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2023-11-15
王端
自慈城中华路西行过旧小西门迎宝桥,再循引水工程简易公路西去一里许,在路北侧即为枫湾坦园。
坦园三面环山,东则一片平壤,密布稻田。环境清幽,无市廛嚣噪之纷扰。其西五十米外为新建之护龙禅寺。寺西三百米,乃清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抗英英雄朱贵将军祠,祠为市中小学德育基地、省文物保护单位。三点相接,自成一组旅游景点。
坦园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占地1.5亩。其东首园门口楣上镌有清进士周璇所书隶书“坦园”二字。进园首先看见紧倚围墙之率真亭(寓为人处世垣率真诚之义)。广可九平方米,六角飞檐,拱顶,上覆尖坛。其以大型块石、石板、条石垒高一米余,配以百叶窗。一年四季阳光普照,空气流畅。亭北壁悬挂书画楹联,中置大理石桌,上刻棋盘,旁置镂空鼓形石凳四只,宜于会友读书、吟诗为文之用。
面亭10余米有长方形池塘一口,以巨石为壁,每隔50厘米竖松木桩,迄今池壁坚实,所谓千年水底松也。池塘深有3米以上,面积约60平方米,储四面积水,终年不枯。池之四面以花砖为栏,高约1米余,北面留一缺口,便于汲水。池内可养鱼虾,可植菱芡,鱼嬉其间,殊足观赏。
池西植一樟树,与园同龄,迄今围可3.5米,为市古树保护珍物,干枝繁茂,高可20米,覆盖面积极广。池广植一柴紫藤,横越池空,紧绕樟树。
紧倚大樟树及老屋东门,为扶疏亭,含四周花木扶疏有致之意,为盛暑纳凉、严冬沐阳光休息处所,兼可会友宴饮,观赏园景。
南面离屋1米处,另有矩形小池一方,东设长廊,临水面而建,上置木质长椅,可凭栏垂钓。
小池东方花厅,四围雕花木门,内铺磨砖地,中隔屏风,上悬书画。厅面积为40至50平方米,专供婚丧喜庆、设席宴客之需。厅之南北两面,遍植四季花木,东则竹林一片,绿影婆娑,竹叶摇曳。虽时节更替,而绿意依旧,景色秀丽,令人流连。
小池南面紧倚正屋,筑有两层小楼一间,名日“屏山楼”,面积6至7平方米,有木梯通上下,亦可由西门小门通入正屋,夏则凉爽,冬满阳光,为治学读书之所。(www.chuimin.cn)
全园设计规划精辟,风格布局别致。来园游憩者誉为洞天福地、世外桃源,殊有过奖之嫌。惜自新中国成立后,以经管乏人,历遭破坏(花厅即当地生产队占建之仓库);尤以“文革”期间受损最烈。现除古樟、池塘尚存旧貌外,举凡楼、厅、亭、廊等建筑,悉荡然无遗。昔日胜景迭经半个世纪以上之沧桑岁月、风风雨雨,只留得丛生杂树、遍地蔓草,言之令人痛惜。近闻慈城将建文化旅游古镇,恢复明清建筑,恐亦难复旧日风貌矣。
古屋建于园西,两者紧连。为砖木结构连相两层楼房,共有七间两弄,后隔天井有平屋九间。正屋前有大道地(天井),两旁有厢房各三间(平屋);前则大门,侧有大门屋(平房)各两间。全部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占地3.6亩。道地两侧厢房,于1925年间拆料修库正屋,改筑围墙,仍显方正规范。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由当地生产队农户改建住所,除东边两幢一弄及后平屋三间仍留作自用外,均由他们任意占用。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始落实政策,实则名为发还原主,仍以收取历年象征性房租,及廉价售与原住农户,由他们自行设计装修内部,各自为计,无复旧日面貌可寻。
又正屋东边楼上称“映红楼”,内藏古今书画,俗称“书房间”,自先祖定祥公以次,均在此潜心治学,各有所成。新中国成立后,先父仲邕府君,即将部分善本珍品自动捐献给浙江省图书馆,余则陆续散佚,迄上世纪80年代,几已一无所存。
附述:坦园园屋始建祖之二世孙,即先祖父定祥公,尝于清戊子年(1888)应乡试中举,惜榜未出而人已殁。光绪《慈溪县志》内有“传”,系葛祥熊公撰稿,兹查录如后:
“王定祥,字绶云。父光成,增庠生(清秀才别称)。定祥生而不羁,光成严督之。年十五成诸生。壹志词章,不喜解经之学,从同邑张翊偕游,以古今体诗相切磋坦园,手由校订,多善本。每成一艺,审慎字句,不轻出示人。议论不随人,唯阿乾嘉以来古文家。于桐城派雅勿喜,尤薄刘大魁,而不轻非阳湖,性傲岸,重行谊,亲友以急难告,必尽其力。
为人任事始终无德色,人以是重之,学使瞿鸿被两按宁波,定祥丁母艰,未与岁科试。鸿裰重其名,光绪十四年提试优行科。既试秋闹,定祥疾作,遽归,卒于家。后十日乡榜发,获隽。闻者惜焉。著有《映红楼诗文稿》。卒年三十四。”
