分学者也从语言构词的角度解读梅山名称的由来。
②梅山地域的研究。宋朝开梅山时的安化与新化为梅山区域核心的观点,在学界基本形成共识。
③梅山族源的研究。学者们从史料中考究,大多认同苗瑶是梅山的主体族群。
④梅山文化的内涵与特色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梅山文化是以原始的渔猎文化为经济生活基础,以巫文化为核心所衍生出的各种文化现象。
⑤梅山文化发展研究。研究者根据史料记载,结合信仰、民俗、歌谣等梳理梅山文化的发展脉络,认为梅山文化是在几千年的流动嬗变中,不断吸收、融合异质文化的新鲜信息而形成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有机体。(www.chuimin.cn)
⑥梅山宗教与巫傩的研究。民间信仰和巫傩遗风是梅山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常见表现形式,成为学者们探讨研究最多的领域。
⑦梅山民俗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多为调查、整理的表述性事象研究,尚缺乏深层次理论研究。
⑧梅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梅山地区蕴藏的文化信息颇为丰富,梅山武术、梅山傩戏、新化山歌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梅山木雕、梅山竹编、梅山剪纸、黑茶制作等都是值得保护和传承的特殊技艺,因此,大批学者对梅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专题研究。
学者们致力于将梅山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汇总,形成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理论专著,如《梅山文化概论》《中国梅山文化》《中国梅山文化简论》《梅山探赜》《漫步梅山——梅山文化综述》。这些丰硕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通过田野调研,挖掘、抢救、整理出的专著、珍贵图片与音像资料。2012年李新吾等人在艰苦的田野作业基础上编撰出版的《梅山蚩尤——南楚根脉,湖湘精魂》一书,对梅山文化的起源、特征、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此外,还有《梅山武功》《梅山拾萃》《梅山虎匠科仪本汇编》《资江风情系列丛书——梅山民歌精选》《梅山民俗研究》《梅山文化简明读本》《梅山民俗概论》等专著,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梅山文化中的重要事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记录,把遗落在历史隧道中的碎片捡拾起来,为探寻神秘梅山之路奠定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梅山文化的相关内容已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从旅游角度对梅山文化及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的研究成果甚少,经中国知网检索显示,2006年至2016年我国发表以“梅山地区旅游”为主题的期刊文献共有37篇,硕博士学位论文10篇。
研究者将关注焦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梅山地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1998年郑伯红从经济、社会、宗教、文艺竞技等方面,探讨梅山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并提出四点旅游发展建议;2006年刘建才针对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进行评价,并结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和六项旅游开发条件,提出梅山文化的旅游开发思路;2007年何晓颖等人从梅山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环境入手,分析梅山文化特征,将梅山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四类,并对其进行特性评价;2010年李本成分析梅山民俗体育的当代价值,并提出相应的四点发展对策。
②梅山地区旅游发展和开发研究。2005年伍丽霞从梅山文化的生成环境、相关文化关系、主要内容和特征出发,围绕梅山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市场开拓等问题进行论述;2009年王业社等人从梅山文化的内涵和个性特征出发,分析梅山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机遇,提出旅游开发构思和对策;2015年石潇纯等人运用SWOT分析法,对大梅山区域旅游协作内、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由文献可以看出,这些成果大多从旅游经济的角度,研究梅山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策略,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较为忽视针对自然环境保护和体验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相对于梅山地区旅游资源和开发的研究而言,对梅山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更少。综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将生态旅游学与景观生态学结合,运用RS、GIS研究梅山地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用尚属空白。
有关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文章
自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正式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的大部分研究者对理论的研究有所减少,更多地转向对具体操作和实践发展的研究。从1996年开始,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数量呈现了稳定的增长。景观生态学也作为研究方法被引入生态旅游研究之中。但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③对人文生态旅游的研究涉及较少。......
2023-11-16
相对于国外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而言,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②城市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界根据中国的农业发展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⑤区域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2010年至今,中国学者在追踪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积极开拓自主创新研究的新领域。......
2023-11-16
北宋朝廷为强化统治、安定民心,命朝臣章惇“开梅山”,对梅山地区分而治之,分属不同州府管辖。梅山地区自此被正式纳入中央版图。大批学者结合史料和实地调研,对梅山地区的地域范围进行了分析研究。广义的梅山地区,指受梅山文化影响的区域。根据获得文献资料的客观性和数据资料的可行性,本书研究的梅山地区是指梅山的核心区域,即安化县和新化县。......
2023-11-16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地理学、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等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项系统工程。国内外学者纷纷对景观生态规划进行定义。Forman认为景观生态规划是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他还认为景观生态规划是修复退化景观或土地利用改变之后调整景观的一种行为。王云才认为景观生态规划是客观认识并揭示生物环境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寻求资源和空间利用最适宜的途径与方式。......
2023-11-16
笔者将针对梅山地区的生态旅游理解为在生态学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梅山地区自然环境为舞台,以梅山文化为内涵,以享受大自然,以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和环境保护为标志性特征,使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机构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新型旅游。......
2023-11-16
2016年梅山境内新化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53亿元,同比增长25.06%。梅山地区的旅游开发迫切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证研究;梅山地区的旅游规划需要在更宏观的区域尺度进行景观的综合考虑和布局,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它是梅山地区景观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2023-11-16
虽然交通条件近年来逐步得到改善,但仍然影响了外来车辆的进入,区域内有些干线和支线公路无法无缝对接景区,景点分散且景点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梅山地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塑造。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梅山地区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状态,导致旅游资源的空间开发不平衡。旅游专业人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梅山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2023-11-16
梅山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寒夏热。年日照时数1376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97.16Kcal/cm2,无霜期274天。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均气温约为16.2℃~17.3℃,气候温和。资江在安化、新化两县境内干流长约220km,流域广泛、支流众多。大小支流共有132条,安化县境内有40多条,新化县境内有90余条,其中包括洢水、渠江、油溪河、大洋江、白溪河等一级支流35条。......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