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编者按:甲中年冬,江北广播站记者王静到天津拜谢冯骥才,特地送去几块出土于慈城傅家山的陶片请他鉴赏。......
2023-11-15
王伟臣
慈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过去城内河道纵横,水流遍布。慈城的河道与别处不同,别处的河道随地形弯曲,宽狭不一,慈城的河道先有规划布局,再按统一标准挖掘,顺直流畅,两边砌石驳岸,整齐美观。城内八条河道,三纵五横(三纵为太湖路、民权路、民主路边各一条,五横为中华路、尚志路、太阳殿路边各一条及骢马桥河、陈家桥河),布局合理,相互贯通,成为一体;河道北接慈湖,南连慈江.水量充沛,终年清净。
当人们自南向北穿城而行时,前面山峰黛绿翠浓,向你点头,路边波光水影伴你同行,使你时刻感到慈城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慈城的河道为许多人所记忆与追述,人们对她的感情很深。有人说:“这条河呀,与全城百姓生死相依、兴衰与共。”“母亲河呀,千百年来,她养育了我们,我们怎能将她忘怀?”
为什么慈城人对河道如此情有独钟,心结难解?这是因为我们先人在规划河道时极有智慧,将河道的消防、泄洪、运输与生活四大功能结合得十分完美,河道成为与慈城的生存与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我们的生命之河、青春之河。
慈城房屋稠密,又多为砖木结构,一旦失火,若无水源,扑救困难。1934年与1938年直街两次发生火灾,损失惨重,原因之一就是直街两边没有河道,取水不及,而有河道的住宅区,出门就是河,取水方便,一家失火,不致酿成“火烧连城”的惨剧。这些遍布城区的河道是慈城唯一的消防用水渠道,保障着慈城人生命与财产的安全,是慈城的保护神。
慈城多雨,又有台风,城里没有下水道,却从不积水,这是河道起了重要的泄洪作用。在我记忆中,1935年夏天曾有过一场持久的大暴雨,连日连夜的大雨把大河小河都灌满,河水漫上路面直浸到墙脚跟,但天一放晴,红日高照,存水立即消退。现在情况又怎么样呢?一篇《古里琐记》文章说:“现在河都填满了,前年涨大水,水漫金山,我家多年陈旧地板,也被大水淹得漂了起来。”可见过去由于有河道泄洪,才使慈城未发生过墙倒屋塌的洪涝灾难。
慈城的河道都可行船,骢马桥河是主航道,能并行两只大木船,其他河道虽然宽不及骢马桥河的一半,但小船都可乘潮进入城区各角落。
有人回忆道:砖桥头河,可以开进来船只,过去菱角及包谷熟了,就有产地的农民运来满船的菱角、包谷,在船上煮熟了,摆在砖桥头叫卖,热气腾腾,吃的人很多,味道好极了。
有人写道:秋后,盛着番薯的小木船摇着橹穿过苔迹斑斑的五板桥洞驰来,推开河窗门,吊下菜篮,几个铜板就可拉上来满篮番薯。
河道不只摇过来小船,也有摇出去的,这就是把城里人废弃物运出去的“换便船”、“换灰船”和“烂泥(挖河泥)船”,他们把废弃物运出去当肥料,同时保持了城里的清洁卫生。
河道运输给居民带来了这些欢乐与方便,但主要的运输还是稻谷。
太阳殿路边的河道在小东门附近河身忽然变宽了,汪洋一片,像个池塘,可并行两三只小船,这是其他河道所没有的。河道南边靠花园弄方向有一检大屋,高墙厚壁,不开河窗,有一个大门,却没有桥板与外面接通,也从不见有人进出,这是幢什么房子呢?我一直奇怪,后来读师娄所写《慈城古迹》一文,其在介绍俞宅时说:“俞姓住宅在清朝时经过修理,并在太阳殿路对面建造仓屋、船埠,俞氏置有很多农田,稻谷甚多。”(www.chuimin.cn)
读了恍然大悟,原来这幢古怪的大屋就是俞宅的仓屋,河面就是俞家的船埠了,从水面的宽阔程度犹可想见当年河道上挤满谷船的忙碌景象。
当然运稻谷进城的不只俞氏一家,其他大户人家也是这样运进稻谷的,所以河道是重要的运粮通道。
慈城的稻谷一年两熟,有早稻与晚稻。稻谷不只是慈城的主要食粮,还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农民在交租、纳粮以后将稻谷投放市场换取货币,所以新粮上市之日,也是慈城经济活跃之时。
慈城早期城镇建设规模很大,房建规格又高,需要大量的石板、石条、木梁、木柱以及砖瓦、石灰等等,如此庞大数量的建筑材料若不是通过河道运输一直送到各个工地,而用肩挑人抬的路运方法是无法完成的。古人在规划城建时采用河道运输建材的方法,可谓“工于心计”、“巧于安排”了。
慈城的河道接慈江,连姚江,经甬江通大海。虽然离东海有50公里(以慈城至宁波20公里,宁波至东海30公里计),仍可感受东海的潮汛,称为“感潮河”。当东海的潮汛兴起,潮水汹涌而来,托起的河水,一直灌到慈城河道的各个角落。坐在家门口就可观潮涨潮落、船进船出,捉小鱼小虾,摸小蟹海蛰,感受到大海的讯息,呼吸到大海的气息,这是多么美妙的情趣呀!
