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著名文学家、老副刊编辑夏衍提出:副刊编辑要有“几把手”或“几支笔”,即一个编辑要团结几个牢靠的作者,他们笔头很健,能写副刊所需要的各种文章。[4]夏衍的这段话说明了编辑该如何培养和组织副刊的作者。新时期,副刊的作者群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色,编辑对于这些作者的培养与组织也有了新的内容。副刊作者培养与组织的前提是发现,编辑首先要慧眼识珠,发现可为副刊写稿的作者。......
2023-11-09
高品位的副刊需要高素质的作者写稿供稿,而副刊园地又进一步培养造就了作者的良好素质。副刊作者的素质有共性要求,同时又因为副刊作者是分层次的,所以不同层次的作者又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
从浅层次来说,第一,副刊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底子和文字功夫。难以想象给副刊投稿的作者会是文盲或半文盲,副刊作者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才能动笔写稿,稿件必须言之有物,文理通顺才能见报。副刊稿件大都是关于世界万象的感知与认识,如果作者自身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就谈不上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甚至可能出现低俗、浅陋的观点。第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是副刊作者创作的原动力。著名作家孙犁早年在白洋淀生活过,深深地热爱白洋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1945年的一天,一位从河北去看望他的战友对他讲起白洋淀游击队在荷花淀杀敌的故事,激发了他对白洋淀生活的追忆,他带着深厚感情连夜创作了小说《荷花淀》,发表在1945年5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荷花淀》遂成为小说名篇。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编辑出版了以《白洋淀纪事》为书名的小说散文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孙犁对白洋淀的深情化作了他创作的原动力。第三,一个热爱生活且对事物有饱满热情的人才能有洞察力和感悟力。副刊的作者必须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物的热情,才能长久地保持创作的激情,能随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及时捕捉到写作的素材。第四,既要有较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文采,能把文史典故、古迹名胜传说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保定日报》副刊曾连续刊登了史简的《张飞服了》《一字服孔明》等小故事,将涿州与三国人物联系起来,风趣诙谐,通俗易懂。同一时期的“史海鉴真”栏目则刊登了作者桂郁的两篇文章——《郦道元与〈水经注〉》《傅作义涿州守城博英名》,将历史人物和文史典故相结合,写得别有情趣,又富有知识性。第五,善于把握时效。副刊稿件的时效性虽然赶不上新闻稿件,但是也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某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热点、流行话题。因而,副刊作者也应该善于把握时效以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例如2003年“非典”带给人们一场灾难,许多副刊都刊载了“非典”带给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思想情感等影响的文章。但事过境迁,在这场灾难已经成为人们的回忆后,这类稿件就失去了原有的时效性,社会生活会有新的热点等待副刊作者去关注。第六,把握时间的能力。作者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充电。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人们的生活节奏紧张,能否有效利用零碎时间学习是作者水平提高快慢的重要因素。
从深层次来说,副刊作者应该具备人文关怀思想和科学求实思想。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对人命运的关注、尊重,以及对人情感的理解支持。《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诉说的都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遭人冷眼的淘粪工人、发不出工资的乡村教师、坚守心灵净土的家长、忍饥挨饿仍坚守文学理想的山区青年、忍辱负重冒死护林的农民等,作者以平实细腻的笔触,描写出这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他们命运的关注和情感上的理解维护,这些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从而使“冰点”散发着持久的魅力。副刊作者还应有科学求实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去谈古论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究生活的真相,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描述事物,不是夸大其实而是力求还事物一个本来面目。
副刊作者分为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两大类,专业作者一般比业余作者水平高。在业余作者中,通讯员、自由撰稿人又比群众来稿者层次高些,因而不同层次的作者有不同的素质要求。(www.chuimin.cn)
专业作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修养、一定的政治素养、较高的写作水平、敏锐的洞察力和对问题分析评价的能力。
基层的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为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必须时时揣摩社会的重点问题和报纸宣传的主旋律,因而他们要具有新闻敏感性。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没有专业作者相对优越的写作条件,必须养成在生活工作有压力的情况下安静写作的能力,迅速成稿,还要在截稿时限前交稿。写作是件苦差事,基层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要有持久的写作热情,如果没有热情就难以坚持这种艰苦枯燥的劳动。基层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要有永不满足的探索心理和接受事物真相的宽容度,要有补充新知识的能力,要随时注意总结提高,边干边积累。
群众来稿者要有耐挫力,经得起一再退稿的打击,不能急于求成。群众来稿者要学会坚持不懈,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物的热情,随时能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特别的瞬间。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节往往被一般人忽视,而这些细节如被描述成文字,却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副刊文字提供了一个描述生活细节的空间,这需要群众来稿者有较强的感悟力,要比常人多一些对亲情、友情、爱情、人情等的感悟,这样才能有感而发,将感悟转化成文字。群众来稿者要想提高稿件命中率,必须时常关注媒体动态,关注栏目变动情况和征文信息,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还要善于总结提高。
有关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的文章
对于这个问题,著名文学家、老副刊编辑夏衍提出:副刊编辑要有“几把手”或“几支笔”,即一个编辑要团结几个牢靠的作者,他们笔头很健,能写副刊所需要的各种文章。[4]夏衍的这段话说明了编辑该如何培养和组织副刊的作者。新时期,副刊的作者群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色,编辑对于这些作者的培养与组织也有了新的内容。副刊作者培养与组织的前提是发现,编辑首先要慧眼识珠,发现可为副刊写稿的作者。......
