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新媒体副刊传播既有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也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10]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新媒体副刊具有共享互融的特征。[11]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副刊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利用社群化的传播渠道为用户提供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副刊,不应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盲目追求新颖性,减弱深层阅读的功能。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还应根据自身定位打造新形式的品牌,保持副刊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
2023-11-09
十余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传媒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兴起之后,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报纸副刊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时期。马克思曾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为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产业跨越发展的新的内生动力。因此,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报纸阅读率下降和阅读时长逐年缩短。从世界范围看,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的报纸已经从产业的顶点往下滑落。欧洲的报纸读者阅读时间持续减少,美国、日本等国报纸的发行量开始明显下滑。早在十年前,“纸媒将死”的论断已经不绝于耳。国内不少纸媒因受众群体严重萎缩,广告客户流失严重,难以为继。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3]其中,报纸阅读率为37.6%,较2016年的39.7%下降了2.1个百分点,而2015年该项指数为45.7%,2014年为55.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的媒介主体。但是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12.00分钟,比2016年的13.15分钟减少了1.15分钟,而2015年该项指标为17.01分钟,2014年为18.80分钟,这说明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和阅读时长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受众阅读方式改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媒介革命,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等逐渐成为主流,碎片化的轻阅读已开始取代深度阅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较2016年底增加573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4]数字化阅读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占用空间少,大量资料聚合在一起,检索和浏览非常便捷,内容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快,有音频和视频辅助阅读,还可以无限链接。(www.chuimin.cn)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以往受众固定的读报时间被各种新媒体的阅读方式所取代,报纸副刊应结合新媒体的阅读特点做出适时调整和转变。所谓副刊转型,主要是指基于传统纸媒之衰落及新媒体之兴起,副刊由原纸媒载体,转移至新媒体载体,或转移至新媒体框架之中。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为一种全面转移,并在转移中适应新媒体的所有特点,体现出新媒体副刊的新面貌及新特征,基本完成由纸媒副刊向新媒体副刊的转型。转型后的副刊,可称之为“新媒体副刊”抑或“数字媒体副刊”。
有关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的文章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新媒体副刊传播既有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也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10]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新媒体副刊具有共享互融的特征。[11]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副刊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利用社群化的传播渠道为用户提供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副刊,不应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盲目追求新颖性,减弱深层阅读的功能。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还应根据自身定位打造新形式的品牌,保持副刊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
2023-11-0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报纸的副刊中,真正有影响的不多,大多数副刊格调不高,仅仅刊登一些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内容。后来,历经大革命失败的黑暗,中国的报纸副刊再次跌至大量刊登“风花雪月”“缠绵悱恻”之类文章的境地,失去了思想的光彩。副刊必须坚持思想性,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舆论的作用。要保持副刊的思想品位,就不能忽视广大读者的思想诉求,不能做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状。......
2023-11-09
三是媒体融合阶段。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报纸副刊的传播力得到提升。微博作为以信息发布、互动交流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兼具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根据新浪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8月,经认证的媒体类微博为26259个左右,其中报纸类为3571个[5]。在微博平台上,信息的发布与更新不受时空限制,副刊类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出版周期,特别是个人博主,推送信息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2023-11-09
副刊与正刊的联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办报理念是一份报纸创办及发展过程中的宏观指导思想。对正刊、专副刊全彩印的报纸来说,专副刊在色彩运用上也要与其他版面保持相互联系。内在逻辑可以体现在正刊和副刊内容上的相互配合,前后呼应,总体写作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内在逻辑是联系正刊、副刊这“一家人”的亲情纽带。副刊与广告占据同一版面的现象时常出现。......
2023-11-09
保持文化性是副刊所承继的历史使命,也是副刊在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内在本质。我国传统报纸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重视创办和办好主要以文学和文化内容为基础的独立副刊,副刊的内涵和外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区别一张报纸品位的高低要看副刊的文化质量。从总体上来说,副刊的文化性突出地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反映新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色和体现本地的文化特色。......
2023-11-09
报纸的副刊最早称为“附刊”,是相对于正刊而言的,它和新闻、评论、广告被视为构成报纸的“四要素”。我国报纸副刊的开端是1897年上海的《字林沪报》率先创办文艺附刊《消闲报》,此后很多报纸纷纷效仿,创办类似的版面。笔者综合考察目前的副刊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
2023-11-09
编辑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编辑工作的甘苦,编辑工作的神圣使命,编辑工作对从业者的外在规范与内在制约等诸问题,构成对编辑工作角色定位的杠杆。副刊编辑的角色既有着编辑行业的共性,又带着副刊编辑的个性。副刊这种名“副”实不“副”的特性决定了副刊编辑角色的特殊性。其次,副刊编辑要善于组稿,对作者的情况了然于心。......
2023-11-09
长期以来,研究界对副刊的认识就存有诸多明显的不正确之处。在当代我国报纸副刊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的情况下,对于报纸副刊的认识与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近乎常识性错误的不正确看法。下面结合我国当代报纸副刊实际,就一些有代表性的关键问题、基本问题、现实问题,初步提出简要的看法,以为澄清。这一顽固观念几乎体现在关于“新闻”及“副刊”的一切方面。副刊受期刊的影响。......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