坦园始建祖之三世孙先父仲邕府君,为戊戌政变时废科举创新学前之末科秀才。辛亥革命前,即任旧慈溪中学教员。民国成立后,迭任杭州宗文中学、宁波效实中学文教席,先后达三十余载,后被效实中学追评为该校优秀教师。1941年宁波陷于敌手后,主持由慈溪中学分设之东部分校,艰苦备尝,矢志不懈于敌后教育。抗战胜利后,各分校兼并恢复县之初中,继续任教直至1949年解放离校,后任浙江省文史馆员。1953年逝世,年77岁。
先叔幼度府君,曾留学日本,获药学士学位。回国后迭任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教师、漳浦铁路卫生课长、宁波市卫生局长等职,至1948年逝世。
有关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的文章
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2023-11-15
作为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的弟子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日前,这位以敢说敢做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应邀来宁波主持“慈城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抽空接受了《宁波日报》记者非武、励成杰的采访。......
2023-11-15
徐国增慈城的大耐堂虽然尚存,但其大门却早已毁于“文革”期间,大耐堂的大门,坐北朝南,的两边置有一对抱鼓石,左边有一石凳,门的上方有四根圆木,大约就是所谓的门档吧。......
2023-11-15
冯和珍我祖上的尚书第,位于骢马桥南日新路口,主人是明嘉靖年间的刑部尚书冯岳“刑部为朝廷六部之一,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尚书为明朝廷首要官员,因明代无宰相,尚书职权益重,分掌政务,遂等同国芬大臣。历来有“文到尚书,武到总督”的说法。作为骢马桥南冯家的后代,我最近再次重访了尚书第遗址,查阅了清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拜访了相关知情人士,对尚书第先祖冯岳大人一生的不朽功绩和人品,有了一层粗浅的印象。冯......
2023-11-15
中国人民爱国亦怀旧,慈城人亦然,半个多世纪以前,他们所居所见无不是源自祖宗的中式房子。慈城的“洋房”有十处之多:建筑年代最早的当数位于民主路子孙巷口的卖柴门头小洋房,奠基者名葛志鸿,建于1907年9月。书香气极浓的是贞社小洋房。本地百姓习惯称之为“慈湖小洋房”,洋房而以小名,可知其规模不大。新中国成立后,该房收归国有,曾长期作为慈城中学教师家届宿舍,如今慈湖小洋房基本完好,稍加修葺即可恢复原貌。......
2023-11-15
秦润卿先生,名祖泽,晚年号“抹云老人”,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据秦润卿在《抹云楼家言》一文记述:父秦九龄,母颜氏,一姐,全靠父以小职员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正当秦润卿出世之际,刚巧父亲失业在家,一喜一失,愁云重于喜气,后又添一妹,举家五口,岁无所入,坐吃山空,一贫如洗。为此,秦润卿“抹云老人”的自号及建造“抹云楼”等义举寓意十分清楚,就是秦先生为振兴祖国,热爱乡邦、赞助......
2023-11-15
自桥造成后就改道过太平桥走了。特别是在清代的前期,慈城内大施建筑,大兴土木,广需木材,引起了闽帮木商的注意,纷纷前来太平桥投资开设木行。他们趁潮水涨时将水筏由镇海口随潮水人太平桥,码头两岸场地又大,所以附近场地都成为木行基地。后有赭山乡政府重建太平桥,但当时经济条件差,新修的桥只能供行人和手拉车过桥。......
2023-11-15
张良鸿中国几千个县城,历史上不曾建过孔庙的几乎没有,但至今保存完好的却又极稀少。在这“稀少”里面重新大修过的慈城孔庙绝对是数得出、排得上的。比如今址上初建于宋庆历八年的慈城孔庙就选取前文庙后学宫格局。慈城孔庙里至今尚有古碑二十余方。杨简对慈溪文运的推动与百代文宗韩夫子对潮州文运的振起可谓殊途同归、异代同工。安徽桐城孔庙在全国县级孔庙中是极擅风骚的。但就内涵和功能丰富性言,慈城孔庙还远远过之。......
2023-11-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