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鸿中国几千个县城,历史上不曾建过孔庙的几乎没有,但至今保存完好的却又极稀少。在这“稀少”里面重新大修过的慈城孔庙绝对是数得出、排得上的。比如今址上初建于宋庆历八年的慈城孔庙就选取前文庙后学宫格局。慈城孔庙里至今尚有古碑二十余方。杨简对慈溪文运的推动与百代文宗韩夫子对潮州文运的振起可谓殊途同归、异代同工。安徽桐城孔庙在全国县级孔庙中是极擅风骚的。但就内涵和功能丰富性言,慈城孔庙还远远过之。......
2023-11-15
王清毅
董黯,字叔达,东汉人,据传是西汉鼎鼎大名的江都相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先世虽然煊赫.但至其祖辈时家道却已中落,黯又幼年丧父,而相依为命的慈母后来竟不幸身患痼疾,以致家境更加贫困。正当董黯因无力为母亲就医而犯愁时,听说离家三十里之远的大隐溪水甜醇清口,能治病健身,于是就长途汲担至家,母亲初饮即嗜。叔达事母至孝,自此往返汲水奉母,无论寒暑,乐此不疲。但娘怕长此下去太芳损儿子身体,儿则怕万一因阻于风雨冰雪造成汲担困难而断了娘的饮水。对此,有一日母子俩想到了一处:决定徙居大隐溪。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董黯终于临溪搭起了一栋茅屋,侍母长住下来。“溪水如崖蜜,疗疾胜良医。”数年之后,奇迹真的出现了:先前病态忸i恢的母亲,竟然焕发出一身健康无恙的生气。
乡亲们感于董黯的孝行,在庆贺董母痊愈的同时,便改呼大隐溪为慈溪。董黯笃行孝道的故事也随之传闻至朝廷,和帝专为此旌彰董黯,并下诏召拜他为郎中,而董黯辞不应召,依然朝夕侍母行孝。但“子孝母慈”的故事却由此更广泛传扬开来。
一曲慈溪水,千秋孝子名。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建县时,县人以“子孝母慈"之掌故为荣,为了纪念董孝子,以发扬孝伦传统,便以溪名县。对此,明代嘉靖二年(1523)中状元的慈溪人姚涞在《出北郊过董孝子祠遗址》诗中也有吟及:“千年邑为仁人号,一脉溪流孝子心。”同时该诗中还透露出在董黯卒后,人们即在原董宅附近建起了纪念他的董孝子祠:“汉代遗祠何处寻,阚峰回首碧云深。”据文献记载,县邑的董祠为地方缙绅所重视,以后曾有过重建、移建;而郡城也先后有类似建筑,至今宁波火车南站附近尚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董孝子庙。
孝作为一种传统道德承延,作为一种文化蕴藉,都须通过孝行人物借助有关载体来推进。在慈溪,虽然先后出过好几个孝子,但无论作为孝行人物的典型还是从孝文化的载扬声名来说,毫无疑问,应是以造黯与其相关遗迹、遗存最为显著。作为一种孝文化载体,除了上面提到的郡邑有董孝子祠、庙外,在董黯原居住地及其附近(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就有董孝子宅、董孝子井(又称“慈井”)等;在董黯母子徒栖地、董黯孝行活动主要场所的大隐溪畔就有董孝子寓亭、汲水沙等;在黄杨岙(今慈溪市范市镇)则有董黯墓园等。以上遗迹、遗存,历史上很多人前去访谒,留下不少相关诗文,往往在重复着董孝子的行孝事迹,抒发对董黯情怀的同时,也把遗迹、遗存状况反映了出来。
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王休谒后,曾题《过董叔达故居》诗,文笔清洒,情景勃呈:
短石拂荒阡,诵君孝行全。甘泉潜易地,至德上通天。明诏再三下,承欢八十年。草堂遗址在,溪水绕涓涓。
宋景定三年(1262),状元方山京则诵有《慈井》诗:
古井千年尚著名,只缘慈孝不胜情。碧烟自好浓霜白,何必溪流独擅清。
