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2023-11-15
杨东标
清明过后,阳光开始灼热起来,约了几位朋友去访慈湖。
慈湖在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镇。1924年,柔石在慈城的普辿小学教书,他常常喜欢去慈湖。他的书声、歌声、笑声,还有叹气声都撒落在那泓清碧绿的湖水里。我去访慈湖,当然也想去访访当年的柔石。
柔石其实是讨厌做小学教师的,他甚至一听到上课的钟声,脑袋就会发胀,胀得如同磨盘一样。但是,为生计所驱,为食物所迫,他只能从非所愿。“早餐后,心头就发闷了,就厌烦了,朝会的叫子嚁、嚁!、嚁!……一声声叫来,竟似粗大的索子,来捆绑我的灵魂一样;上课钟一打.意念就完全灰了,无谓的纠缠,不美化的孩子们的胡闹,不自然的功课,简直这半天似监狱里被鞭挞一样。”柔石如此描述教师生涯,可见心底之苦了。那一年,他的日记涂满心灰意懒,处处是悲观失望、自怨自艾:“我堕落到这地步!我料定有大难临身,重重的病症的羽翼仿佛在我周身扇闪着!一珑新坟,我也明白.的在梦中安睡过了!……该死的我,真该死了罢!”(1924年6月12日《日记》)心情真是坏到了极点。
但是,也有使柔石舒心惬意的事,那就是去游慈湖。有一天,他又心烦意乱了,不知所措,这时候他忽然想到了慈湖,顿时心境如云散开,“好了,平复,安心,不要说罢!明天可到北门外慈湖去一趟,伊是人们的镜子,你可瞻你自己的容仪,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向秋子长空去看看鸢飞鱼跃罢”,他安慰着自己。
慈湖是慈城的一双明亮的眸子。一条长堤把全湖划成东西两半,春水盈盈,微波杳杳,映照着慈城的青山绿树,蕴蓄着慈城悠久的文化历史。说起它的来历,就要说到南宋哲学家杨简,他于慈湖,恰如白居易、苏东坡于杭州一般,有着一段难解难分的情结。
杨简(1141—1226),名文元,字敬仲,慈城人。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富阳县尉、绍兴府司理、国子监博士、宝谟阁学士等职,一生博学,著述丰厚,自成心学理论。从政期间,他在湖畔筑室讲学,弟子如云,蔚成风气。他借汉时孝子董黯汲大隐溪之水侍奉其母的典故,称大隐溪为慈溪,改原来的普济湖为慈湖,并以自号,慈湖之名,由此改定。
慈湖曾名阐湖,这与三国时期,东吴太傅阚泽曾在阐峰之下建室讲学有关。到了唐朝开元年间,县令房琯开始挖湖,便是现在的水色潋滟之慈湖了。杨简对慈湖情有独钟,曾有多篇咏湖诗作,77岁时,他写了那首《丁亥咏春偶成》(二首之二),很为后人传诵:“天造慈湖迥出尘,无冬无夏只长春。四山桃李围新锦,一邑风光让绝伦。涧水檐旁谈妙理,山禽柳外说天真。杏坛无限难传意,付与凭栏寓目人。”
柔石虽不愿教书,但他对如此有名的慈湖却是心驰神往的。
他在1924年7月10日日记中记叙道:“夜间七人去游慈湖,我因为半载不知水月之味,所以虽半圆明月,也愿去享受一点。带去的有白酒和茴香豆。出小北门绕转小路,见萤光点点,深草丛丛。至师古亭边的桥上,清风从东边吹来,白云飞向西边去。溷杂的顾念,也漂流殆尽。我默默地仰看半月,隐隐里好似嫦娥姐姐招呼我。我想飞,但没有插着翅。呀,嫦娥姐姐呀!我愿赴水底而抱吻你。九时,向大北门返校。此后决愿破功夫,夜夜早些来。”(www.chuimin.cn)
他又在自传体的作品《生日》里这样描写慈湖:,‘苍穹更展开它宽阔的怀抱,大地吐着媚人的颜色——绿的水,青翠的山,疏散的堤边杨柳,金黄色待割的禾。”他走向翠桥底石栏杆边,坐下。口子吮吸着好像鱼吸水一样,这时他好像和阳光接吻。他回首望望城墙的危圮,耳又听到隔岸的捣衣声,想象他自己是一个落魂的英雄,一边就记起了数日前读了陆放翁作的一首《秋思》来。他不觉低声咏吟道:“日落江城闻捣衣,长空杳杳雁南飞。桑枝空后酷初熟,豆荚成时兔正肥。徂岁背人常冉冉,老怀感物倍依依。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一幅又一幅优美的慈湖山水就如画图一样,出现在他的笔下。旧文人寄情于山水的情调在柔石的身上同样体现得十分突出。一瓶白酒,几粒茴香豆,边吃边聊,品水月之味,听天籁之声,便是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境界了。
