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媒体副刊特点:媒介转型

新媒体副刊特点:媒介转型

【摘要】: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新媒体副刊传播既有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也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10]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新媒体副刊具有共享互融的特征。[11]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副刊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利用社群化的传播渠道为用户提供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副刊,不应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盲目追求新颖性,减弱深层阅读的功能。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还应根据自身定位打造新形式的品牌,保持副刊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

新媒体副刊是以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为载体的,独立传播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及其他相关文化、知识、资讯的作品及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副刊”,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传播优势,实现新旧媒体间的有效互动,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发展传统品牌,使新媒体的价值得到有效发挥,也给副刊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新媒体副刊传播既有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也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随着4G和5G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新媒体不仅实现了实时传播,还能及时准确地将信息推送给用户,极大地拉近了与用户在时空上的距离,传播的高效性与即时性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发布省去了传统媒介的审编过程,其内容的发布几乎是零门槛。

新媒体副刊编辑出版部门可以随时根据社会及受众的需要调整出版计划,快速策划短期选题,缩短编校加工时间,灵活处理编辑流程,减少稿件在编辑、作者、受众之间流通的时间,以保证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在保证出版质量和内容的前提下,尽量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所需的信息。

信息传播技术的引入使得新兴媒介的传播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副刊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边界概念变得模糊,并逐渐融为一体。在一次特定的传播过程中,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分,从整个副刊类微博、微信传播来看,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呈现出互为你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状态。

网络媒体的受众除了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之外,还可以参与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中,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新媒体副刊的采写编辑,不再是由记者编辑一方发出,而是在记者编辑与受众的交流过程中形成,受众也可适度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从选题策划之始,编辑、作者、受众便互相交流,共同策划,共同确定选题,将受众的需求和想法融入作者的创作中。

传统副刊传播是“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与受众的互动主要是通过热线电话、来访、来信等方式,而网络传播是交互式传播,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性,使受众通过新媒体副刊发表见解更为便捷、成本更低廉,可以实时地在线提问、评论、交流,因此草根话语权获得前所未有的尊重。

共享性是网络信息的首要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已不再被简单定义为“任何传播中的中介层”。“我们平衡消费与创造和分享的能力以及彼此联系的能力,正在把人们对媒介的认识从一种特殊的经济部门,转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廉价而又全球适用的分享工具”。[10]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新媒体副刊具有共享互融的特征。

新媒体副刊硬件共享主要体现在共享网络、共享设备,在采写、编辑、发布过程中,共享信息采编和输出平台;软件共享主要体现在共享信息、共享内容、共享作者、共享读者,在网络环境中,实现编辑出版各个环节合作、互补,共享行业的发展信息,共享作者的创作信息,共享受众的反馈信息,各取所需、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同时,新媒体副刊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使社会组织、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生产,得到部分议题设置权。作者和受众也能公平、公开地获取各种信息,保证受众消费和作者创作的自由。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副刊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内容生产从PGC(专业生产内容)到UGC(用户生产内容),呈现互相融合的趋势。

对内容生产者而言,传统媒体的容量有限,报纸副刊受版面限制,所承载的作品和资讯也是有限的。而新媒体副刊不再受以往报纸版面内容的限制,所承载的信息容量更为海量;不再受传统媒体出版周期和发行范围的局限,传播范围更为广,甚至可以覆盖全球。尤其是新媒体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数字技术联手云存储及网络高速公路,使新媒体副刊不仅集综合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还能够成为容量更大、功能更多、综合性更强的“大副刊”。同时,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存储信息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因此,新媒体副刊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这样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

在传统媒体中,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而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出版物单一的纸质载体形态,兼容了文字、图片(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以保存、表现、发送信息。新媒体副刊运用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多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各种出版形态相互补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产生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网络上的人们大多是“群居”的,各种各样的社区、论坛、俱乐部充斥于虚拟空间。这些社群往往形成一些很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粉丝团、动力人群、IT人士等各种网络社群都相当活跃。借助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不仅可以融入主流社会,而且可与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相匹敌,同时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不断延伸出第三方应用,蝴蝶效应般地引发各类崭新社会化商业变革。[11]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副刊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利用社群化的传播渠道为用户提供服务。利用人们进行有效交往的社交工具,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创办不同的网络社群,根据用户兴趣和需求,凝聚对军事科技读书旅行汽车知识、运动等不同领域的关注群体,打造知识服务社区,组织线下活动,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共同研发各类用户所需的个性化服务。(www.chuimin.cn)

龙应台在谈到副刊的文化价值时,曾经讲道:“副刊不只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镜子,更可以是、应该是文化的标杆。”[12]副刊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化人的思考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解放思想、开启民智、推动社会变革。在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副刊,不应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盲目追求新颖性,减弱深层阅读的功能。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还应根据自身定位打造新形式的品牌,保持副刊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

[1] 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75.

[3]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N].中国青年报,2018-04-24(7).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8-01-31)[2019-04-05].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

[5] 王春盛,焦晓洁,沈阳.百花齐放 方兴未艾——2015年传统媒体“两微一端”的梳理和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5(12):10.

[6] 涂光晋,陈敏.媒体微博的内容特色与生产机制研究——以三家报纸的官方微博为例[J].现代传播,2013(3):36-37.

[7]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报告,深耕多媒体影响多元化[EB/OL].(2016-12-02)[2019-04-10].http://www.cinic.org.cn/hy/zh/337124.html.

[8] 辜晓进,徐蔓,张鑫瑶.作为报业转型突破口的社交媒体战略——基于国内104家代表性报纸“两微”的表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8):80.

[9] 陈国权.2017中国报业发展报告[J].编辑之友,2018(2):31.

[10] 舍基.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1.

[11] 童清艳.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用户自主传播的媒体创意效应[J].今传媒,2017(3):9.

[12] 龙应台.脑力激荡的磁场——谈副刊[N].文汇报,199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