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副刊最早称为“附刊”,是相对于正刊而言的,它和新闻、评论、广告被视为构成报纸的“四要素”。我国报纸副刊的开端是1897年上海的《字林沪报》率先创办文艺附刊《消闲报》,此后很多报纸纷纷效仿,创办类似的版面。笔者综合考察目前的副刊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
2023-11-09
编辑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编辑工作的甘苦,编辑工作的神圣使命,编辑工作对从业者的外在规范与内在制约等诸问题,构成对编辑工作角色定位的杠杆。副刊编辑的角色既有着编辑行业的共性,又带着副刊编辑的个性。因而对副刊编辑角色的确认,首先要从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了解入手,在此基础上,再加深对副刊编辑特殊要求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确认副刊编辑的角色。
这里的“编辑”在广义上包括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编辑,也包括新兴的电子媒介的编辑,从狭义上讲专指平面纸质媒体编辑。定位“编辑”的角色,应从编辑工作的性质与作用、编辑工作的特点、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编辑工作的几对矛盾这几方面入手。
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一般可以分为著作劳动和编辑劳动。通过著作劳动,人类把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成果,用理论和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编辑劳动,人类对这些思维成果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并以文字图画等形式公之于世,流传后代。除了口头流传的精神产品和主观意识直接物化于对象的建筑、雕塑等以外,一切用文字符号表现的精神产品,都需要以编辑劳动为中介,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价值。[1]
编辑劳动的性质和作用分为五个方面:
1.精神生产的规划与组织;
2.精神产品的鉴别与加工;
3.文化遗产的选择和整理;
4.作者的发现与培养;
5.社会信息的提取和传递。
要定位编辑的角色,就必须认识编辑工作的流程。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选题、组稿、审读、编辑加工、定稿发稿、核对付印六项,又称“六艺”。编辑工作渗透在这“六艺”里,集中体现于“三性”上:综合性、反复性、严肃性。
编辑在职业生涯中会始终伴随这样几种矛盾:“匠与家”“专与杂”“做与学”“苦与乐”。要确认编辑角色,就必须认清这几对矛盾。编辑工作需要一定的文字水平与编排技巧,也需要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但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达到了“匠”的水平,若想达到“家”的水平,则需要深厚的知识功底、开阔的视野、持久的热忱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家”的水平是每一个编辑毕生追求但未必人人都能达到的。要想成为一个编辑家,编辑就必须处理好“专”与“杂”的关系。如果一个编辑对自己的专业不在行,就无法起到正确修改稿件、有效防止差错、严格审核把关、保证文化产品质量的作用。同时,编辑工作者要接触社会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广泛涉猎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要求编辑同时具备“专”与“杂”两种业务知识水平,而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专”与“杂”便构成了一对矛盾。“以杂促专、专不离杂”是解决这对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广博的知识面有助于编辑进一步提升“专”,能使编辑处理好一些专业性较强、学术程度较高的稿件。而编辑深入了解到一些高水平的业务后,又能扩充相关的新知识、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进度,从而进一步促进“杂”。“做”与“学”也是编辑在工作中时常遇到的一对矛盾。编辑的日常工作是紧张忙碌的,时间长了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工作定式,业务水平很难突破,会形成“瓶颈”状态。要想改变定势,突破瓶颈,就必须要随时充电,不断了解本行业的新动态和其他领域的新信息、新知识。这就需要编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时间充电学习,由此给工作带来后劲。“苦”与“乐”也是伴随编辑工作始终的一对矛盾。编辑是为他人做“嫁妆”的角色,处于绿叶地位,始终要映衬红花,干的都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工作中的辛苦与委屈是常有的。但编辑工作本身是一种文化知识的累积,是一种能让人在精神世界中畅游的工作——策划一个好的选题、编发一组好稿、发现几个好作者都是能令编辑感到欣慰的事情。名编辑柯灵说过:“看稿是苦事,看到不相识者投来的好文章,却真是不可形容的快乐。”[2]由此可见,编辑工作是亦苦亦乐的。(www.chuimin.cn)
副刊编辑是所有编辑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副刊编辑既带着编辑工作的共性,又被“副刊”赋予了鲜明的个性。
副刊名“副”实不“副”,内容包罗万象,大至震惊世界的要闻(比如戴安娜王妃之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各国申奥之争、美伊战争等)、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出台(例如修订宪法、房改、医疗体制改革等重大举措),小至老百姓的出行参考、度假指南、街谈巷议,均在副刊编辑的选题、策划、组稿之中。副刊这种名“副”实不“副”的特性决定了副刊编辑角色的特殊性。
副刊编辑既要有编排副刊所需要的文学素养、丰富的知识面、广泛的兴趣爱好,又要有编辑新闻所需要的新闻敏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时效意识;既要像记者一样广交朋友,编织自己的信息关系网,又要像专职的通联工作者一样与读者交流、沟通。
副刊编辑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有意义的新鲜事,就要关心。因而,副刊编辑同样要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度,要随时留意生活中新出现的、有影响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人新事。副刊编辑要有时效意识,要配合在一定时期内报纸正刊的中心工作,能组织一批紧密配合当前宣传主题、符合时代强音、能体现时代主题的稿件。副刊编辑还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要对稿件“有抢有压”,有些稿件正好符合时代主题和当前形势,要赶紧发表;一些稿件尽管有价值,但容易引起争议,揭示的问题尚未在社会中突显出来,这就需要副刊编辑适当地“压一压”,看看发展趋势再说;有些稿件即使有文采,有趣味,但不符合中国国情,在政治方向上存在偏差,与舆论导向相悖,副刊编辑作为“把关人”,必须善于甄别这些稿件,不让它们出现在版面上。
副刊编辑本身要有“三会”,即会出点子、会找人写、会自己动笔,这是老一代文学家夏衍提出的副刊编辑要做好的三件事。
