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校士馆也称试院,民间又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基层选拔人才的场所。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资两万四千银洋建造慈溪校士馆。考棚内凡试场所需的物品都一应俱全,无所不备,被誉称为慈溪科举校士“史无前例”之盛举。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进入慈城后校士馆被毁。慈溪校土饰到清代末年一直是慈溪及附近地区童生们考秀才的县试场所,也称县考。校士馆虽已失去了以往的神圣和辉煌,但它潜藏着的文化和旅游功能已日益凸显出来。......
2023-11-15
杨古城
翻开最新出版的浙江省遂昌县地图,赫然人目的是遂昌人引以为豪的唯一的最著名的人文旅游景区——鞍山书院。遂昌县地处浙江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千米以上的高山700余座,称为瓯江、钱江之源。遂昌人都知道县城东二卜里的书院,在松阳县通向遂昌县城公路边,一位老太太用手一指,说山岙里就是杨状元教书处。
缘溪依山曲折的公路通向大山深处,两山之间的一块平岗,在茂林修竹参差之中,不用再问这就是鞍山书院,占地约500平方米,前后二进二明堂二厢,后进有小阁楼,楼下小客厅可临池羡鱼。据遂昌县地方史料介绍,鞍山书院是1986年起就列入省级文物保护,现在已成为县重点风景名胜休闲区。“万历甲辰科状元杨守勤曾在此书院授教迈入挂有“鞍山书院”横额的低矮门槛,迎面天井中还保存当年杨状元手植的老梅。转到后进,据称是杨状元下榻的卧室,临窗的一方桌台和一把杨状元曾坐过的椅子,当地村民全都精心保护。当房主人知道来访的是宁波的客人,他们更是喜出望外,400余年的历史沧桑,宁波文土与遂昌文化结下的不解之缘,杨状元在遂昌人民心目中的光辉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据《遂昌县志》记载,马鞍山下聚居的郑氏家族,在此亦农亦读,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郑秉厚考中进士,授江西南丰县令,任期为官清廉,村口的溪流称为“濂水”,村名为“长濂”。郑秉厚卸任,回村后建起书院,聘塾师教育子弟们读书明理。万历二十五年(1597),宁波慈溪文士杨守勤年方27岁,考中“经元”。万历三十年(1602),杨守勤外出云游800里到了遂昌,“忽闻书声从林中传出”,即入院察看,这时正好塾师离开,杨守勤情不自禁与学子们攀谈诗文。塾师回院后被杨守勤的学识和举止所感动。在郑氏主人执意挽留之后,杨守勤住在书院内任教。直至一年半后才从家乡经运河北上京城,以举人资格,在三百位考中了“贡士”名单中名列第一名,称为“会元”,不久再在宫殿中参加"廷试”,夺得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
杨守勤在京任职翰林院编修.官至右春坊右庶子,曾教任主考官,遂昌籍不少学子入京问学,他都热情勉励,一如往昔的乡情,如今仍传为美谈。由长濂村村民精心呵护的“鞍山书院”建筑群后来得到修缮。当年风貌依旧,书院的介绍资料中一直以“万历甲辰状元、宁波士人杨守勒在此授学”为荣。
近查新编《宁波市志·人物》中,有杨守勤的简介,但未记载与遂昌有缘。而新编的《慈溪县志》竟未列入这位状元公。(www.chuimin.cn)
杨守勤的“万历甲辰状元”,是《中国状元谱》记载的明代276年历史中90位状元之一。而在宁波市及各县市,有幸列入明代的状元仅有5位,其中慈溪有杨守勤与姚深,都是慈城人。而列入“三元”(经元、会元、状元)的杨守勤更是凤毛麟角。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大约每三年一次才能出一个状元,可见考中状元的难度是亿分之一的机缘,简直“鲤鱼跳龙门”.高不可攀的梦寐难求的幸运。
旧《慈溪县志》对于杨守勤都有列传。光绪志称:“杨守勤,字克之,号昆阜,又世恩。”称杨守勤早就“修揖广额,丰仪俊整,为文千言立就“。慈溪的文史专家撰文(《古镇慈城》8期、13期)说杨守勤住城内察院巷,还有一口状元井,杨守勤的名字取“天道酬诚,守勤补拙”,命书斋为“宁淡斋”,取诸葛孔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之家训。青年时代的杨守勤在垫师父亲的熏陶下,曾写有“况有名贤遗泽在,漫将妆点羡苏堤”的深远抱负。在他穷困潦倒上京赶考时仍矢志不渝。据《历朝状元录·条存》中记载,杨守勤上京赶考,路过扬州,曾向一位在扬州做县尹的昔年同窗好友借钱,对方以“查查是否有杨守勤这个朋友”而回绝,后来杨守勤金榜题名后,曾写了一首诗:“萧萧行李上长安.此际谁怜范叔寒。寄语山阳贤令尹,查名须向榜头看。”
