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太极图》与《说》及其意义比较

《太极图》与《说》及其意义比较

【摘要】:据濂溪《太极图》所说,宇宙本体因为其绝对性而以无极之语称呼。朱子大体上根据《太极图说》展开了这样的思想。纵使《太极图说》的原文来自道教,即便写着自无极而为太极,那濂溪改作的苦心倒是应该得到高度评价,而不是降低其价值。]这是用老庄态度解释《太极图说》,主静的立场虽然也许容易说了,但从儒教远离开来。虽然《太极图说质疑》上申述这个。

据濂溪《太极图》所说,宇宙本体因为其绝对性而以无极之语称呼。(这就是朱子在回答陆象山的书信里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属于一物而不足以成为万化之根本。[34])然而因为那不是意味着虚无,所以又并称为太极。(同样这就是朱子说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成为万化之根本。)濂溪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时,太极不是离开阴阳,而是即阴阳指其本体,不杂阴阳而言,照朱子解释的那样吧。阴阳变合(所谓变合根据《性理群书句解》,意味着变动凝合[35])而产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布而春夏秋冬之四时行。然而,即五行而有一阴阳,即阴阳而有一太极,太极本来不外乎无极。五行的产生,各自具其相应的全体之理。这就是五行拥有其性,所谓五性。通过成为一的理,即成为无极之真者与阴阳五行之气,即成为二五之精者微妙地结合,产生出形成天地者(男性者、女性者),接着产生万物。这样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

一、朱子将无极而太极所表示的宇宙绝对者解释为理,思考并非太极之外有无极,而且无极与太极到底两两相待而其根本实在的性质变得清楚了。(《图解》[36]及《文集》三六《答陆子静书》[37])上述的理是朱子所谓所以然之理,对此《易》说的元亨利贞四德被考虑,元之德统合之。所以然之理,即元亨利贞内在于人而成为人之本性场合里是仁义礼智,仁代表之。朱子大体上根据《太极图说》展开了这样的思想。而且朱子将其次的阴阳五行作为气,在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无极之真者与二五之精者微妙地结合)这个地方,说明理与气的结合。那里可以窥见立足于老庄思想的造物者这种思考具有的优越方面,加入儒教的社会伦理立场,想要扬弃老庄的企图。只是如果这样的话,《太极图说》里接着说出的主静功夫哪里果真能够贯彻到底吗,程子兄弟不得不用所谓主敬功夫代替濂溪的主静的理由是否不难说明呢,等等,这些问题大致能思考。然而,想来这里所谓静像通过《通书》的《动静章》等知道的那样,不是与动相对的静,而是更高层次的静,主静不得不成为主敬是为了避免混同于老庄那样。(《朱子语类》九四,和刻二一页背面)[38]。将无极而太极这一语句像朱子那样解释难道不是成了发挥濂溪的苦心吗?像《吉斋漫录》的著者吴廷翰将《图说》的静理解为程明道的定,认为明道是濂溪真传。[39]此外我国浅见斋说“所谓主静不是说做静的样子。人们说或站或坐其自身怎样都不沉湎于居处就不遭恶报。因此圣人全体也为主静。主要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近思录讲义》)[40]。这样来理解的话,所谓主静成为与其时处相适应的稳定性。《通书》的《礼乐》章写有“礼,理也;乐,和也。礼,阴也;乐,阳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而后和。故礼先而乐后”[41],朱子的注解里,认为这是“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42]的意思,论程子的“敬则自然和乐”也是这个道理,写着学者不知持敬而务为和乐,就很少有不流于慢者,如果那样的话,斋的话应当说是对的。不仅如此,作为站在宋代文化根本观念上的新儒学创始人的濂溪之地位得以确立吧。纵使《太极图说》的原文来自道教,即便写着自无极而为太极,那濂溪改作的苦心倒是应该得到高度评价,而不是降低其价值。我国伊藤东涯(在《太极图说管见》里)曾经将朱子也论及(《朱子文集》七一记濂溪传)的作为《宋国史》一传记的,自无极而为太极这种形式视作濂溪的旧传,以无极为理(这不是朱子那样具有伦理性的理,而是超越这个的老庄所谓作为无的理),以太极为气(《周易正义》中写有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元气混而为一,东涯是根据这种解释者),在《图说》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这一语句里面仍然是说理气的结合(妙合)。[虽然说明理气之结合(妙合)这点与朱子相同,但认为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作为五性是错误的,依据《通书》的《师》第七,想要以刚柔善恶中确立五性。]这是用老庄态度解释《太极图说》,主静的立场虽然也许容易说了,但从儒教远离开来。又将无极置于太极之上,从前者出现后者那样解释与《通书》的《动静》章等不合。这还是应当按照朱子的意见吧。《易·复卦》的程伊川《传》那样努力在动之端中见天地之心就是因为察觉这样的情况。东涯也应该知道此事。(参考《周易经翼通解》同卦)[43]並木栗水以太极为气,思考因为尚未可见到日月星辰所以称无极。(《宋学渊源质疑》)(栗水说天之气与地之精妙合而产生气化之男女,不说理气妙合。又说无极是无形之元气,阴阳是流行之天动,五行是五性之条理而天命之本源,人物资以生者,像这样的话则理明而言顺。)这是由于《易·系辞》的立场者,主静之说相比于朱子,更难解释一些吧。虽然《太极图说质疑》上(二七页正面)申述这个。此外上述吴廷翰以《论语》之四绝为无欲,以《大学》的定静安虑为主静。

