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兴起之后,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报纸副刊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时期。所谓副刊转型,主要是指基于传统纸媒之衰落及新媒体之兴起,副刊由原纸媒载体,转移至新媒体载体,或转移至新媒体框架之中。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为一种全面转移,并在转移中适应新媒体的所有特点,体现出新媒体副刊的新面貌及新特征,基本完成由纸媒副刊向新媒体副刊的转型。......
2023-11-09
新媒体副刊是以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为载体的,独立传播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及其他相关文化、知识、资讯的作品及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副刊”,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传播优势,实现新旧媒体间的有效互动,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发展传统品牌,使新媒体的价值得到有效发挥,也给副刊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新媒体副刊传播既有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也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随着4G和5G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新媒体不仅实现了实时传播,还能及时准确地将信息推送给用户,极大地拉近了与用户在时空上的距离,传播的高效性与即时性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发布省去了传统媒介的审编过程,其内容的发布几乎是零门槛。
新媒体副刊编辑出版部门可以随时根据社会及受众的需要调整出版计划,快速策划短期选题,缩短编校加工时间,灵活处理编辑流程,减少稿件在编辑、作者、受众之间流通的时间,以保证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在保证出版质量和内容的前提下,尽量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所需的信息。
信息传播技术的引入使得新兴媒介的传播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副刊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边界概念变得模糊,并逐渐融为一体。在一次特定的传播过程中,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分,从整个副刊类微博、微信传播来看,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呈现出互为你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状态。
网络媒体的受众除了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之外,还可以参与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中,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新媒体副刊的采写编辑,不再是由记者编辑一方发出,而是在记者编辑与受众的交流过程中形成,受众也可适度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从选题策划之始,编辑、作者、受众便互相交流,共同策划,共同确定选题,将受众的需求和想法融入作者的创作中。
传统副刊传播是“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与受众的互动主要是通过热线电话、来访、来信等方式,而网络传播是交互式传播,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性,使受众通过新媒体副刊发表见解更为便捷、成本更低廉,可以实时地在线提问、评论、交流,因此草根话语权获得前所未有的尊重。
共享性是网络信息的首要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已不再被简单定义为“任何传播中的中介层”。“我们平衡消费与创造和分享的能力以及彼此联系的能力,正在把人们对媒介的认识从一种特殊的经济部门,转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廉价而又全球适用的分享工具”。[10]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新媒体副刊具有共享互融的特征。
新媒体副刊硬件共享主要体现在共享网络、共享设备,在采写、编辑、发布过程中,共享信息采编和输出平台;软件共享主要体现在共享信息、共享内容、共享作者、共享读者,在网络环境中,实现编辑出版各个环节合作、互补,共享行业的发展信息,共享作者的创作信息,共享受众的反馈信息,各取所需、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同时,新媒体副刊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使社会组织、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生产,得到部分议题设置权。作者和受众也能公平、公开地获取各种信息,保证受众消费和作者创作的自由。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副刊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内容生产从PGC(专业生产内容)到UGC(用户生产内容),呈现互相融合的趋势。
对内容生产者而言,传统媒体的容量有限,报纸副刊受版面限制,所承载的作品和资讯也是有限的。而新媒体副刊不再受以往报纸版面内容的限制,所承载的信息容量更为海量;不再受传统媒体出版周期和发行范围的局限,传播范围更为广,甚至可以覆盖全球。尤其是新媒体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数字技术联手云存储及网络高速公路,使新媒体副刊不仅集综合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还能够成为容量更大、功能更多、综合性更强的“大副刊”。同时,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存储信息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因此,新媒体副刊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这样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
在传统媒体中,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而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出版物单一的纸质载体形态,兼容了文字、图片(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以保存、表现、发送信息。新媒体副刊运用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多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各种出版形态相互补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产生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网络上的人们大多是“群居”的,各种各样的社区、论坛、俱乐部充斥于虚拟空间。这些社群往往形成一些很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粉丝团、动力人群、IT人士等各种网络社群都相当活跃。借助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不仅可以融入主流社会,而且可与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相匹敌,同时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不断延伸出第三方应用,蝴蝶效应般地引发各类崭新社会化商业变革。[11]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副刊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利用社群化的传播渠道为用户提供服务。利用人们进行有效交往的社交工具,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创办不同的网络社群,根据用户兴趣和需求,凝聚对军事、科技、读书、旅行、汽车知识、运动等不同领域的关注群体,打造知识服务社区,组织线下活动,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共同研发各类用户所需的个性化服务。(www.chuimin.cn)
龙应台在谈到副刊的文化价值时,曾经讲道:“副刊不只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镜子,更可以是、应该是文化的标杆。”[12]副刊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化人的思考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解放思想、开启民智、推动社会变革。在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副刊,不应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盲目追求新颖性,减弱深层阅读的功能。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还应根据自身定位打造新形式的品牌,保持副刊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
[1] 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75.
