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闻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副刊同样具有“新闻性”,并且与正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报纸的传播过程中,副刊与正刊协调互动,在内容与形式上建构了一个传播的统一体。副刊与新闻版形成互动组合,成为报纸参与竞争的有效途径。副刊配合新闻,与新闻互为补充,发表富有针对性、现实性的文章,是副刊与新闻统一的重要表现。这些副刊都带有积极向上的时代烙印,成为提倡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和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2023-11-09
报纸是公认的大众传媒之一,作为报纸的重要“一半”——副刊,理当也是大众传媒之一,具备大众传媒的一切属性。
报纸副刊作为大众传媒之一,主要传播文化。它既传播通俗文化,也传播高雅文化。比起专业类媒介,报纸副刊的大众传播属性决定了其文化传播的广阔视野与广大的受众面、丰富的受众层。
副刊的大众传播属性集中体现为对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构建。事实上,所有的大众传播活动均属于文化传播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是在双重层面上展开的,一方面,传媒传播当时的文化,是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载体;另一方面,传媒本身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生产精神文化,而且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对副刊来讲,文化传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众文化的扩展,这个功能主要由文艺乃至文化副刊、娱乐、体育、消闲、消费类副刊承担。另一方面是对精英文化或文化经典的传承,这个功能主要由文艺批评类副刊以及学术理论类副刊来承担。
“精英文化”指只有知识分子文化或少数“优选者”才能解读的符号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贵族文化”。而“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普及性、通俗性、易解性。报纸副刊主要属“大众文化”,在对现代传媒的文化解读中,国内外的学者大多将大众传媒划归至大众文化的范畴,认为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和创作者。
一些文艺批评的专版、专栏的内容定位是纯文学、文化,刊载的文章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在文化生产商品化倾向日益严重的语境中,纯文学、文化、文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诱惑和冲击,生存空间日益缩小。20世纪末期,纯文学期刊的凋敝成为一部分文化人和知识分子深切关注的问题,这暗示着市场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文化生产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为文学而文学或为文化而文化的理想主义观点已经受到商品力量的冲击,在强大的市场经济潮流中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愿望或想象。众多纯文学期刊的凋敝使文学、文化和文艺不得不重新寻找生存的方法和空间。作为大众传媒中文化含量较高的报纸自然成为首选。
对于精英文化的传承,副刊的重要手段是文化批评。报刊文化批评的传统始于19世纪,在我国历史上,鲁迅以及其他文人对于副刊文化建构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现代知识分子将报刊作为传递自身文学作品和文艺观点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近代以来报刊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世界范围内,从现代报刊诞生之日起,报刊就从某种程度上与文化、文学形成了共生的关系。法国现代报刊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就是刊登当时的文学作品,很多文学大师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等的作品都曾在《世界日报》等报纸上刊登。在我国,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五四时期一个极其突出的现象是报刊的大发展,《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肇始者,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里程碑,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发表成为一个新时代诞生的宣言。之后“四大副刊”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平民文化的发展、扩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今时代,副刊更多地体现出大众文化的属性。以文学作品为例,近年来对于纯文学作品的刊载已经日渐稀少,更多登上版面的是大众文本。众多流行文本借助报纸开辟读者空间和市场空间,并且与图书市场形成互动。近年来,一些知名作家,如海岩、毕淑敏等人的一些作品就先后在副刊上发表。毕淑敏的《血玲珑》就曾以连载的方式发表在一家报纸副刊上。此外,副刊刊登文艺作品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边缘性文体的兴盛成为报纸副刊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现在,文学类副刊更多开始刊登多种多样的题材和体裁的文艺作品,如随笔、杂谈、杂感、小言论、小品等,其种类不一而足。这些作品使报纸副刊越来越活跃,并从多个层面反映社会文化结构。(www.chuimin.cn)
这些文学作品,严格来讲,并非“贵族文学”。若以文化学者对于大众文化的定义衡量,它们完全可以列入大众文化的范畴。大众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复制性、浅白性、通俗性等,副刊刊登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具备这些特点,大多是流行文学文本,与仅供一小部分“圈内人”阅读的精英文本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报纸副刊选稿主要是按照“大众文化”的标准来进行的。不能不承认,这种手法是基于扩大读者群、吸引读者注意力为目的,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策略起到了文化、文学和文艺的普及作用。但在当时及其后若干年的发展过程中,文艺大众化并未理想地得以实现,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相对单调,政治内涵丰富而生活意蕴淡薄,因此在接近大众生活、接近大众阅读水平方面存在一定距离。在现时代,文学作品借助大众传媒而风行,在大众化的道路上将文学及文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大众化文艺性副刊只是副刊传播大众文化的一个缩影,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发展壮大的副刊,传递得更多是消费文化,体现在各种专刊的涌现、扩展上。报纸副刊发生了全面位移,由蜷缩于严肃的政治氛围下到转变为迅速明朗的生活化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型,这种变革具有整体性,几乎涉及经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转型使得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色彩被还原并凸显出来,世俗生活开始展示出强大的魅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丰富,而且也成为中国大众的具体生活信念和价值坐标。人们由“政治人”变成“经济人”,开始重视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感性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世俗人生重新受到关注。在精神生产领域,这种转型不仅使文学艺术思潮发生显著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新闻媒介从政治极权话语统治中得到了解放。“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各种报刊、书籍、影视传播以及生产过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在不断扩展传播空间的过程中,新闻观念有了变革,传媒社会角色也不断发生变化。最显著的表现之一是传媒表现领域的扩充,报刊上出现大量的情感化散文小品,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中各类影视、娱乐、休闲节目迅速增加,各种文艺活动、文体赛事和各类明星的报道以及各种社会、自然的奇闻逸事,乃至一些凶杀、灾害事故等,迅速占据了传媒中可观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种传媒生态中诞生了各种消费、休闲类副刊。各种娱乐、体育、住宅、旅游、休闲专刊的出现,为读者精心营造了一个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极盛图景。从历史发展上看,消费文化在副刊的扩展始于文娱副刊,一些报纸又将其称为娱乐版、文娱版。文娱副刊的大发展昭示着大众文化在国内的迅速蔓延。这类专刊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脱胎于传统党报的文化新闻报道,并曾极其兴盛。《广州日报》为肇始者,国内各报刊纷纷创建娱乐版,刊登文艺界的新闻,现在已经遍地开花。娱乐版将主要精力投注于演艺明星的各种新闻,同时报道国内外各种文艺活动、文艺作品。以此为肇始,副刊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专版化特征,单一的综合性、文艺性副刊逐渐分化出各种专刊专版,包括娱乐、体育、汽车、房产、旅游等,其内容扩展为对整个“生活方式”的描摹。
