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的弟子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日前,这位以敢说敢做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应邀来宁波主持“慈城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抽空接受了《宁波日报》记者非武、励成杰的采访。......
2023-11-15
王静
左联作家柔石与慈城有缘,1924年春天,他经妻舅吴文钦介绍,到当时的慈溪普迪小学教书。说实话,柔石是讨厌当老师的,这从他在慈城的日记就能读到:“小学教师,我真似吞石般的苦楚而难下咽了!早餐后,心头就发闷了,就厌烦了,朝会的叫子,嚁,嚁,嚁,一声声叫来,竟似粗大的索子,来捆绑我的灵魂一样;上课钟一打,意念就完全灰了,无谓的纠缠,不美化的孩子们的胡闹,不自然的功课,简直这半天似监狱里被鞭挞一样。”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
慈城的幸运在于,柔石在慈城的那些心灰意冷的日子,在他无处倾吐郁闷的烦恼中,他写下许多的作品,有日记、诗歌、自传体小说《生日》和短篇小说《船中》、《疯人》等。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正是这一缘分,让我们能从这位让鲁迅先生赞为“具备台州式硬气”的作家笔下,读到二月里的慈城人、慈城景和慈城的一些风俗。
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这种侠义与悲壮反映在柔石的作品中却是对低层贫民的怜悯与同情,多种情愫下的慈城人欣然跳跃于柔石笔尖:”一位年约十四五岁的女郎,身穿柳条花布衫裤,手挽花篮,盛着一篮香气扑鼻的桂花,几乎拦住在底身前……女郎就从篮里拿取一枝,递给他。同时又用微笑的眼给他……女郎活泼地,伶俐的眼珠不住的看他……他问:’小姑娘,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西门,美记花园是我底爸爸底。我们都靠养花养活。我们底园里四季都开着好花。先生有闲,可以到我们那里来玩玩的’。“(《生日》)
“掌柜是一个身躯肥胖的矮子,口边有八字胡须。这时却正动着他底八字胡须,骂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伙计。小伙计掩着脸在口边哭。”(《生日》)因为打破了店家的盆子,小伙计还在哭,掌柜“仍声势汹汹地继续骂着”。“甚至要伸手去打那位小伙计”。柔石实在看不下去,替小伙计付了二角二分的赔偿钱。
卖花姑娘是《生日》中的一个人物,柔石笔下的慈城平民,她淳朴、热情。柔石作品中小人物有小伙计、农人,他们虽是普通人,可很具有慈城人的个性,就连乞丐也是如此。
慈城多山,盛产杨梅。杨梅成熟的季节,柔石约上同事由一小学生带路,去西门外的西悬岭采摘杨梅。他看到忙于采摘杨梅的农人,记下了:“来者多负杨梅,去者多担货物,没一个空手闲游的人。个个人都有一副可爱的面庞,老者则慈祥可亲,)壮者则勇毅可敬,少者则清和可爱。我们购得三十四个铜子的杨梅……临起身的时候,有一丐妇,怀抱着小孩向我们求乞。我说‘给你些杨梅。‘她说:‘杨梅不能饱肚,一个铜子。’于是给她一个铜子。她和蔼地说:‘谢谢老板。‘我说:‘我们不是老板,叫老板,就要讨还铜子了。’她也就笑了起来……”
柔石《二月》中的慈城人,还有聪明而乖张的陶岚,有孤苦无助的赳士遗孀文嫂,还有穿着由羔皮换了灰鼠、由灰鼠换了青缎袍子的纨.子弟。这些有钱的抑或无钱的,抑或界于有钱或无钱间的人物,构成民国时期慈城的两个阶层的两个画面。柔石出身于小商之家,在他刚从浙一师毕业的那一年,迫于生计,也为助妻子上学,他背井离乡来到慈城,在普辿学校当老师。
普迪学校是当时上海钱业公会会长、福源钱庄经理秦润卿在家乡创办的学校,专门免费招收贫苦人家的孩子,培养那些连笔墨纸张都买不起的穷苦孩子。柔石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在穷富两个阶层矛盾尖锐的县城,感受了富豪成群底下的一种穷困。巴尔扎克说:苦难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是一笔财富。穷困而个性鲜明的底层贫民深深打动了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柔石,于是他用手中一管笔墨书写了不朽的篇章,有了这些篇章也就有了栩栩如生的慈城人的形象。(www.chuimin.cn)