我和几位朋友穿过湖中的长堤,跨过彩虹桥,来到师古亭前。这师古亭位于湖心,恰如一颗明珠,招四方游客到此小憩。清风徐来,四野悦目,真是休闲的好去处。当年柔石他们也曾坐在这里的吗?就在这里喝白酒吃茴香豆的吗?想来是的。只是这座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古亭,现在已修缮一新了。当时的县令叫胡观澜,他疏浚慈湖,建亭湖上,取名“师古亭”,为的是缅怀杨简那些先人,为慈湖,也为慈城书写了一页页灿烂的文化。师古,既是“思古”,又是“师于古”.实在是个蕴意深长、韵味十足的好名字。难怪这块风水宝地历代以来,竟会涌出519名进士,堪称江南一绝。由此想到,杨简老先生的精神真是不朽了。现在,慈城人正在全力做着提炼慈城的文化精神,建设独具特色的新慈城的事业,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与慈湖一般闪光。柔石也应算作一个吧。
从柔石现在保存着的日记来看,他是非常熟悉了解慈城的。日记里多处留着他在慈城各地游访之踪迹。除了慈湖还有普济寺、永明寺、孔庙、西悬岭等处。慈城四周有山,盛产杨梅,杨梅成熟季节,柔石便和同事一起翻过西悬岭去摘杨梅。这一路山野自然之景便被柔石描写得极具趣味。“我们购得三十四个铜子的杨梅.放在路穿流水的遗道上,大嚼起来。天气荡吾心魂,一丝尘俗不染,个个都手舞足蹈了。”
我们也沿着西悬岭走了一番。灌木丛丛,满眼青绿。石阶很干净,风雨的侵蚀,岁月的搓揉,光滑处显出亮色来,只有那一道道深深的裂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里面一定嵌着很多故事。比如,当年柔石坐在这里,与同事们大嚼杨梅,谈笑风生,而此时来了一过路丐妇,同情之余,施以铜子的轶事……
普迪小学现在已做了一个什么农技学校的学生宿舍了。走进校门,可见当年学校之格局依然尚存。教室、寝室、办公室,有几排平房,花圃、操场、院落,显得宽宽敞敞。岁月沧桑,几度更迭,消失了好多当年的旧貌,偶尔也会发现一些历史的残迹,比如屋檐的雕饰,木柱的石磔,天花板的条子,而最使我为之寻找的那个院落中的牵牛棚,绿叶树下红花畔,大概是无法对号入座了。记得柔石于教学之余,最愿意与同事坐在这里了。7月3日的日记有记:“乐极了!晚餐后,牵牛棚下,十位同事聚坐着,自由的谈,任情的唱,互相了解地说些个人经历的不平,真是小学教师最高的清福。大大小小的星辰,从隐隐里的天空,一颗一颗的明现出来。我们所坐之四周的房里,点起荧荧的膏火,光从窗中出来,穿过牵牛绿叶,影映缤纷的在我们身上跳舞,微风动荡着白衣,演现出我们如绰约的仙子。神不自主的嚼着杨梅,喝着白酒——杂陈在狭长案子(的)白布上。杨梅呈珍珠的色光,白酒翻琼浆的馥郁,身正悠悠然羽化,在翱翔缥缈乎八荒之外,流览四极之所穷。舒哉!畅哉!不知道乎此而为者为何事,后乎此而来者为何物?清清净净浩浩茫茫,真美乐哉!忽闻寺里钟声起,不知黄昏之二更。”
生性喜爱自由的柔石只有这个时候,才是他最轻松最舒意的时候。他用优美抒情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闲恬静的消夜图。花圃、灯光、杨梅、白酒,自由地说,任情地唱,可谓舒心惬意之极。更有明月之夜,一经出现在柔石的笔下,如诗如画,如歌如舞,简直美妙极了:“我不愿有白天,我单愿有明月的深夜。在白天,我只觉得是一团的紊乱所吹发的烦恼郁闷之热气,使气昏,使心乱;使我唯一要怔忡而返后。在夜哟!如今夜般明月的光辉万表,绿荫树下红花畔,情意阑珊地眠着,忘记了过去,想不到将来,只简简单单的咀嚼着舒适清凉之眼前花月之美味,纯纯粹粹的一个‘我‘,何等痛快哟!”
