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副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

副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

【摘要】:编辑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编辑工作的甘苦,编辑工作的神圣使命,编辑工作对从业者的外在规范与内在制约等诸问题,构成对编辑工作角色定位的杠杆。副刊编辑的角色既有着编辑行业的共性,又带着副刊编辑的个性。副刊这种名“副”实不“副”的特性决定了副刊编辑角色的特殊性。其次,副刊编辑要善于组稿,对作者的情况了然于心。

编辑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编辑工作的甘苦,编辑工作的神圣使命,编辑工作对从业者的外在规范与内在制约等诸问题,构成对编辑工作角色定位杠杆。副刊编辑的角色既有着编辑行业的共性,又带着副刊编辑的个性。因而对副刊编辑角色的确认,首先要从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了解入手,在此基础上,再加深对副刊编辑特殊要求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确认副刊编辑的角色。

这里的“编辑”在广义上包括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编辑,也包括新兴的电子媒介的编辑,从狭义上讲专指平面纸质媒体编辑。定位“编辑”的角色,应从编辑工作的性质与作用、编辑工作的特点、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编辑工作的几对矛盾这几方面入手。

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一般可以分为著作劳动和编辑劳动。通过著作劳动,人类把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成果,用理论和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编辑劳动,人类对这些思维成果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并以文字图画等形式公之于世,流传后代。除了口头流传的精神产品和主观意识直接物化于对象的建筑雕塑等以外,一切用文字符号表现的精神产品,都需要以编辑劳动为中介,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价值。[1]

编辑劳动的性质和作用分为五个方面:

1.精神生产的规划与组织;

2.精神产品的鉴别与加工;

3.文化遗产的选择和整理;

4.作者的发现与培养;

5.社会信息的提取和传递。

要定位编辑的角色,就必须认识编辑工作的流程。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选题、组稿、审读、编辑加工、定稿发稿、核对付印六项,又称“六艺”。编辑工作渗透在这“六艺”里,集中体现于“三性”上:综合性、反复性、严肃性。

编辑在职业生涯中会始终伴随这样几种矛盾:“匠与家”“专与杂”“做与学”“苦与乐”。要确认编辑角色,就必须认清这几对矛盾。编辑工作需要一定的文字水平与编排技巧,也需要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但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达到了“匠”的水平,若想达到“家”的水平,则需要深厚的知识功底、开阔的视野、持久的热忱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家”的水平是每一个编辑毕生追求但未必人人都能达到的。要想成为一个编辑家,编辑就必须处理好“专”与“杂”的关系。如果一个编辑对自己的专业不在行,就无法起到正确修改稿件、有效防止差错、严格审核把关、保证文化产品质量的作用。同时,编辑工作者要接触社会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广泛涉猎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要求编辑同时具备“专”与“杂”两种业务知识水平,而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专”与“杂”便构成了一对矛盾。“以杂促专、专不离杂”是解决这对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广博的知识面有助于编辑进一步提升“专”,能使编辑处理好一些专业性较强、学术程度较高的稿件。而编辑深入了解到一些高水平的业务后,又能扩充相关的新知识、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进度,从而进一步促进“杂”。“做”与“学”也是编辑在工作中时常遇到的一对矛盾。编辑的日常工作是紧张忙碌的,时间长了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工作定式,业务水平很难突破,会形成“瓶颈”状态。要想改变定势,突破瓶颈,就必须要随时充电,不断了解本行业的新动态和其他领域的新信息、新知识。这就需要编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时间充电学习,由此给工作带来后劲。“苦”与“乐”也是伴随编辑工作始终的一对矛盾。编辑是为他人做“嫁妆”的角色,处于绿叶地位,始终要映衬红花,干的都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工作中的辛苦与委屈是常有的。但编辑工作本身是一种文化知识的累积,是一种能让人在精神世界中畅游的工作——策划一个好的选题、编发一组好稿、发现几个好作者都是能令编辑感到欣慰的事情。名编辑柯灵说过:“看稿是苦事,看到不相识者投来的好文章,却真是不可形容的快乐。”[2]由此可见,编辑工作是亦苦亦乐的。(www.chuimin.cn)

