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慈城:中国古县城中的祠堂宗堂家堂

慈城:中国古县城中的祠堂宗堂家堂

【摘要】:就慈城来说,祠堂有宗堂、祖堂、家堂之分。概括地说,慈城面积不大,但祠堂星罗棋布,宗法势力不可小觑。按慈城风俗,每年正月初一、清明以及冬至为重大的共祭日子,大开祠堂门。据流传说法,为惩戒不孝子孙,也要大开祠堂门。

应根法

祠堂也叫宗祠,是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为共同祭祀祖先而建造的房屋。与此同时,这也成了维系血脉团结的象征物,具有严重的排他性

就慈城来说,祠堂有宗堂、祖堂、家堂之分。所谓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房.均以血脉的主脉、分脉、支脉以及细脉来区分,因此同属祠堂一类,名称众多。如冯姓,在尚志路有统宗祠,在莫家巷有大宗祠,在中山路有惠宗祠和观德祠.在慈湖北首有德润祠,在金刚井弄有积高祠,在四平路有启丞祠;如钱姓,在光华路有大宗祠和显仁祠,在金刚井弄有致思祠,在后施巷有钱正祠,在南门有孝子祠;如周姓,在民生路有滋德堂,在秧田弄有世恩堂,在德星桥有世德堂;如王姓,在中山路有三凤祠堂,在三民路附近有三槐祠觉。概括地说,慈城面积不大,但祠堂星罗棋布,宗法势力不可小觑。比之乡村,除大村落夕卜,少见郑氏宗祠之类房屋。半浦郑氏宗祠的门匾“老祠,堂”三字,则是赫赫有名的江南才子祝枝山为郑家题写的,其整块木料不是一般的普通木头,而是用乌木紫檀制成的,三个闪光的大字用金粉与老漆调和制成。这是江南极罕见的一块堂底,可惜毁于“文革”期间。在杨陈翰林第,杨泰亨为孝子祠题写了一副楹联,横额是“大好溪山”,二联是“赭北名家,关西旧族”。

各地有各地的祭祀风俗。按慈城风俗,每年正月初一、清明以及冬至为重大的共祭日子,大开祠堂门。有的还由族长高挂祖先画像,供子孙瞻仰并顶礼膜拜。据流传说法,为惩戒不孝子孙,也要大开祠堂门。至于子孙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自然少不了又大开祠堂门,让他拜谒列祖列宗神位。

祠堂有大有小,建筑物格局亦不一样。一般的格局为:大门上有个石板地面的遮雨门楼,有长方形石板天井通向安放祖宗神位的房屋。这种房屋高出天井三五个步阶。屋为高平屋,共三间,各间宽度与深度一致,地面为石板。如果是坐北朝南的话,北墙上三间连排的木龛上有不等的楼梯式格子,用以自上而下安放列祖列宗神位。

考究型的祠堂建筑别具一格一如至今仍部分保存者的光华路钱姓大宗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门楼槛外左右各安有一个大石鼓,两扇高大而厚重的木门,高地槛。进门后为石板天井,尽头左右各有一副旗杆石夹.显示先人的显赫地位。天井中部两侧墙上各开有一座月洞门.门是棚栏式的。门外有石板铺的甬道,西甬道两头不往外通,东甬道北头堵住,南头与大口并行处开有小门,据说用以日常祭祀进出。安放祖宗神位的房屋建筑与一般相同。(www.chuimin.cn)

在雷家桂的郑家祠堂.建于民国早期,进门后.天井两边墙上分嵌有砖刻‘源远"、“流长”的大字,估计当初的字为黑色。然后是左右两层楼房,与安放祖宗神位的高平屋相连接。楼房屋檐造型独特.屋、柱上雕着倒挂狮子抱球,姿态优美。至于它的用途则不明。

民生路的陈家祠堂为一种特色,表现在奉祀屋内左右墙上嵌若多块在石碑上用线条勾勒的历代做官祖宗的半身像,官职最大者为宋代元帅,另有一块刻有列祖列宗姓名。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祠堂被征用作油厂,房被改建,雕像与姓名碑被移作他用,故而现在难见其真面目。

祠堂的变迁是社会大变革的结果。除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和艺术价值,需要保存和修复外,其余的自然消失,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不足为惜。

慈城的祠堂颇多:水门桥下南端有赵家祠堂,民生路商业会场原是方家祠堂,华家弄有胡家祠堂和葛家祠堂,中山路有姚家祠堂.德星桥体仁堂边有李家祠堂,朱家祠堂的主人被邑人称为“龙头拐杖”之一的朱卿线,竺巷东路有秦家祠堂、俞家祠堂、阮家祠堂.民族路有刘家祠堂、罗家祠堂.太阳殿路有应家祠堂,杨家弄有凌家祠堂,日新路有何家祠堂,中华路小西门南端有韩家祠堂,顾家弄南面有顾家祠堂。另外,玉皇阁西北面是宋代孙梦观宅,孙氏是大族,因而名叫孙家桥,后取名玉皇阁桥,孙家有燕巢堂;慈湖畔上有杨家祠堂、桂家祠堂、颜家祠堂、向家祠堂;软板桥有陈家的志仁堂,光华路有陈家的祖堂。林家祠堂,被邑人称之为“德星桥林家”,其主人叫林一大,祠堂在粮机厂东而。在三民路口的西南面是学前埠头林家的祠堂,还有顾家弄北面林家祠堂,堂的西墙上有一块青石的石碑保存尚好。

祠堂乃是古镇的历史沉淀。祠堂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祠堂也是古镇人安居乐业、忱善而居、团结宗族、善做好事的象征。数千年以来,人类为求生存,与自然灾害斗,与毒虫猛兽斗,与艰难困苦斗,从实践中领悟到祖先创业之不易,团结互助之必要,因而聚族而居,依靠群体的力量,与大自然抗争。总之,祠堂应该是人们为纪念创业的祖先和团结族类应运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