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成果

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成果

【摘要】:相对于国外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而言,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②城市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界根据中国的农业发展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⑤区域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2010年至今,中国学者在追踪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积极开拓自主创新研究的新领域。

1939年,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卡尔·特罗尔(Troll)在利用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的问题时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一词,并在1968年将景观生态学正式定义为研究一个给定景观区段中生物群落和其环境间的复杂因果关系学。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横跨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林学、城乡规划等多学科。国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科综合概念和思想形成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期间,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概念被相继提出。第二阶段是学科思想的初创时期(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此时期特罗尔正式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概念,苏卡乔夫提出了生物地理学说。第三阶段为学科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阶段景观生态学在国际上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和研究方法,其中尤以德国、捷克、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应用学派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美系统学派令人瞩目。20世纪60年代末,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大陆初步发展。欧洲学派以Zonneveld、Naveh、Ruzicka为代表,侧重于考虑社会人文、政治、经济等整体的影响,主要将景观生态学运用于区域规划和开发,进行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及规划等应用实践的研究。第四阶段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3S”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学科的交叉、融合,景观生态学理论迅速发展,被各行各业所应用,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

相对于国外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而言,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真正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其标志是肖笃宁发表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一文。其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景观生态学新领域,涌现了大量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学者们重点研究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发展战略。

②城市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建设。研究焦点在城市及周边土地利用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上。

③森林与湿地的研究。学者们对森林和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生态过程、干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宝贵成果。

农业景观生态与农区生态建设。学术界根据中国的农业发展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⑤区域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这一领域是国内景观生态学发展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兴起的新的应用领域。

2010年至今,中国学者在追踪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积极开拓自主创新研究的新领域。学者们针对各种尺度的景观格局及变化规律、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景观动态模拟与生态系统管理、景观破碎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景观生态学尚缺乏系统的、跨尺度、多尺度的理论与实际研究,特别是将文化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结合,探索如何整合景观资源,促进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有待深入研究。

在景观生态规划研究方面,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计算机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景观定量研究的发展和景观结构格局及动态分析的不断深入,为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了快捷可靠的数据和实用有效的分析手段。景观生态规划在方法论和操作技术层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麦克哈格所提出的生态规划方法对景观管理及生态系统水平作用关系的忽视。

国外学者和设计师广泛借助GIS等先进科技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应用于各类景观生态规划中。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景观生态规划

Haber等1990年将GIS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建立起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Ernst等2015年利用GIS建立模型来预测农业生态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基础,提出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案。

(2)森林、湿地等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规划

Jensen,1999年基于GIS技术,开发了用于选择湿地恢复场所的线性规划模型;Sung等2001年用Artifidal Neural Network和GIS对山林景观进行美学评价,并以此为依据预测山林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方向;KeleζS等2007年基于GIS对土耳其森林进行分类,并分析1972—2002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以便可持续地规划和管理自然资源。

(3)区域景观生态规划(www.chuimin.cn)

Milanova,1995年运用GIS,通过大规模景观评估和地图绘制识别荒漠化过程,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Dikou等,2011年利用遥感和GIS结合多变量统计方法,对希腊沿海五个区域50年间的景观组成、土地覆盖植被变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景观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20世纪90年代,国内针对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研究才出现,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2002年刘滨谊等人分析中国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存在问题,探讨建立城市绿地系统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和指标体系;2005年郭晋平等人阐述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目标和原则,并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剖析了城市景观的生态现状和问题,制定了符合城市特色的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对策与关键措施;2009年王云才等人在研究城市景观生态特征和生态网络结构后总结景观生态网络空间模式;2013年张超荣等人探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2)农业景观生态规划

2000年王仰麟等人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原理及方法,并对冀西北涿鹿盆地进行了案例实践;2005年帅文波等人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区域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2008年骆世明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景观生态规划、循环系统建设和生物关系重建。

(3)旅游区景观生态规划

2004年邱彭华等人通过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适宜性评价和敏感度分析的研究,探讨景观总体规划方法。2007年田波等人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探索旅游度假区景观建设的生态规划途径。

(4)保护区景观生态规划

2005年刘亚萍通过景观质量、景观生态价值、景观美学价值、景观视觉容量和景观安全格局五个方面对自然保护区的景观价值进行评价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2009年张林英等人通过总结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结构分布状况,综合考虑景观生态要素,研究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近年来,景观生态规划日益受到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发展迅速,在农业、自然保护区、城市、旅游区等景观生态规划应用领域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但由于景观生态规划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研究领域,有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①基础性资料和数据得不到共享,相关的技术支撑不足,以致基础性理论研究匮乏。

②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乡村与山地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用研究不够。

③基于GIS等技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的生态规划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