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浙东古县城标本:普济寺经幢,珍贵文物

浙东古县城标本:普济寺经幢,珍贵文物

【摘要】:从现存实物可知,浙东幸存的唐代大中八年的螂县江东永寿经幢(已断裂),和建于唐代开成四年的古慈溪普济寺经幢。普济寺石经幢通高4米,其中刻有经咒的柱身高2米,呈八角形,每面宽25厘米,刻“奄摩尼达哩年弟吒”各一字,组成一句八字真咒。普济寺寺毁僧散,经幢幸免砸毁。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普济寺改建为慈湖中学,幸存的石经幢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83年从慈城慈湖迁移至保国寺。

杨古城曹厚德

幢,除了用于房屋的量同以外,在中国古代.是指长竿上挂有长条纺织物的仪仗用品,在汉代已用作官员和帝王出巡的礼仪装饰物。公元初,印度佛教文体传入中国以后,在纺织物制作的“幢”和“幡”上书写佛咒或佛号,这就是最初的经幢。它作为装点佛殿的“佛宝”,树立于佛殿门前,象征佛法和威德。人唐以后,由于佛教密宗从印度和西藏传人中原,原有的纺织物经幢演变为形如佛塔的石制经幢,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又一纪念性建筑。又据佛经记载,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恶业”,“救拔幽显最不可思议”,因此石经幢多刻陀罗尼经。从现存实物可知,浙东幸存的唐代大中八年(854)的螂县江东永寿经幢(已断裂),和建于唐代开成四年(839)的古慈溪普济寺经幢。如今都已移至宁波保国寺大殿前,人们可一睹它的风采。

古慈溪县城北的普济寺面湖背山,曾是浙东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据宋《宝庆四明志》载,普济寺“本东吴太子太傅都乡侯阐泽书堂,后舍宅为寺”。《四明谈助》称“吴赤乌二年(239)阚泽舍宅为寺。唐大中二年(848)令李楚臣复立德润院,乾符(874—879)中敕赐应天德润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普济教寺”。

古籍记载的阐泽,字德润,即《三国演义》第44回“阚泽密献诈降书”中的孙权谋士。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古慈溪建城后,城北的慈湖曾名阐湖和德润湖。过了一百年,寺前建立了石经幢,使古刹增辉,使慈湖山水新增了一道名胜。(www.chuimin.cn)

普济寺石经幢通高4米,其中刻有经咒的柱身高2米,呈八角形,每面宽25厘米,刻“奄摩尼达哩年弟吒”各一字,组成一句八字真咒。唐代书法家奚虚已书写的序文和陀罗尼经全文小楷,由湖北(江厦)黄以素刻于八面柱身,共3378个字。经幢的顶部为扁圆形的如意云盘,由八角起翘的檐顶承托。柱身的下部刻有三条互相缠绕一团的盘龙,由双仰莲承托,直径达1.8米。最下层的八角须弥座,刻八大金刚,威猛传神。这座石经幢整体造型稳重、稳定,雕刻精美,反映了唐代建筑、书法和雕刻艺术的高深造诣。

普济寺经幢曾历经劫难,唐代会昌年间(841—846)武宗灭佛,毁寺4600座。普济寺寺毁僧散,经幢幸免砸毁。后周显德二年(955),世宗再次毁寺3336所,而江南吴越国的浙东佛寺未受劫难。入宋以后,普济寺累有兴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普济寺改建为慈湖中学,幸存的石经幢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83年从慈城慈湖迁移至保国寺。此后其与千年古刹相依,朝夕为伴,直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