杨守勤后来做泰昌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老师,朱常洛总是在老师讲课时洗耳恭听。可惜杨守勤幼年家贫,成人以后读书操劳,又奉母至孝。科举考试的艰辛、官场倾轧的风险,使他心力过早地衰竭,泰昌元年(1620),仅60岁出零离世,留下的著作有《宁淡斋集》十卷。
但究竟杨状元仍是一颗400余年之前的宁波状元的星座,他的光辉不仅名列浙东史册,还仍辉映在浙西南的青山翠谷之中。
有关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的文章
杨军校士馆也称试院,民间又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基层选拔人才的场所。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资两万四千银洋建造慈溪校士馆。考棚内凡试场所需的物品都一应俱全,无所不备,被誉称为慈溪科举校士“史无前例”之盛举。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进入慈城后校士馆被毁。慈溪校土饰到清代末年一直是慈溪及附近地区童生们考秀才的县试场所,也称县考。校士馆虽已失去了以往的神圣和辉煌,但它潜藏着的文化和旅游功能已日益凸显出来。......
2023-11-15
戴松岳人文鼎盛、科第绵延的慈城不仅有400余名进士和上千名举人,而且还出了5位状元。由于年代久远,史料阙如,以致对姚颖、方山京是否为慈溪状元颇有异议,对姚涞、杨守勤的评价也众说纷纭。中状元后,朝廷授他为承事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其实姚氏一族,向为慈城望族,英才辈出,除姚颖外,南宋的省元、神童姚正子及其后裔明代的姚镆、姚涞都是名闻全国的名臣俊才。慈城的第二位状元是方山京。......
2023-11-15
张介纯1842年7月24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帝国主义势力大规模地入侵,一定程度上促使宁波的工商业和商品经济更加活跃。我国东南沿海的金融中心,开始向上海转移。目前介绍的慈溪三七市适家,在近代上海钱庄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创业人是董棣林。这三兄弟在从事推翻清王朝搞革命之外,在当时的金融业上也颇有业绩。关于秦润卿先生的事,他应归属于20世纪的老慈溪金融业的人物。......
2023-11-15
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2023-11-15
作为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的弟子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日前,这位以敢说敢做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应邀来宁波主持“慈城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抽空接受了《宁波日报》记者非武、励成杰的采访。......
2023-11-15
秦润卿先生,名祖泽,晚年号“抹云老人”,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据秦润卿在《抹云楼家言》一文记述:父秦九龄,母颜氏,一姐,全靠父以小职员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正当秦润卿出世之际,刚巧父亲失业在家,一喜一失,愁云重于喜气,后又添一妹,举家五口,岁无所入,坐吃山空,一贫如洗。为此,秦润卿“抹云老人”的自号及建造“抹云楼”等义举寓意十分清楚,就是秦先生为振兴祖国,热爱乡邦、赞助......
2023-11-15
徐国增慈城的大耐堂虽然尚存,但其大门却早已毁于“文革”期间,大耐堂的大门,坐北朝南,的两边置有一对抱鼓石,左边有一石凳,门的上方有四根圆木,大约就是所谓的门档吧。......
2023-11-15
冯和珍我祖上的尚书第,位于骢马桥南日新路口,主人是明嘉靖年间的刑部尚书冯岳“刑部为朝廷六部之一,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尚书为明朝廷首要官员,因明代无宰相,尚书职权益重,分掌政务,遂等同国芬大臣。历来有“文到尚书,武到总督”的说法。作为骢马桥南冯家的后代,我最近再次重访了尚书第遗址,查阅了清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拜访了相关知情人士,对尚书第先祖冯岳大人一生的不朽功绩和人品,有了一层粗浅的印象。冯......
2023-11-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