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思考及计算机教学研究

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思考及计算机教学研究

【摘要】:基于上文中提到的人工智能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真正需要我们进行深刻思考的就是可能会出现在未来的强人工智能技术,只有会思考的人工智能客体才会大量地涉及哲学层面的问题。以下就是笔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几点哲学上的思考。但是就人类科技的速度来看,强人工智能技术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而我们应如何发展、如何正确面对它的存在就成了各问题的重中之重。

“我们只能向前看到很短的距离,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为什么要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哲学思考呢?简单来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纵观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自然科学历史,都是在哲学的引领下进步的,所以只有把该想的哲学问题想清楚了,才能使人工智能技术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自然科学门类,为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而哲学思考在对未来技术发展过程中更是不可或缺,它决定着我们能够看多远,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能走多远,以及在前进的路上会有多少阻碍。

基于上文中提到的人工智能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真正需要我们进行深刻思考的就是可能会出现在未来的强人工智能技术,只有会思考的人工智能客体才会大量地涉及哲学层面的问题。以下就是笔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强人工智能)的几点哲学上的思考。

(一)思考是怎样一种活动

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

总结弗洛伊德的观点,思考就是“潜意识+意识+超意识”。荣格的观点是“意识+个体意识+集体意识(环境)”。两位哲学大师对于思考的定义都提到了意识这个词,可见思考这个物质活动是感性的,而且具有相当的主观性,是包含了每个人类个体的个性活动的,在这其中又会或多或少地夹杂着社会共性的大脑意识活动。换种方式说,它是理性逻辑和感性跳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神经网络在环境中学习所产生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显示世界的统一基础,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了人,并“产生”了与自己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意识现象。

人类的意识是长期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天然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是一切意识的产物,是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反思的形式,意识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转变,即所有材料都具有普通低生物反应的反应特点,高级动物的感官和精神活动,最终是人类意识的发展。此外,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人类意识的过程中,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人类意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语言,语言和伴随的劳动,促进了人类的意识发展。

人类意识的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人的意识有目的和计划,人类的实践也是在这个目的和指导下的一个计划、一个有意识的活动;第二,人的意识是创造性的,它既能理解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并创造性地抽象事物在本质上的必然性或规律性;第三,人的意识是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引导人类的实践,使世界从原来的自然中不断地转化为人性化的本性;第四,人的意识是可以引导和控制的生理行为。

(二)机器能否思考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思考和意识的本质,现在不妨再来了解一下如何思考。这就不免要提到思考的方法。关于思考的方法,人类将之称为人之思维活动内在“程序”的运作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我们人类学会思考的路径,更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学习能力的延伸,那么如果机器人想要学会思考,就要先学会思考的方法。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学会思考的关键就是“意识”和“学习”,其中“意识”是前提,“学习”是途径。

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艾伦·图灵中说:“一台机器永远不能做很多人可以做的事情。”大脑和计算机的处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计算机属于0和1个系列的存储信息,但在大脑中,还没有出现使用开放位置(相对于1)和关闭位置(相对于0)存储信息的二次元神经。

电脑是独立的“输入”和“输出”自动记忆体。此外,电脑的整个系统不能被单独改变或消除,如果一个线断或晶体管发生故障,整个系统就会崩溃;大脑包含的神经网络可以自我再生,进行高度自我调节。大脑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自我进化,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大脑的老化细胞会死亡,新生细胞会诞生,并且大脑可以将不需要的链接自动屏蔽。神经元之间也有类似的选择效应,加工信息的速度也很不一样。在大脑中,脉搏以每秒一百米的速度行驶,而在计算机中,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每秒钟有几千公里。这也可能表明,计算机执行一些特定的任务比人类快,如做数量计算。如今的计算机虽然没有意识,但这只是因为人们仍然没有掌握使它们变得“复杂”的技术,使它们像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工作。

下面笔者对著名的“图灵测试”进行介绍,实验情况如下:有一人发出提问,而做出回答的有两个,分别是一个人和一台计算机。然后提问者从二者的回答中辨别哪个是机器哪个是人。可悲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台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可以说,哪怕计算机程序设计得足够准确,可以毫无纰漏地回答出提问者的每个问题,但是它还是不会思考,人们稍微动用一下自己大脑中的感性细胞就能立刻发现它“机械”的一面。而在当时,图灵预言在2000年,计算机可以在五分钟的对话里欺骗发问者。但目前的现实是,人们不能创造一台能像人一样说话的电脑,更不用说计算机有自己的想法了。

就人类目前的编程环境而言,还没有能力制造出可以思考的计算机,甚至我们的计算机技术越来越依赖大数据技术。这门技术的本质就是机械地对人类个体的生活习惯进行捕捉,所以目前的机器人最多能做到的就是跟着人类的步伐机械地前行,这个过程是完全没有意识的,更不用说有思考活动的存在了。但是就人类科技的速度来看,强人工智能技术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而我们应如何发展、如何正确面对它的存在就成了各问题的重中之重。