对于柔石来说,教书生涯是枯燥的:“在白天,我只觉是一团的紊乱所吹发的烦恼郁闷之热气,使头昏,使心乱……”而到了晚上,出了校门,柔石则感叹:”在夜哟!如今般明月的光辉清澈万表,绿荫树下红花畔,情意阑珊地眠着,忘记了过去,想不到将来,只简简单单的咀嚼着舒适清凉之眼前花月之美味,纯纯粹粹的一个‘我‘,何等痛快哟!“(1924年6月15日《日记》)如此的心境之下,柔石的作品一字一句无不赞美着慈城的自然风光。
“乐极了,晚餐后,牵牛棚下,十位同事聚坐着,自由的谈,任情的唱……大大小小的星辰,从隐隐里的天空,一颗颗的明现出来,我们所坐之四周的房里,点起荧荧的膏火,光从窗中出来,穿过牵牛绿叶,影映缤纷的在我们身上跳舞,微风动荡着白衣,演现出我们如绰约的仙子。神不自主的嚼着杨梅,喝着白酒……杨梅呈珍珠的色光,白酒翻琼浆的馥郁,自正悠悠然羽化,在翱翔缥缈乎八荒之外,流览四极之所穷。舒哉!畅哉!……真美乐哉!忽闻寺里钟声起,不知黄昏之二更。”(1924年7月3日《日记》)
旧时的慈城,出门要跨桥,出城可见山,街巷差不多是半路半水,柔石在如此的山水环境中,快乐的是山水,寄情的也是山水:“日光虽如烈火之烧来,但清风从左边为我们吹去,我虽汗流满背,但仍然觉得身体是飘飘然畅快。路一边傍竹树,一边稻苗青青,幽凉没暑期气象。至一村,再上岭,时将十一点矣!于是就坐在一山坳之回环处,两旁的古树,萌遮了我们透不进一线阳光。岭通青天如天梯然,人从岭巅踏过,恰似天上下来;人从岭脚上去,恰似回归天宫。”(1924年7月6日《日记》)
慈城有慈湖,还有月潭、日潭,只可惜月潭与日潭现已消失,只有慈湖如今完好保留了下来。慈湖于慈城,犹如西湖于杭城那般。她时而宁静似镜,映鸟儿之斜影,衬朵朵之彩云;时而层层涟漪,拖起无数条光带,似一条条素练飘浮于水面。慈湖的美更在于她的内涵: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开凿的湖,这之前东吴名相阚泽选湖北岸建室讲学,后杨文元在湖上筑室讲学,他借汉时孝子董黯汲大隐溪之水侍奉母亲的典故,自诩号为慈湖……柔石十分喜欢这钟灵毓秀的慈湖,常常相约几个同事,带去白酒,带去茴香豆,或临水饮酒而谈,或倚栏赏景而歌,情景交融,笔下勾画出一幅幅慈湖图来。
“苍穹更展开它宽阔的怀抱,大地吐着媚人的颜色——绿的水,青翠的山,金黄色待割的禾。他走向翠桥底石栏杆边,坐下,口子吮吸着像鱼吸水一样,这时他好像和阳光接吻。他回首望望城墙的危圮,耳又听到隔岸的捣衣声,想象他自己是一个落魄的英雄,一边就记起了数日前读过的陆放翁的一首《秋思》来。”
此时此刻,柔石寄情山水的情调与旧文人寄情于山水的情调如出一辙,让我们在享受慈城的美景后,品读了这位烈士作家由一介文人到革命者的心曲。
旧时的慈城多桂花,河岸边栽着一棵棵桂树。”八月桂花拦路香”的时光,河堤上的桂花树落下星星点点的桂雨,河水漂浮着一抹金色,空中则飘荡着淡淡的清香,古城的桂花曾让小城的游子魂牵梦萦。我曾试图寻找慈城与桂花的文字记载,然而一直无果,现在柔石的笔端却飘来“桂花!桂花!”尖脆的凄凉的卖花声。
这就是柔石笔下的慈城,他笔下的翠桥、埠头。他去大成殿祀孔,柔石生日巧与孔子诞辰同一天,他又在寺院求签,求了第九十九签,是支中平签。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现着二月里的慈城模样。甚至在我合上泛黄的书页后,这模样画面仍在脑海间清晰地一幅幅翻动……我感叹岁月如梭,感慨小城依旧,柔石当年执教的普迪学校虽然已改为农技学校,但学校的格局依旧,仍是他笔下的“半西式,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那样。想当年,柔石的房间紧挨花园,他打开窗的那一刻望见窗外的梅花还在落瓣,如今房间仍旧,墙角边的梅花还在落瓣,只可惜斯人已逝,渐行渐远……
有关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的文章
作为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的弟子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日前,这位以敢说敢做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应邀来宁波主持“慈城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抽空接受了《宁波日报》记者非武、励成杰的采访。......