此类副刊全力将读者推向一个消费社会,其共同特征是大量刊登关于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描述的文章,文章描述的核心是消费行为,包括娱乐休闲、服饰化妆、居室装修、购物旅游、卫生保健、烹饪美食以及高档消费品,如汽车、电脑等。生活方式报道迅速成为副刊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众多都市类报纸以此为主要合成版块,严肃的、高层次的党委机关报也创办了相关的专刊或副刊,譬如《人民日报》的《假日生活》周刊,专门报道消费、旅游、购物等信息。这些副刊张扬了作为自然物存在的人的世俗生活及其中感性的一面,很少出现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主题的宏大和沉重的叙事,鲜明地体现出时代文化的价值取向。因而它是感性的,风格和内容都是世俗的,色彩是亮丽的。对豪华的消费盛宴描摹,不仅是对于人们现在生活的一种再现,更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居屋装饰展现豪华住宅,服饰化妆展示典雅装饰、时髦衣着,旅游、电脑、汽车等专版则展示了高档消费,更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所有指称无不透出对物的推崇和喜爱,表达了对物所代表的生活状态的推崇、艳羡,迎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对富足无忧的物质生活的憧憬。这种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叙述风格,在客观上诱导并挖掘了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欲望,引导人们形成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新理解。然而受众在这种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很可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富足生活。
深受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影响的各种副刊与其所传递的文化形态形成互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众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成为影响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有关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的文章
作为“新闻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副刊同样具有“新闻性”,并且与正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报纸的传播过程中,副刊与正刊协调互动,在内容与形式上建构了一个传播的统一体。副刊与新闻版形成互动组合,成为报纸参与竞争的有效途径。副刊配合新闻,与新闻互为补充,发表富有针对性、现实性的文章,是副刊与新闻统一的重要表现。这些副刊都带有积极向上的时代烙印,成为提倡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和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2023-11-09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新媒体副刊传播既有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也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10]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新媒体副刊具有共享互融的特征。[11]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副刊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利用社群化的传播渠道为用户提供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副刊,不应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盲目追求新颖性,减弱深层阅读的功能。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还应根据自身定位打造新形式的品牌,保持副刊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
2023-11-09
作为传播主体,副刊区别于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副刊主要刊载告知信息和娱乐信息。因此,现代报纸副刊的总体趋势是实用性、娱乐性不断增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内容生活化,形式感性化,脱离政治的宏大叙事,回归世俗的社会生活,是副刊作为转型期的大众传媒面向普通受众的策略之一。......
2023-11-09
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情形则是副刊整版完全被专栏切割,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专栏式副刊,香港的一些报纸很具代表性。1996年10月,“冰点”已赫然名列“第二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专版式副刊在报纸副刊中是最常见的类型,也最容易出精品,适于做社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的深度报道。专版式副刊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版式副刊整版通常都围绕一个主题,在给定的范围内组织稿件,很少有大拼盘的现象。......
2023-11-09
副刊与正刊的联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办报理念是一份报纸创办及发展过程中的宏观指导思想。对正刊、专副刊全彩印的报纸来说,专副刊在色彩运用上也要与其他版面保持相互联系。内在逻辑可以体现在正刊和副刊内容上的相互配合,前后呼应,总体写作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内在逻辑是联系正刊、副刊这“一家人”的亲情纽带。副刊与广告占据同一版面的现象时常出现。......
2023-11-09
娱乐的源头来自感官皮层、情感皮层和智力皮层,这个特点体现了人类与动物在娱乐方面的不同。人类的最广泛娱乐行为来自感官,如美食、性爱、运动等。情感皮层的娱乐是建立在感官皮层基础上的精神活动,欣赏艺术是这个娱乐层次的典型活动。智力皮层的娱乐则体现了人类能够创造的特点,人类精英的工作,自由创造带来的快乐都属于这个层面。图1.5人类娱乐层次图(此图改自《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103 页。......
2023-11-03
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兴起之后,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报纸副刊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时期。所谓副刊转型,主要是指基于传统纸媒之衰落及新媒体之兴起,副刊由原纸媒载体,转移至新媒体载体,或转移至新媒体框架之中。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为一种全面转移,并在转移中适应新媒体的所有特点,体现出新媒体副刊的新面貌及新特征,基本完成由纸媒副刊向新媒体副刊的转型。......
2023-11-09
印刷书籍、报纸、电影、广播、电视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身体的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进行跨越时空的传播,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以身体为载体的交流被以技术为中介的传播所取代。但是另一方面,印刷媒介也塑造了新的权威。梅罗维茨认为,在印刷媒介中,讯息和媒介之间的联系为特定种类的书籍和杂志限定了特定的场景。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传播是自上而下的训示模式。......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