副刊编辑是所有编辑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副刊编辑既带着编辑工作的共性,又被“副刊”赋予了鲜明的个性。

副刊名“副”实不“副”,内容包罗万象,大至震惊世界的要闻(比如戴安娜王妃之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各国申奥之争、美伊战争等)、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出台(例如修订宪法、房改、医疗体制改革等重大举措),小至老百姓的出行参考、度假指南、街谈巷议,均在副刊编辑的选题、策划、组稿之中。副刊这种名“副”实不“副”的特性决定了副刊编辑角色的特殊性。

副刊编辑既要有编排副刊所需要的文学素养、丰富的知识面、广泛的兴趣爱好,又要有编辑新闻所需要的新闻敏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时效意识;既要像记者一样广交朋友,编织自己的信息关系网,又要像专职的通联工作者一样与读者交流、沟通。

副刊编辑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有意义的新鲜事,就要关心。因而,副刊编辑同样要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度,要随时留意生活中新出现的、有影响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人新事。副刊编辑要有时效意识,要配合在一定时期内报纸正刊的中心工作,能组织一批紧密配合当前宣传主题、符合时代强音、能体现时代主题的稿件。副刊编辑还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要对稿件“有抢有压”,有些稿件正好符合时代主题和当前形势,要赶紧发表;一些稿件尽管有价值,但容易引起争议,揭示的问题尚未在社会中突显出来,这就需要副刊编辑适当地“压一压”,看看发展趋势再说;有些稿件即使有文采,有趣味,但不符合中国国情,在政治方向上存在偏差,与舆论导向相悖,副刊编辑作为“把关人”,必须善于甄别这些稿件,不让它们出现在版面上。

副刊编辑本身要有“三会”,即会出点子、会找人写、会自己动笔,这是老一代文学家夏衍提出的副刊编辑要做好的三件事。

首先,副刊编辑要会出点子,善于策划选题,要善于从读者关心的问题中去寻找题目,要让读者在副刊中找到在其他各版中找不到的知识。副刊编辑要真正了解群众所迫切关心的问题,并从中寻找题目,力求让副刊稿件符合这些要求。如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婚恋、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都给人们带来困扰,读者希望从大众读本中找到答案和有指导性、启迪性的建议,副刊编辑就应该设置这类的选题并组织一些稿件,以满足读者。

其次,副刊编辑要善于组稿,对作者的情况了然于心。一个副刊编辑应结识一些靠谱的作者,摸清这些作者各自擅长写哪一类稿件,比如有人擅长写杂文评论,有人专门写文艺评论或知识典故,有人善于写青春美文,有人对科普文章有偏好,团结一些这样的作者后,就能保证有副刊需要的各种文章。

最后,作为副刊编辑,自己要会动手写稿,以应版面的不时之需。有的副刊编辑甚至能独立撑起一个栏目或版面,独立供稿,比如张恨水任《世界晚报》副刊《夜光》的编辑时,用自己的小说《春明外史》支撑起整个副刊版面。邹韬奋先生办《生活》周刊也会自己亲自动笔写评论。

记者为了获取新闻线索必须广交朋友,而副刊编辑为了有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也应该广交朋友,这样才能编织起一张通达高效的信息网络。副刊编辑应该广泛联系专业作者、业余作者、专家学者、文体明星、社会名流,这样既能及时了解某方面情况,又能保证稿源。另外,副刊编辑还要有意识地结交一批不写稿,但可以提供线索、透露情况、出主意乃至专挑毛病的“顾问”朋友。每个编辑交友重点也不一样,有的编辑善于和专家学者交朋友,有的善于和官员及某领域或行业的负责人打交道,有的善于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每位编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必须注意拓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

巴金说过:“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副刊编辑更是紧密联系着作者与读者,一方面要紧密联系作者,另一方面又要像专职的通联工作者一样,认真做好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工作。好的副刊编辑重视倾听读者的心声,关注读者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大量的读者来信、来电,常常会给编辑带来新思路,能让编辑发现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也能使编辑找到有价值的选题。广大读者是副刊的源头活水,因此副刊编辑必须与读者耐心沟通、热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