以上各种解释虽然全都有长处和短处,但我们基本上想按照朱子的解释来受用《太极图说》。为什么呢,因为相信依据朱子的解释方才产生此《图说》在宋代思想界的地位。

二、关于太极与阴阳的关系,《朱子语类》里面(七五,和刻一九页)有应该注意的话。(这是庆元五年己未之岁林学履所录,因此正当朱子逝世前一年[44])依据此语,据说濂溪的太极是和阴阳滚说(混一地说)的。但《易》里面将太极从阴阳抬起来说,即成为阴阳之内太极作为本体而存在。更进一步试着看一下此文所说吧。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指太极的动是阳,动极而静,静就成为阴。或者可以说动时就是阳之太极,静时就是阴之太极吧。大概太极立刻在阴阳里面。(动也是太极之动,静也是太极之静,只是动静并非太极是见于《语类》九四的朱子的话[45]。像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首先是从实理处说明,即用前面话来说是抬起说的。)因此如果论述生成的话,太极阴阳同时产生,太极依旧内在于阴阳。那里面没有时间上的继起关系。只是如果说其次序,则有此实理方才(正好、现在)开始有阴阳吧。即从价值来说的话太极在先。虽然道理也许是相同的,但从现在的事物来看的场合,可以说阴阳包涵太极,而推其本来思考的场合,可以说太极产生阴阳吧。想来所谓产生阴阳是从价值上有太极才有阴阳。朱子的《太极图说解》像前述那样说的是所以动而阳、静而阴的本体,即所谓无极而太极不是离开阴阳,而是就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阴阳而为言,接着如下面那样说明。即对于《太极图》的第一圈“〇者其本体也”,对于同第二圈“者阳之动也。〇之用所以行也。者阴之静也。〇之体所以立也”[46](又参考《朱子语类》九四,和刻八页背面[47])。