故宅与慈井、,历元明二朝,多有人吟诵所及。人清,从魏基所吟《浮碧山董孝子宅》诗中“故宅临流在,寒烟绕麓浮”句看,董宅尚遗世无恙。此后,许是受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兵战影响,故宅难免衰败,不过遗址却历历可辨。人们对董宅仍有访谒之举,流露对董黯孝行的崇敬之情。这可从董衡《寻先征君故宅》诗中得证:
慈湖北去阚峰西,踯躅斜阳问旧溪。芳草莫留高土屐,飞泉犹涌汉时溪[1]。一庭聚顺春常在,两诏旌贤地不迷。
记取碧山樵汲处,夜深还有乳乌啼。
同样,董孝子井也难免因世事沧桑之故,至清代已不复当年之貌,董秉纯的《孝子井》诗为我们勾勒了该井的古荒形象,同时又告诉人们,不管怎样,孝文化给古井注入的青春活力是永久的:
曲巷小桥西,何年旧井低。水微龟出曝,市近鸭争栖。古篆眠荒草[2],残砖褪碧泥。若非纯孝泽.谁复话前题。
注释
[1]董黯由大隐羲返原宅后,舍旁竞涌一泉,出流成溪,人称董溪,亦名慈溪,当时人们认为此溪是孝行感天而得。
[2]相传孝子凿井石尚存,有汉篆“孝子董黯之井”六字。
至于在原县城一带,历代出于宣扬孝文化的热情与需要,城名慈城、卷名慈溪.溪(泉)名慈溪、湖日慈湖等等.皆缘县名慈溪而起,先后相继.不一而足,可见历代慈溪人以孝为重:、以孝为荣、弘扬孝道的精神风貌。(www.chuimin.cn)
大隐溪虽地处僻冷,但缘于曾是董黯奉母疗疾寓栖之地.且存有相关遗迹,故踏访者历代不乏其人.而就中数董氏后裔尤为殷勤,并留下不少吟章。有董姓秉纯、承濂两《汲水沙》诗,尤可读:
白云四望合,绿水一溪含。浅浅留沙渚,遥遥得旧谈。山川亦何幸,微迹不终淹。
汲水立溪头,平沙亘古留。岂缘春雨涨,时有白云浮“晓瓮呜山麓,潜龙避石湫。遗踪何处觅,芳草荻花洲。
两诗对于汲水沙周遭形胜的描述,也道出汲水沙因董叔达奉母之故而微迹终不淹的孝文化载体的长绵.在历代至大隐溪畔求董孝子寓亭造访者留下的吟咏篇章中,清人仇国垣的那首《董孝子寓亭》诗值得让人欣赏:
大隐溪边路,篮舆昔暂经。山栖一水碧,云卧万峰青。求鲤烟笼钓,迎流月在瓶。小人有老母,何以慰星星。
诗中遥想了当年董孝子奉母暂栖幽美的大隐溪,在那亭舍中疗疾的艰辛。营渔采药,披星戴月,年年如此,岁岁相仍,直到母病痊愈才返原宅,恒孝无怨,展现了董孝子的人格魅力,令人油然起敬。
渺渺灵绪土,厥岙名黄杨。有汉董征君,体魄厝其乡。人以孝而重,地以孝而扬“迄今瞻仰下,悠悠思且长。
这是宋嘉定卜六年(1223)进士,历官至翰林学士与参知政事的鄞县人应稚,当年拜咯董黯墓园时题留的《谒造孝子墓》诗。诗句简畅易懂,既肯定了黄杨布莹墓实为爵墓无误,乂道出莹翳孝范的影响与对「近孝子的仰思之情.类似的宋代与明代谒此墓之诗,只要留意发掘,若欲钩见并不太难。正如清代内阁中书尹金菼写于光绪五年(1879)的《董孝子墓记》(下称“尹文”)中所说:“千百年来,骚人墨客经是地者,追怀盛德,流连咏叹,如叶大著、乌春风诸公之作,具见于编,不独其子姓瞻仰不忒已也!”然而在宋末、有元一代和明季清初(康熙三十九年之前),因在当时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迫于动乱、蒙满贵族政权的束压与生计维艰等等原因,确实少有人至黄杨岙谒黯墓.历时一长,遂不免致莹孝子墓落在何方产生歧误。先是至正《四明续志》误记:”黯、母墓在娜县南门外'”后来康熙《鄞县志》也沿误而记:“黯母墓在长春门外,祖关孝子(黯)墓祔侧焉。”鼎鼎大名的全祖望曾写有《董征君墓考》,虽然在文中批评显旨:“近世慈溪之董氏.指其县中羊酪河所称董孝子墓以为征君故茔。鄞之董氏亦从而祭之,不知此乃明洪武间别一董孝子,系奉化建炎义上董之邵后人、明末给事中志宁之墓,其裔也,不学不徒,妄祀非族,故为正之。”但全氏“考”中有正.亦有误。正者即上面所述无论是黯裔或是之邵后裔,均不知何谓祖墓而妄自祭祀非族,实在糊涂之极。而误者,全谢山在“考”文中劈头一句也沿袭志误而讹写:“吾乡董孝子墓即袝于其母淑德夫人墓旁舒嬾堂诗所谓孤冢枕城边着也“。殊不知此乃舒之传误之句,岂可援之为证?又有镇海陈梦莲者,在略早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之前,亦持黯墓祔母墓之说,题有《郡城南郊拜董孝子墓》诗:
步出郡城南,拜瞻董母墓。生饮大隐泉,没挹祖关路。刃仇矢报亲,殒躯亦何顾。赦罪复征郎,高节辞不赴。贤哉母有子,纯孝矢诚愫。颍叔受遗羹,曾子类反哺。读碑击节看,母桥景仰步。萧萧白杨月,照彻孺子墓。
但平心而论,全、陈一考一诗,均作于康熙三十九年之前,而黄杨而董黯墓碑尚沉埋地下,其沿讹亦较难免。况且又如,'尹文”所言:“国家定鼎之初,海隅多事,居民转徙流离不能保其坟墓者所在皆是,董氏子亦因墓地滨海,鲸鲸出没,视为畏途,改墓祭于家庙,历年既久,遂失慕之所在。”有董裔正国虽就志误“黯母墓在长春门外,祖关孝子墓实祔侧焉”力辨之,说董黯实葬慈镇交界处黄杨岙,不耐于母墓,但讹久难正,颇有假作真时真亦假之叹。直至“康熙三十九年,(黄杨奇)土人掘地得碑(董黯墓碑),有走向告者,董之宗老,率子姓往视之,信然”。至此,黯墓实在黄杨岙一事,不仅黯裔公认,亦为世所共知。后来雍正《宁波府志》编纂者也据实指出“黯墓祔母墓者误”。以后乾隆《镇海县志》也明确记董墓“在县西北灵绪乡达蓬山麓,孝子慈人而墓在灵绪乡”,还记道:“每岁谷雨日,其后人必至墓所展祭。”光绪《慈溪县志》也记作董孝子墓在镇海灵绪乡黄杨岙。笔者曾注意过居地不同的董商与他姓作者所吟写的一些有关诗文,也均指黄杨岙之董茔实为黯墓,顺手选抄,以示不妄读者。
董澄川,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居螂地,有《分赋先征君遗事得保婴》诗,诗题下有小字注:“今灵绪乡近孝子墓,村落生子三日.取墓上土洗儿,周日卒亦取土供之,以祝孝云。”诗日:
灵绪山岙古墓存,近乡遗俗话诸昆。争抟一撮松楸土,遍祝千家襁褓孙。白酒尽浇高土陇,青钱不掷洗儿盆。丁宁少壮无惭负,记取前型在旧园。
这首诗及注,不仅也明认董孝子墓在黄杨岙,更有趣的是,它还指出其时已将董黯孝行风范潜融在当地风俗中了。另有董肇铭,清中叶人,家居舟山,曾浮海至黄杨岙董黯墓展祭,并写下《谒孝祖墓》一诗:“古墓空山阅汉秋,英灵长想海东头。原甘晦迹常依母,不幸成名在复仇。双诏岂能酬菽水,一坯时见哭松楸。至今风雨黄杨岙,犹似思亲惨暮愁。”诗中,肇铭怀祖情思朗然纸上,而其认黄杨岙董墓为黯冢,亦直白无疑。同代又有慈溪城中人董绣林也至黄杨岙谒墓并留诗,看其诗题为《谒黄杨岙先征君墓》,即知其也确认该处墓园是为董孝子墓,诗日:“董园不共沧桑变,过客争镌有道碑。千载乳鸟啼不断,松楸瑟瑟晚风吹。”不仅颂扬了先征君之孝风及其影响,也反映了董园的时状。清末民初范市人范莲州,写有《莹孝子墓》诗:“董侯纯孝振天伦,至义由来合至仁。祝汝一杯资锡类,生原无限爱怜人。”范在墓前拜瞻的同时,表露了崇仰心绪。这首诗收在其所著的《山北乡土集》中,而“山北”的区域范围含黄杨岙,可见至清末民初人们仍坚认黄杨岙董墓为黯墓无疑。
自汉以降,历经各朝各代,董黯墓园依然留于黄杨奇,终不见毁。从这个角度说,应得上“董园不共沧桑变”之句。然而就某个时段看墓园,状况毕竟会有所变动。据“尹文”:当康熙三十九年土人掘得石碑时,只见“马鬣故封仅存蓬颗,向之所谓董家园者,墙垣尽圮,亦几不可复识矣”。稍后,董裔仰甫一心“思复其旧”,于是买地扩园,周遭“植荫木三十余株,墓东重建飨堂三楹,翼以两庑,旁加庳屋”,营之数年.墓园几辉于200年前之旧况。从尹金英的《董范孝子墓记》看,墓园已,‘缭以垣,更杂植松愀诸木”,即使远望之,亦蔚然盛气。
自清光绪初年来,弹指间120余年过去了,墓园状况如何呢?
