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公共物品理论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应用

公共物品理论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应用

【摘要】:所谓“搭便车”问题指的是某些人虽然参与了某种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而是依赖别人生产公共物品来供自己消费。在生态领域,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使得对其的消费和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必然滋生众多的“搭便车”行为而最终出现“公地的悲剧”,造成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而言的,是指在消费或使用的过程中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公共物品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的产出水平,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不会引起使用成本的增加。非排他性是指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使用过程中,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被排斥在外,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以上特征,所以不能用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公共物品的相关问题,原因是在公共物品的消费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搭便车”的问题。所谓“搭便车”问题指的是某些人虽然参与了某种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而是依赖别人生产公共物品来供自己消费。产权不明晰是“搭便车”现象产生的根源。由于公共物品的产权不明晰,缺乏具体化、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导致对其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不购买就可以消费,而且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就产生了“搭便车”现象。这一问题导致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的效率低下: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因此消费者无须付费或者只需要支付很低的费用就可以消费。因此,消费者就会无限扩大其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倾向,其结果往往导致过度需求。另一方面,公共物品具有外部经济的特征使供应公共物品的私人收益无法得到全部实现,因此对公共物品的供应缺乏动力,结果导致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不足。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市场机制的失灵,无法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www.chuimin.cn)

在生态领域,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使得对其的消费和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必然滋生众多的“搭便车”行为而最终出现“公地的悲剧”,造成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度安排使生态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支付相应的费用,这样就能杜绝“搭便车”现象,同时也能使生态投资者得到合理回报,从而提高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