(三)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正确与否(www.chuimin.cn)

2016年是人工智能“扬名天下”的一年,透过硝烟弥漫的“人机大战”,我们更应该看到AlphaGo现实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带给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刻启示。

AlphaGo的胜利首先说明了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取得了重大进展,展示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价值与力量,再次展示了学习是可模拟的,而且可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由此人们可期望一个陪护机器人会在人的培养下变得“越来越像人样”;其次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是算法,更加凸显算法的核心作用和理论的巨大价值,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性态特征;最后由于围棋一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性的大挑战,AlphaGo的胜利,将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人类级别能力任务的发展。

AlphaGo胜利背后的最大价值在于,首先它激励人们持续不断地探索过去人工智能领域一直看似难以实现的人类智能级别的任务,特别对于像优化布局、合成设计、管理决策等能够被抽象为围绕一个整体目标,须从当前很多的可能中做出选择来实施决策这类组合选择问题。其次,启示人类探索解决组合选择问题的新方法,如使得在选择中融入学习机制并利用已有数据指导选择、利用计算机的分布式并行方式处理、利用大数据思维简化近似算法设计等。最后,启发人类更深入地思考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推动该领域的科学快速发展。

“人机大战”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工智能研究只有结合问题才能取得突破。类脑技术是实现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但应更加强调“脑启发”技术,不应因“类”而类,应坚持“应用驱动”导向。人工智能的本质性突破会带来人们对大脑自身和智能本质理解的突破。类脑技术是从这一观点出发的实现人工智能方式的总称。如果接受“人和机器各自有各自特长方面”的话,人工智能的发展就不必拘泥于其技术与真实人类智能对等相同的程度,否则人工智能和人类都不会彼此超越。

脑科学认知科学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原动力,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人工智能应朝着“扩充和延伸人的功能来完成人很难完成的任务”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应该是,综合运用最新技术,在某一或更多方面超越人类智能。脑科学研究应关注“机器还没有达到人类水平但应该能够达到甚至超过的认知机理的揭示上”,也应关注人的“弱项致因”的研究。而人工智能研究,要强化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任何人工智能技术的成功一定是当代最新技术综合运用的成功,片面说成是“谁战胜谁”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意义的。说人类智慧的最后壁垒被攻破,这都是无稽之谈。

“人机大战”后我们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是坚持将应用驱动作为导向,类脑应更加强调“脑启发”技术,人工智能要立志超越人类,并走为人类服务的发展线路。

(四)人类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不断超越

提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人类智能,顾名思义,人类智能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所谓的人工智能超越人,就是超越人工智能的存在,现阶段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超人类智能。

超人工智能一旦出现,人类的命运将不可挽回地被逆转。以我们现在的伦理形式来讲,人类未来的命运无外乎将面临三种可能性:

一是人类主动选择与人工智能融合。例如,人类在自己的大脑中植入电脑芯片,实现与超人工智能云网络的链接,从而成为“半人半机器”的生命复合体。这种增强了的超人类,将因为与超人工智能的链接,而拥有超出现有人类成千上万倍的记忆、计算能力,以及任何数理逻辑基础上可以生成的高超智能。到那时,人类的子孙后代将不再需要十年寒窗、从小学到博士的知识课程,而将可以通过插入一个知识U盘,在几分钟内上传到大脑中,又或者在需要时直接通过脑—机接口上网,在无所不包的人工智能网络中瞬间获取所需的任何已经存在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也许将是最为美好的人类前景,即超人工智能和人类和谐共处、比翼齐飞,共同演化出新的超智能人类。

二是超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被人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者由于某种人们现在还无法预见的原因,超人工智能始终未能进化出自我意识,从而不会产生奴役人类的野心。这时的超人工智能就好比人类的良师益友,独立于人体之外,只在人类需要时给予必要的咨询和帮助。

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核技术可以做成原子弹、氢弹,也可以成为造福人类的核电站。从当前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把人类从重复性的脑力、体力劳动解放出来,是有很大助益的。但未来是否会有超人工智能的出现,从而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还有待观察。有人担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了某个临界点后,将可能会产生自我迭代(也就是人工智能具备了自我开发研究更好的算法程序的能力),到那时人类将彻底失去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主导控制权。因此,他们主张彻底停止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离超人类智能的那一天还很遥远,现在还用不着担心。

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发展人工智能,积极做好技术之外的相关研究(比如说伦理学),让人工智能技术存在于人类可控制的范围内,越来越好地服务于人类。这样一旦有一天人工智能超过了人类智能,人类也能够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谐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