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类文明视野下的比较哲学研究成果

人类文明视野下的比较哲学研究成果

【摘要】:在当代人类深度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将哲学放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广阔视野里加以考察,同时也应当将哲学的视野扩大到对众多现象的考察上面,如对于家庭现象的考察。而此时的欧洲环视世界,将其他非欧洲地区的人类分成野蛮的不开化的与半文明半开化的人类或者民族。以认识论为大宗的现代英美哲学,和以对人类纯粹思维进行研究的现象学,构成现代欧美哲学的主要内容。

吴根友

作为人类精神现象之一的哲学,既有自己学科的专业性,也有着与人类其他精神现象相关的广泛内容及其可以相互资借的思维方式。因此哲学研究既不应当局限于近现代以来欧陆哲学的哲学形态,也不应当以发源于古希腊的哲学作为哲学的正宗形式,而将其他形态的哲学只看作是补充或支流。在比较哲学与比较文明学的领域里,我们应该避免任何形态的简单“判教”思维。在当代人类深度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将哲学放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广阔视野里加以考察,同时也应当将哲学的视野扩大到对众多现象的考察上面,如对于家庭现象的考察。

就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宗教、哲学、历史、文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与专业领域,一开始并不是截然相分的,只是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思维方式与专业领域才慢慢从宗教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古希腊哲学也是在吸收了上古中亚文明的成果之后,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形式。就古希腊哲学的出现时间而言,大体上在公元前6世纪,成型的柏拉图哲学也是在公元前4世纪才产生,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时期大体相似。苏格拉底的时代略晚于老子、孔子的时代,而前苏格拉底的时代大约是春秋时期晏子、管子的时代。上古中国与希腊的哲学思想,很难说希腊的是正宗的,中国的是旁支别系。二者的思维侧重点不同,甚至在有些问题的思考上也有深度与系统性的差异,但并非因此而能给出谁更哲学的判断。

中世纪的欧洲哲学,完全成为基督宗教的婢女,缺乏自己应有的独立性,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就成为基督宗教哲学的工具。反观中国中世纪的哲学,既有宗教化的儒家哲学,也有抽象化的魏晋玄学隋唐佛教哲学与非常精致化的宋明理学。相比较而言,大约一千年的欧洲中世纪哲学反而比不上中国的哲学思维形式的丰富。退一步说,中世纪一千年的中欧哲学,各有特色,各擅胜场,很难说谁是哲学的典型代表,谁是旁支别系。

欧洲哲学的傲慢是从黑格尔开始的。这时的欧洲已经初步完成了现代工业化的历程,进步的资产阶级占住了历史的舞台。而此时的欧洲环视世界,将其他非欧洲地区的人类分成野蛮的不开化的与半文明半开化的人类或者民族。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使得理性也变得傲慢起来,而此时一部分哲学家,如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cois Xavier Comte),希望将哲学做得像自然科学一样准确、有效,发展出实证主义的哲学。而自笛卡儿开始,哲学的“我思”(理性的反思)地位的急遽提升,哲学认识论的内容日益丰富与地位的不断提升,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的认识。以认识论为大宗的现代英美哲学,和以对人类纯粹思维进行研究的现象学,构成现代欧美哲学的主要内容。二战以后,以美英为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国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语言分析、逻辑实证为主要特征的英美哲学也伴随着以美英为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而成为当今世界哲学的主流话语。但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伴随着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展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在苏联与当代中国,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20世纪中国的新儒家哲学,在汉语哲学圈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www.chuimin.cn)

鸟瞰人类哲学发展的粗略轮廓即知,哲学既非柏拉图哲学所能定义,也非黑格尔,以及当今欧美哲学所能定义。当今的欧美哲学家可以继续他们自己关于哲学的认知与研究范式,我们也可以采取学习与批判的态度对待之,同时也可以本着近百年来中国人自己对于哲学的认知与研究范式,来展开中国的哲学研究。这里可能有交集,也可能不甚相干。但只要能形成中国的哲学(Chinese Philosophy or Philosophy of China),或者像王庆节教授所说的,形成来自中国的哲学(Philosophy from China),并因之对于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中国哲学(包括上述的诸说法)方案,则中国哲学一时能否被欧美哲学界所认可、所接受,就不是一个什么重要的问题了。

本辑《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涉及的议题包括“雅斯贝尔斯‘哲学的世界史’之意义”(李雪涛)、“阳明心学和室利·阿罗频多的实修哲学之比较”(理查德·哈兹)等等。此外,内容丰富的“访谈与对话”也是本辑的亮点,其中杨效斯、张祥龙、孙向晨诸教授从“家哲学”的角度考察了西方哲学的盲点和中华文化的优势,颇有意味。本辑还专门采访了比较哲学大家安乐哲先生,听取了他对东西哲学异同的慧见;另有一篇对李雪涛教授的访谈,他关于外来文化与中国精神动态生成之关系的见解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我们深信,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研究,除了各民族的哲学工作者沿着自己的精神传统所继续展开的形态之外,一种新的世界哲学——即以人类“共存在”(赵汀阳语)为对象——的哲学形态必将出现。而这种新的世界哲学也必将采用比较的视角与方法展开自己的哲学思考。因此,我们的《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将一如既往地自视为一座小小的桥梁,供有志于从事新的世界哲学思考者从它身上从容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