首先,副刊编辑要会出点子,善于策划选题,要善于从读者关心的问题中去寻找题目,要让读者在副刊中找到在其他各版中找不到的知识。副刊编辑要真正了解群众所迫切关心的问题,并从中寻找题目,力求让副刊稿件符合这些要求。如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婚恋、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都给人们带来困扰,读者希望从大众读本中找到答案和有指导性、启迪性的建议,副刊编辑就应该设置这类的选题并组织一些稿件,以满足读者。
其次,副刊编辑要善于组稿,对作者的情况了然于心。一个副刊编辑应结识一些靠谱的作者,摸清这些作者各自擅长写哪一类稿件,比如有人擅长写杂文评论,有人专门写文艺评论或知识典故,有人善于写青春美文,有人对科普文章有偏好,团结一些这样的作者后,就能保证有副刊需要的各种文章。
最后,作为副刊编辑,自己要会动手写稿,以应版面的不时之需。有的副刊编辑甚至能独立撑起一个栏目或版面,独立供稿,比如张恨水任《世界晚报》副刊《夜光》的编辑时,用自己的小说《春明外史》支撑起整个副刊版面。邹韬奋先生办《生活》周刊也会自己亲自动笔写评论。
记者为了获取新闻线索必须广交朋友,而副刊编辑为了有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也应该广交朋友,这样才能编织起一张通达高效的信息网络。副刊编辑应该广泛联系专业作者、业余作者、专家学者、文体明星、社会名流,这样既能及时了解某方面情况,又能保证稿源。另外,副刊编辑还要有意识地结交一批不写稿,但可以提供线索、透露情况、出主意乃至专挑毛病的“顾问”朋友。每个编辑交友重点也不一样,有的编辑善于和专家学者交朋友,有的善于和官员及某领域或行业的负责人打交道,有的善于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每位编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必须注意拓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
巴金说过:“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副刊编辑更是紧密联系着作者与读者,一方面要紧密联系作者,另一方面又要像专职的通联工作者一样,认真做好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工作。好的副刊编辑重视倾听读者的心声,关注读者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大量的读者来信、来电,常常会给编辑带来新思路,能让编辑发现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也能使编辑找到有价值的选题。广大读者是副刊的源头活水,因此副刊编辑必须与读者耐心沟通、热情交流。
有关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的文章
报纸的副刊最早称为“附刊”,是相对于正刊而言的,它和新闻、评论、广告被视为构成报纸的“四要素”。我国报纸副刊的开端是1897年上海的《字林沪报》率先创办文艺附刊《消闲报》,此后很多报纸纷纷效仿,创办类似的版面。笔者综合考察目前的副刊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
2023-11-09
保持文化性是副刊所承继的历史使命,也是副刊在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内在本质。我国传统报纸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重视创办和办好主要以文学和文化内容为基础的独立副刊,副刊的内涵和外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区别一张报纸品位的高低要看副刊的文化质量。从总体上来说,副刊的文化性突出地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反映新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色和体现本地的文化特色。......
2023-11-09
清末是副刊产生的初期,从事副刊性文字编辑的人很多,以《申报》《沪报》为例,有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蔡尔康等,其他报纸的副刊性栏目编辑,则有李芋仙、高太痴、周瘦鹃、欧阳巨源、任里叔、孙玉声、周桂绥、陈冷血、包天笑等。但是,对副刊文艺特点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王韬、李伯元和吴趼人,同时他们也为副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这些编辑思想对副刊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023-11-09
中国近代的报纸副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很多优秀副刊编辑的涌现是分不开的。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星,他不仅写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报纸副刊编辑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编辑思想,为以后副刊的编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五四运动后期是鲁迅副刊编辑思想的形成时期。......
2023-11-09
著名的副刊作者给副刊注入“强心剂”,他们宣传进步思想,增强报刊的思想性、战斗性。著名的副刊作者能创作出意味深远、风格独特的作品,从而让副刊栏目变得知名,并产生持久的影响。著名副刊作者的作品能为报纸吸引大量的读者,从而提高报纸发行量。名作者的“滚雪球”效应。当前,著名副刊作者依然有着极高的价值。......
2023-11-09
副刊与正刊的联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办报理念是一份报纸创办及发展过程中的宏观指导思想。对正刊、专副刊全彩印的报纸来说,专副刊在色彩运用上也要与其他版面保持相互联系。内在逻辑可以体现在正刊和副刊内容上的相互配合,前后呼应,总体写作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内在逻辑是联系正刊、副刊这“一家人”的亲情纽带。副刊与广告占据同一版面的现象时常出现。......
2023-11-09
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是副刊生存的根本,我们应该继承中国报纸副刊的优良传统,淘汰副刊中的文化糟粕。其次,报纸副刊要丰富多彩、博采众长,适应人民生活。历史上有很多报纸的副刊都是报纸的重要部分,对传播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比如中国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后人的启发等都充分体现了报纸副刊的权威性。......
2023-11-09
长期以来,研究界对副刊的认识就存有诸多明显的不正确之处。在当代我国报纸副刊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的情况下,对于报纸副刊的认识与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近乎常识性错误的不正确看法。下面结合我国当代报纸副刊实际,就一些有代表性的关键问题、基本问题、现实问题,初步提出简要的看法,以为澄清。这一顽固观念几乎体现在关于“新闻”及“副刊”的一切方面。副刊受期刊的影响。......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