此时的柔石,真的把灵魂的烦躁和灼热,转化为清凉了。就这样,柔石半是疝苦于小学教师的琐碎,半是纵情于慈城的水光山色,在普迪小学生活下来了。
普迪小学,原是乡贤秦润卿办的。秦润卿,名祖泽,号“抹云老人”。据说,这是老先生为追念远祖秦观,取其《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樵门……”而成的。如今慈湖中学内还有“抹云楼”藏书之馆,沾染的是宋代大词人秦观的文气。秦泗卿出身贫寒,艰苦创业。后来竟成了享名上海的金融巨子。1915年,他创办普迪小学,意在普及文化,启迪民智,故名“普迪”,学校办得很有规模。但他自己大多在上海经营,很少回家,这学校就聘他人执管了。
有关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的文章
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2023-11-15
慈城因董黯的孝溪而得名,慈城又因三孝子而曾被誉为“三孝乡”、“孝中镇”。一曲慈孝水,惠及千秋人。此后,他的挚友陆宇火鼎把他的一臂与王翊的头颅和董志宁的遗骸合葬,世称“三忠墓"。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慈城人的慈孝,慈城人的仁爱,慈城人的忠义……这何尝不是董孝子的遗风呢?......
2023-11-15
作为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的弟子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日前,这位以敢说敢做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应邀来宁波主持“慈城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抽空接受了《宁波日报》记者非武、励成杰的采访。......
2023-11-15
王深法俞义陈苇陈和平童力摘要:作者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DEM地形分析方法,进行人居环境的地学研究,证实古慈城是在原始自然地貌的基础上,经人为适度改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同时调查发现的炸山取石、森林垦殖等形局受损现象,在古城保护中须引起重视。其又称“大城——勾余”,这个“勾余”就是慈城最早的古名。由此可见,古城历史已逾2400年,可称中国南方罕见的古城。......
2023-11-15
被称为“江南第一古县城”的慈城也恰恰在这个位置上。这个视角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从此传说便可知历来风水先生对慈城地势的青睐和推重了。县衙北倚浮碧山,该山在风水学中为最好之地,称为珠山,意为慈城群山若九龙相向,共一珠争。因此她也成了风水学意义上的绝版的风景。......
2023-11-15
寺庙多,宗教活动频繁,宗教文化浓郁,而慈城人又能将宗教文化融合到民间生活中,丰富了生活内容,增加了生活情趣,留下许多令人回味的往事。许多人记不起来了,其实,慈城是有过庙会的,规模虽不大,但也是每年定时定点举行的。清道观山是慈城人永不泯灭的“青春驻地”。慈城人因礼佛而出游,并不限于附近的清道观,还有赭山龙王堂、保国寺以及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庙宇,并以“朝圣”、“显灵”等名义参加民间社会活动。......
2023-11-15
徐国增慈城的大耐堂虽然尚存,但其大门却早已毁于“文革”期间,大耐堂的大门,坐北朝南,的两边置有一对抱鼓石,左边有一石凳,门的上方有四根圆木,大约就是所谓的门档吧。......
2023-11-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