2000年春,笔者到范市镇黄杨岙村踏访董家园,村中闻讯即有人热心作向导,陪到了墓地。这是达蓬山西麓、滨沈窖湖的一处高阜,其上老竹新篁,一园青翠,间或矗立着几株松杉杂木,虽然规模景况有逊于尹金英当年所见,但风骨大体犹存。据介绍,其旁边庄屋,在20世纪80年代初尚有遗存,现已拆建,另成民居;墓碑亦作他用……我听后颇为叹息,企望予以查访。站在一园丛竹之前,我想到虽然年代久远,而董黯居然至今依然能长伴湖山安眠于此;想到历代谒访者为什么会虔诚到此而瞻仰流连,挥毫吟题;想到了董黯的孝行风范及其人格魅力所转化的董孝文化。
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董孝子汲水奉母的故事虽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作为孝文化毕竟也值得弘扬。青山秀水阅汉墓,孝子风范存遗迹,这董家园其实既是一宗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宗富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有关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的文章
张良鸿中国几千个县城,历史上不曾建过孔庙的几乎没有,但至今保存完好的却又极稀少。在这“稀少”里面重新大修过的慈城孔庙绝对是数得出、排得上的。比如今址上初建于宋庆历八年的慈城孔庙就选取前文庙后学宫格局。慈城孔庙里至今尚有古碑二十余方。杨简对慈溪文运的推动与百代文宗韩夫子对潮州文运的振起可谓殊途同归、异代同工。安徽桐城孔庙在全国县级孔庙中是极擅风骚的。但就内涵和功能丰富性言,慈城孔庙还远远过之。......
2023-11-15
作为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的弟子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日前,这位以敢说敢做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应邀来宁波主持“慈城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抽空接受了《宁波日报》记者非武、励成杰的采访。......
2023-11-15
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2023-11-15
自桥造成后就改道过太平桥走了。特别是在清代的前期,慈城内大施建筑,大兴土木,广需木材,引起了闽帮木商的注意,纷纷前来太平桥投资开设木行。他们趁潮水涨时将水筏由镇海口随潮水人太平桥,码头两岸场地又大,所以附近场地都成为木行基地。后有赭山乡政府重建太平桥,但当时经济条件差,新修的桥只能供行人和手拉车过桥。......
2023-11-15
应根法中国古代制度规定,建立一个县城,必须要有文庙、武庙以及城隍庙,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城隍庙在县西四十步,建自县初,其后废置无考。城隍庙里好热闹。今天我们吩望已久的城隍庙重建工程即将开工,这也是古镇人民翘首以待的又一实事工程。据有关资讯:城隍庙总建筑面积达11400平方米,总投资为2600万元左右。城隍庙的修复,也是古镇人们的心愿,同时又为古城增添了一处新的旅游景观。......
2023-11-15
冯和珍我祖上的尚书第,位于骢马桥南日新路口,主人是明嘉靖年间的刑部尚书冯岳“刑部为朝廷六部之一,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尚书为明朝廷首要官员,因明代无宰相,尚书职权益重,分掌政务,遂等同国芬大臣。历来有“文到尚书,武到总督”的说法。作为骢马桥南冯家的后代,我最近再次重访了尚书第遗址,查阅了清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拜访了相关知情人士,对尚书第先祖冯岳大人一生的不朽功绩和人品,有了一层粗浅的印象。冯......
2023-11-15
秦润卿先生,名祖泽,晚年号“抹云老人”,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据秦润卿在《抹云楼家言》一文记述:父秦九龄,母颜氏,一姐,全靠父以小职员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正当秦润卿出世之际,刚巧父亲失业在家,一喜一失,愁云重于喜气,后又添一妹,举家五口,岁无所入,坐吃山空,一贫如洗。为此,秦润卿“抹云老人”的自号及建造“抹云楼”等义举寓意十分清楚,就是秦先生为振兴祖国,热爱乡邦、赞助......
2023-11-15
冯一敏慈城布政房原是冯氏宅第,冯叔吉故居,至明代冯叔吉任布政使时,经整修增扩后,称为布政房,堂名“留余”。布政房是慈城众多官宦宅第之一,也是明清古建筑群之一。现布政房、福字门头、冯宅三处为浙江省级文保单位,俞宅为宁波市级文保单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作为慈城旅游资源的重要开发点,慈城的名宅都具有极强的魅力与修复的重要价值,这该有多大的吸引力啊?......
2023-11-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