2023-11-09
副刊作者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从作者的写稿动机来看,将副刊作者可划分为四类:自我价值实现型、心理满足型、实惠收益型、人情难却型。这一类型的作者通常是基层通讯员。从稿件的来源划分,副刊作者可分为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两类。副刊作者是副刊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分别给这三种作者下了定义。广大读者中的写作积极分子便成为这些副刊版块的忠实作者。......
2023-11-09
著名的副刊作者给副刊注入“强心剂”,他们宣传进步思想,增强报刊的思想性、战斗性。著名的副刊作者能创作出意味深远、风格独特的作品,从而让副刊栏目变得知名,并产生持久的影响。著名副刊作者的作品能为报纸吸引大量的读者,从而提高报纸发行量。名作者的“滚雪球”效应。当前,著名副刊作者依然有着极高的价值。......
2023-11-09
副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概括:“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副刊作者要与读者进行虚拟置换,就要考虑自己能否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作品,能否保证作品的内容不脱离读者。从传播原理来解释,副刊作者与读者应该进行互动,作者应时时关注读者的兴趣。副刊不应走阳春白雪的路线,因为报纸本身就是大众读物,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争取大众读者。五是用读者的心情去体察稿件的可读性。......
2023-11-09
目标让你的工作有条不紊确定目标对职业女性的一个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安排日常工作的轻重缓急。没有目标就会很容易陷进与理想无关的日常事务当中。目标就是你这艘人生航船的风向标,有了目标你才能成功到达。目标的制定对于工作的进行有着绝对积极的意义。女人若想成功更需要目标的激励。有目标才能让你的生活有条不紊,在追求、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的潜能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才能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2023-07-25
关于晚报的趣味性,赵超构在1957 年5 月31 日新民报全社大会上的发言说:趣味大致有三类,有益的趣味,健康的趣味,落后的趣味。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我们就干,这就是健康的趣味。落后趣味,指的是诲淫诲盗、幸灾乐祸、庸俗丑恶的东西,它对社会主义不利,我们不干。[3][日]吉见俊哉:《媒介文化论》,苏硕斌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22页。[9]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文汇出版社,2000年,347页。......
2023-11-03
《南方周末》的副刊与它的正刊一样前沿、尖锐、厚重、敏感,传播民主和科学,是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南方周末》的文化副刊由《文化》《电影/音乐》《文学》《电视》《往事》《阅读》《写作》《地理》《批评》《艺术》《百姓记事》等专版组成。2004年10月28日,“地理”专版刊登的《浙南夹缬传奇》一文介绍了中国服装印染中的夹缬。2004年2月12日刊登了黄琳斌的《如此散文为何列入年度十佳》。......
2023-11-09
中国当代报纸副刊所要体现的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大文化”。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文化,人类未来可能创造的文化,均在副刊表达的视野之内。副刊不仅表达“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与创造“文化”。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历史表明,副刊一直走的是“文化本位”的道路。副刊的文化本位理念,造就了副刊的文化品质、文化品格、文化品位及文化境界。从这一意义上讲,副刊也可以被认为是“大文化”的一种文化工具。......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