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音乐风格-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钢琴教育创新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音乐风格-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钢琴教育创新

【摘要】: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丰富的声音层次变化,丰富的声音层次来源于演奏者多声部的音乐思维,取决于演奏者对音色与力度的控制。不管在复调音乐、交响乐队改编曲与俄罗斯钢琴作品的演奏上,俄罗斯学派的钢琴家都十分重视声音层次的变化,这项“必修课”使他们得以清晰地表现音乐形象的轮廓与内涵。俄罗斯钢琴学派善于用“深触键”来表现旋律的线条与乐句的歌唱性,歌唱性也成为俄罗斯学派最为强调的音乐表达手段。

(一)手指技巧和声音层次

俄罗斯钢琴学派汲取欧洲的传统钢琴演奏技法精华,特别注重演奏者手指技巧的训练,形成了关于手指技巧训练的先进理念。良好的手指基本功是钢琴演奏的基本保证,俄罗斯钢琴学派在演奏中运用“重量弹奏法”,成为全面表现作品风格的重要途径。俄罗斯钢琴学派继承了鲁宾斯坦热情豪放的演奏风格,在教学上也继承了鲁宾斯坦的教学理念,注重对音节、琶音以及八度等技巧的专项训练。在触键方式上,强调手臂与手腕的放松,以放松的姿态将自然的重量传递到手指尖,手指得以运用整个手臂乃至身体的力量,使得音色更加具有穿透力。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丰富的声音层次变化,丰富的声音层次来源于演奏者多声部的音乐思维,取决于演奏者对音色与力度的控制。随着钢琴制造工艺的发展,肖邦时代的声音“顶点”或许只到中强(mf),但是到了拉赫玛尼诺夫时代就要高出太多了(五个或六个f),在涅高兹的教学理论中,就有有关声音层次的专项训练,他曾说过,钢琴家最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多层次”。不管在复调音乐、交响乐队改编曲与俄罗斯钢琴作品的演奏上,俄罗斯学派的钢琴家都十分重视声音层次的变化,这项“必修课”使他们得以清晰地表现音乐形象的轮廓与内涵。

(二)音色与音乐的表现

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声音的优美,是钢琴演奏首先要追求的东西”。俄罗斯钢琴学派善于用“深触键”来表现旋律的线条与乐句的歌唱性,歌唱性也成为俄罗斯学派最为强调的音乐表达手段。平时训练时,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这类作品拥有悠长的音乐线条与很强的民族性,有助于训练学生触键的“歌唱性”。其次,俄罗斯学派还注重手指的控制力与听觉训练的结合,从而使得演奏者可以捕捉到并在钢琴上再现那些极其细微的差别。在音色的变化上俄派的演奏家拥有画家一般对声音色彩的敏感度,善于表现光与影的色彩变化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再加上俄罗斯传统音乐悠长的旋律线条与粗犷的音乐风格,使得俄罗斯学派的演奏能在瞬间冲击听众的内心,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并使其瞬间进入演奏者创设的光影世界。

(三)崇高的修养和民族精神(www.chuimin.cn)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家都有着崇高的艺术修养与人格修养,秉承“想弹好钢琴需要先学会做人”的教学理念,

崇高的修养成为每个俄派钢琴家的必修课。涅高兹学派的演奏家佩德罗夫曾说过:“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失误,我也不会原谅自己在演出中所犯的错误,我不会用任何理由与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我的演奏方式就是这样:我必须让自己满意,因为我的一切都建立在高超的演奏水平之上。”通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不难发现,演奏的水准与高度取决于演奏者对自身的要求,取决于演奏者对艺术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艺术修养。1964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佩德罗夫获得了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然而,这次比赛给佩德罗夫留下印象最深的竟然不是激烈的比赛过程,反而是布鲁塞尔城中数不清的博物馆画廊历史建筑以及他在这座城市中所感受到的浓重的艺术气息。他的老师扎克(涅高兹的高徒)亲自带着学生近距离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绘画,讲解音乐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欣赏当地的传统音乐与舞蹈,使得佩德罗夫大开眼界且受益匪浅。通过这个细小的事例,不难发现艺术都是融会贯通的。要想拥有绝佳的音乐修养,在其他艺术领域,演奏者亦需要具备发现美的眼光与开阔的艺术视界。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家最钟爱的还是本民族的钢琴作品,李赫特曾说:我们民族的音乐杰作真是太壮观了,单俄罗斯钢琴作品就够我们表演者钻研一辈子。索科洛夫也说过,尽管听众对他弹的古典作品极为欣赏,但是他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与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凡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俄罗斯演奏家,都有自己在俄罗斯民族钢琴作品的权威演奏诠释。通过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能屹立于世界的钢琴学派的发展离不开其民族乐派大量经典的钢琴作品,这不仅体现了俄罗斯学派的历史传承性,还体现了其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