[3]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N].中国青年报,2018-04-24(7).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8-01-31)[2019-04-05].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
[5] 王春盛,焦晓洁,沈阳.百花齐放 方兴未艾——2015年传统媒体“两微一端”的梳理和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5(12):10.
[6] 涂光晋,陈敏.媒体微博的内容特色与生产机制研究——以三家报纸的官方微博为例[J].现代传播,2013(3):36-37.
[7]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报告,深耕多媒体影响多元化[EB/OL].(2016-12-02)[2019-04-10].http://www.cinic.org.cn/hy/zh/337124.html.
[8] 辜晓进,徐蔓,张鑫瑶.作为报业转型突破口的社交媒体战略——基于国内104家代表性报纸“两微”的表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8):80.
[9] 陈国权.2017中国报业发展报告[J].编辑之友,2018(2):31.
[10] 舍基.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1.
[11] 童清艳.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用户自主传播的媒体创意效应[J].今传媒,2017(3):9.
[12] 龙应台.脑力激荡的磁场——谈副刊[N].文汇报,1997-09-17.
有关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的文章
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兴起之后,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报纸副刊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时期。所谓副刊转型,主要是指基于传统纸媒之衰落及新媒体之兴起,副刊由原纸媒载体,转移至新媒体载体,或转移至新媒体框架之中。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为一种全面转移,并在转移中适应新媒体的所有特点,体现出新媒体副刊的新面貌及新特征,基本完成由纸媒副刊向新媒体副刊的转型。......
2023-11-09
三是媒体融合阶段。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报纸副刊的传播力得到提升。微博作为以信息发布、互动交流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兼具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根据新浪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8月,经认证的媒体类微博为26259个左右,其中报纸类为3571个[5]。在微博平台上,信息的发布与更新不受时空限制,副刊类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出版周期,特别是个人博主,推送信息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2023-11-09
[10]在特殊历史时期,副刊淡化新闻性、政治性,于是就出现了副刊与新闻的背离现象。此时的副刊,以文艺为主,重视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重视现实问题,兼具新闻性。辛亥革命时期的副刊密切关注时事,针砭政治,参与斗争,宣传革命思想,成为正刊的有效补充。五四运动之后,一部分副刊再度脱离实际,复归到以消闲为目的的办刊路线。......
2023-11-09
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情形则是副刊整版完全被专栏切割,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专栏式副刊,香港的一些报纸很具代表性。1996年10月,“冰点”已赫然名列“第二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专版式副刊在报纸副刊中是最常见的类型,也最容易出精品,适于做社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的深度报道。专版式副刊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版式副刊整版通常都围绕一个主题,在给定的范围内组织稿件,很少有大拼盘的现象。......
2023-11-0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纷纷崛起,纸媒面临严峻挑战。这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从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呈现形式,到运营、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无限、传播速度快、传播空间广、传播成本低、传播方式丰富、互动性强以及移动传播便捷等特点。......
2023-11-09
期刊独特的“语言方式”必将在媒体互动中对报纸副刊产生渗透与影响。其实,只要随手翻翻我国目前的报纸副刊就不难发现,期刊的渗透与影响已经无所不在。近几年报界有一种说法叫“报纸杂志化”,指的就是期刊对报纸的渗透与影响,这其中肯定也包含了期刊对报纸副刊的渗透与影响。“期刊语言”——版式、题材、文体、语体、体裁、文字语言,乃至具体内容等诸多因素,均对报纸副刊产生了明显的渗透与影响。......
2023-11-09
副刊与正刊的联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办报理念是一份报纸创办及发展过程中的宏观指导思想。对正刊、专副刊全彩印的报纸来说,专副刊在色彩运用上也要与其他版面保持相互联系。内在逻辑可以体现在正刊和副刊内容上的相互配合,前后呼应,总体写作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内在逻辑是联系正刊、副刊这“一家人”的亲情纽带。副刊与广告占据同一版面的现象时常出现。......
2023-11-09
保持文化性是副刊所承继的历史使命,也是副刊在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内在本质。我国传统报纸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重视创办和办好主要以文学和文化内容为基础的独立副刊,副刊的内涵和外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区别一张报纸品位的高低要看副刊的文化质量。从总体上来说,副刊的文化性突出地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反映新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色和体现本地的文化特色。......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