河道隔不多远,就有河埠头,人们在这里洗菜淘米,刷碗捣衣。这里还是妇女们的社交场所,她们在此交流信息,诉说家常,这就是“河埠头媳妇说阿婆”的所在。
遇到久旱不雨,家里水缸里“天落水”吃光,河水就是城里唯一的饮用水了。城边冷角落的一些桑园、果林、菜地和稻田都以河水来灌溉,商家用河水来做豆腐、淋豆芽等。
夏天酷暑,烈日炎炎,当黄狗也趴在墙角,伸着长舌,哧哧喘气时,住在河道边的人家,先从河里提桶水来,泼在庭院,降低热气,再拿把椅子坐在河门口。迎着风向,那穿河而过的河风带着河的湿润,长驱直人,“刮刮”作响,吹在身上,爽快极了。
慈城人与河道是有不解之缘的,许多人是随着河水长大的。有多少个儿童,背着书包,沿着河道,蹦蹦跳跳去上学;有多少个儿童,放学回来,在河面上甩水片,看哪个蹦得高,跳得远,以致忘了回家。
河道是慈城的灵气与秀气,当河道填满垃圾,被水泥凝固成路面时,慈城也就萎缩了,干枯了。
而今传来镇政府将恢复“太湖路、太阳殿路古河道”的消息,以及市委、市政府“三至五年内基本恢复慈城古县城风貌”的要求,令人欣慰。我想几年以后,慈城当重现“粉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今人胜前人,将可告慰海内外的慈城子弟了。
有关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的文章
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2023-11-15
作为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的弟子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日前,这位以敢说敢做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应邀来宁波主持“慈城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抽空接受了《宁波日报》记者非武、励成杰的采访。......
2023-11-15
王深法俞义陈苇陈和平童力摘要:作者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DEM地形分析方法,进行人居环境的地学研究,证实古慈城是在原始自然地貌的基础上,经人为适度改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同时调查发现的炸山取石、森林垦殖等形局受损现象,在古城保护中须引起重视。其又称“大城——勾余”,这个“勾余”就是慈城最早的古名。由此可见,古城历史已逾2400年,可称中国南方罕见的古城。......
2023-11-15
慈城因董黯的孝溪而得名,慈城又因三孝子而曾被誉为“三孝乡”、“孝中镇”。一曲慈孝水,惠及千秋人。此后,他的挚友陆宇火鼎把他的一臂与王翊的头颅和董志宁的遗骸合葬,世称“三忠墓"。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慈城人的慈孝,慈城人的仁爱,慈城人的忠义……这何尝不是董孝子的遗风呢?......
2023-11-15
寺庙多,宗教活动频繁,宗教文化浓郁,而慈城人又能将宗教文化融合到民间生活中,丰富了生活内容,增加了生活情趣,留下许多令人回味的往事。许多人记不起来了,其实,慈城是有过庙会的,规模虽不大,但也是每年定时定点举行的。清道观山是慈城人永不泯灭的“青春驻地”。慈城人因礼佛而出游,并不限于附近的清道观,还有赭山龙王堂、保国寺以及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庙宇,并以“朝圣”、“显灵”等名义参加民间社会活动。......
2023-11-15
褚晓波叶蕾慈城镇八字村傅家山遗址是宁波继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件存遗迹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今年5月至8月间,宁波市文物考古队经浙江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在宁波市区以北约27公里的傅家山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然而在傅家山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另外一种可能。有专家据此推断,“火”是造成傅家山原始村落直接毁灭的原因。......
2023-11-15
楼剑刚慈城从明代的官宦盈城,到清末民初巨商辈出,这三四百年民风的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家族的历史,来说明慈城的变迁。冯氏是慈城的望族。冯氏一族支系繁杂,身为冯氏后裔的也未必理得清。这足以说明当时冯氏不但是“豪门”,而且已被公认为“巨富”了。本文所选择的1810年到1910年,是慈城历史记载中,资料较为欠缺的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对于解读慈城文化来说,也许其意义远远大于以往历代。......
2023-11-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