虽然对于朱子的这种解释,並木栗水在上述《宋学渊源质疑》里评论阴阳是相对待的东西,不应该以为体用,但濂溪以静为主的意思使人思考难以轻视朱子的解释。反之,明王阳明的解释继承朱子而更加微妙。《传习录》(中卷《答陆原静书》)里面说:“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这话表示阳明大致通过朱子来理解濂溪)……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徒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48]于是阳明引用程伊川的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这一语句作为结语。这点与朱子相同。(《朱子语类》九四,和刻九页正、背面,一〇页正面)[49]阴阳之外没有太极毫无疑义。但是朱子以太极为理,以动静为气或者“所乘之机”,以人与马的比喻说明二者相依不离的原因(《语类》九四,一二页背面、一三页正面)[50],阳明的解释可说是将朱子的意思更加贯彻到底的吧。即那里作为理的太极与作为气的阴阳——进而与五行等相互不分离的关系被考虑,《太极图说》与其说生成论不如说成为表示天地、万物、人类的存在及其构造的东西。(还有,《朱子语类》九四,和刻二三页背面说,“既有此理,便有此气;既有此气,便分阴阳,以此生许多物事云云”[51]。)然而朱子的解释里面也有如下可取的地方。(www.chuimin.cn)

根据理之动而气机(所谓机是关捩子有流行之妙[52])分为动或者静。即气动,材料或者物质根据形式而动。(此场合的理是亚里士多德的神,是整个自然界的最高目的,所有运动的原因,能够考虑为相当于自身不可被操纵的第一运动者吧。)理虽乘气机,作为原因却是操纵它活动的东西,是第一运动者。(参考《朱子语类》九四,和刻一三页正面等[53])如果用《通书·动静》章之语,理之活动是所谓“神”、动静以上的动静吧。(参考《朱子语类》五,和刻三页正面[54])

三、所谓五行之生也,各自具备其相应的全体之理在《太极图说》的原文里为: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依据《白虎通·三纲》篇,人怀五常之性[55],同样依据《情性》篇,五常为仁义礼智信,那成为得五气(五行之气)以为常者[56]。郑玄也在注《中庸》篇的时候,将五行当作仁义礼信知[57]。想来上述濂溪的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的所谓性如同《白虎通》等五行各自具有分为仁义礼智信而被分配的性质,此无非是由于一理内在于五行各自而产生的差异。但是即使这样存在差异,那绝不是除了一理之外,还存在各自享受的别的理而产生性质的差异。(《朱子语类》九四,和刻一四页背面、一五页正面[58])将五性理解为仁义礼智信虽是依据朱子的解释,但此解释的正确不仅能够与上述《白虎通》等之前的思想共同考虑,而且从《通书》的《诚几德》章里作为德举出这五个,接着那出现性字(想来这源于《中庸》里写有说诚而及仁知,作为性之德的地方)而朱子的解释不误被察觉。

那么万物生生变化无穷如前所述。万物里面只有人得其秀气而具有最灵妙的心之作用,形已生成,神发而能知。内在于人的五性(上述存在于五行的五种性质)感动,而善恶区分,万物出现。被称为圣的教化人的功夫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于世界的。即圣人想要给与善恶相离相背的人心以平静而带来中正仁义,而且以所谓主静树立人世的极致。虽说以静为主,但为了静要以无欲为条件。

关于主静参考上述注释。又关于无欲更进一步要看一下濂溪的遗文《养心亭说》。[59]在此文中,濂溪超越孟子的寡欲而至于无,思考那里诚立处之贤,明通处之圣。还有,《朱子语类》九四,和版四八页背面有对于无欲的意见。[60]

所谓中正仁义是什么呢。虽然朱子的门人程允夫怀疑仁义指实德而言,中正指体段而言,这里不涉及礼智(《朱子文集》四一《答程允夫书》)[61],但朱子回答这个,是将中正相应于礼智这种意见(又参考《朱子语类》九四)[62]。这点未必有拘泥的必要。如上述那样,作为天之道阴阳、作为地之道柔刚、作为人之道仁义被确立,而且基于人之始(生),就那样反过来,推终(死)之理则明白死生为何物。天地的法则与人类的法则浑然一致,只是成为一个的地方,才有《太极图》及其《说》的意义。张南轩写周子《通书》的《后跋》说,“推明动静之一源,以见生化之不穷,天命流行之体无乎不在。文理密察本末该贯,非阐微极幽,莫能识其指归也”[63]。濂溪的《通书》更加进而稍稍细致地从此立场出发说明了人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