2023-11-15
自桥造成后就改道过太平桥走了。特别是在清代的前期,慈城内大施建筑,大兴土木,广需木材,引起了闽帮木商的注意,纷纷前来太平桥投资开设木行。他们趁潮水涨时将水筏由镇海口随潮水人太平桥,码头两岸场地又大,所以附近场地都成为木行基地。后有赭山乡政府重建太平桥,但当时经济条件差,新修的桥只能供行人和手拉车过桥。......
2023-11-15
冯和珍我祖上的尚书第,位于骢马桥南日新路口,主人是明嘉靖年间的刑部尚书冯岳“刑部为朝廷六部之一,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尚书为明朝廷首要官员,因明代无宰相,尚书职权益重,分掌政务,遂等同国芬大臣。历来有“文到尚书,武到总督”的说法。作为骢马桥南冯家的后代,我最近再次重访了尚书第遗址,查阅了清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拜访了相关知情人士,对尚书第先祖冯岳大人一生的不朽功绩和人品,有了一层粗浅的印象。冯......
2023-11-15
应根法中国古代制度规定,建立一个县城,必须要有文庙、武庙以及城隍庙,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城隍庙在县西四十步,建自县初,其后废置无考。城隍庙里好热闹。今天我们吩望已久的城隍庙重建工程即将开工,这也是古镇人民翘首以待的又一实事工程。据有关资讯:城隍庙总建筑面积达11400平方米,总投资为2600万元左右。城隍庙的修复,也是古镇人们的心愿,同时又为古城增添了一处新的旅游景观。......
2023-11-15
张良鸿中国几千个县城,历史上不曾建过孔庙的几乎没有,但至今保存完好的却又极稀少。在这“稀少”里面重新大修过的慈城孔庙绝对是数得出、排得上的。比如今址上初建于宋庆历八年的慈城孔庙就选取前文庙后学宫格局。慈城孔庙里至今尚有古碑二十余方。杨简对慈溪文运的推动与百代文宗韩夫子对潮州文运的振起可谓殊途同归、异代同工。安徽桐城孔庙在全国县级孔庙中是极擅风骚的。但就内涵和功能丰富性言,慈城孔庙还远远过之。......
2023-11-15
秦润卿先生,名祖泽,晚年号“抹云老人”,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据秦润卿在《抹云楼家言》一文记述:父秦九龄,母颜氏,一姐,全靠父以小职员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正当秦润卿出世之际,刚巧父亲失业在家,一喜一失,愁云重于喜气,后又添一妹,举家五口,岁无所入,坐吃山空,一贫如洗。为此,秦润卿“抹云老人”的自号及建造“抹云楼”等义举寓意十分清楚,就是秦先生为振兴祖国,热爱乡邦、赞助......
2023-11-15
董黯先世虽然煊赫.但至其祖辈时家道却已中落,黯又幼年丧父,而相依为命的慈母后来竟不幸身患痼疾,以致家境更加贫困。正当董黯因无力为母亲就医而犯愁时,听说离家三十里之远的大隐溪水甜醇清口,能治病健身,于是就长途汲担至家,母亲初饮即嗜。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董黯终于临溪搭起了一栋茅屋,侍母长住下来。乡亲们感于董黯的孝行,在庆贺董母痊愈的同时,便改呼大隐溪为慈溪。......
2023-11-15
第一块在山门外。所谓十步一荷,十荷百步,是从天门下石牌楼算起,平步入雨道后跨过十块荷花石板就到了“龙山福地”的照壁,再转折向上,数一百步就是云亭。清道观建筑自唐开山以来,屡毁屡建,然树木则我行我素地繁衍了下来,加上历代补栽,终成规模。很形象地描述了清道观南山黄昏时百鸟闹林的景象。历代文人骚客对清道观的山林景色吟诵多多,慈溪县志上均有记载。几百年根深蒂固被誉为“龙山挺秀”的古柏氏廊就这样毁于一旦。......
2023-11-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