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与正刊的联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办报理念是一份报纸创办及发展过程中的宏观指导思想。对正刊、专副刊全彩印的报纸来说,专副刊在色彩运用上也要与其他版面保持相互联系。内在逻辑可以体现在正刊和副刊内容上的相互配合,前后呼应,总体写作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内在逻辑是联系正刊、副刊这“一家人”的亲情纽带。副刊与广告占据同一版面的现象时常出现。......
2023-11-09
报纸副刊走向“大副刊”时代,此一“大”字主要是基于文化意义而言的,副刊的文化本位理念,造就了副刊独特的文化品质、文化品格、文化品位及文化境界,使副刊成为表现、继承、积累、创新、传播文化的文化载体。副刊以文化为其渊源,适时地对其表现的文化进行诠释。新闻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文化,作为新闻本身的文化性质,与副刊保持着同样的媒体文化的本质特征,副刊以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多角度、多风格地诠释新闻文化。
新闻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文化在现实中的一种反映方式,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新闻传播活动造就了新闻文化,新闻文化的出现同样是适应新闻自身发展需要和文化发展需要的结果。
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新闻是忠实记录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与文化的本质特征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新闻本身需要文化作基础。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新闻的传播同样需要包含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引导并服务于读者,“声音”的发出就需要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作支撑,需要一定的文化作基础。
新闻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产物,其特征与文化保持着内在的统一。首先,新闻文化具有文化所呈现出的所有特征,并衍生出自己独有的特征。
创造性:文化本身具有创造性,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同样的,信息本身并不是文化,但如何利用信息创造出新闻,这一形式就是文化。
传递性:文化具有传承功能,新闻的产生也是靠传播的,新闻文化就是一个连续不断地传递的动态过程。
共享性:文化是共享的,新闻的传播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的信息共享过程,其行为模式或价值观念只有在经过社会成员共享并认可之后才成为文化。
时代性:新闻是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态的及时反映,同时也是一个时代人们思想状况和精神活动的反映,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当然,相对于其他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新闻文化还具有大众性、现实性等特点。新闻文化就是具有新闻性的作品中反映出的一切文化品质和文化理念。
其次,新闻文化与文化在实质上都统一于“人”这一创造主体,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作用于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实现的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作为人的创造活动,文化不仅能够对人掌握的世界和人所具有的各种尺度不断进行新的整合,是‘人的世界’走向文明和完善的基本动力,而且是使人自身得以解放和全面发展、把人本身给予人的终极关怀的对象化的活动,所以,从文化的整体看,人的创造活动既创造了物质产品,也创造了精神产品,两种产品在持续发展的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必然会成为一种文化建构力,塑造着它们需要的人。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为人类所特有,不仅在于它与动物的传播信息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于它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反映一定的内容并达到相适应的目的”。[1]新闻传播活动造就了新闻文化,成为对其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人的战略”。
总之,新闻文化既是载体又是本体,新闻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载体,受一定的思想支配,成为传递客观信息、第二性的东西;而一定形态的新闻文化,又是一定历史时期总的文化形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基于传播的文化是最活跃的文化,基于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新闻文化是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文化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文化已成为当今的主导文化,它替代了精英文化的精神形式而成为文化注意力的中心,“它以图像、文字和名流代替了家庭、学校作为趣味、价值和思维的仲裁者的地位,制造了新的认同榜样以及引起人类共鸣的风格、时尚和行为的形象等。”[2]
新闻文化中反映出的一切新闻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新闻文化所显示出的强大社会功能,均在“大副刊”文化中得到体现。“大副刊”全面演绎了新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副刊以“文化”为本位理念,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都在副刊的视野之内。新闻文化作为文化语系中的一支,当然也不例外,从主流文化到亚文化,从所谓的“强势文化”到本土文化,副刊多元化、多角度、多形式地诠释着“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新闻文化。
副刊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副刊与新闻文化有着内在一致性,而且副刊是对文化更直接的体现,更加凸显了文化的品质。(www.chuimin.cn)
以各类新闻要闻见长的正刊,用“快餐”的形式及时迅速地满足了人们的“新闻欲”,但人们对报纸的需求绝不仅仅满足于“快餐式”新闻文化,而且这种“快餐式”新闻能否独自承担新闻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建设民族新文化的重任,能否诠释新闻文化的全部内涵呢?答案是否定的。《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在谈到副刊与报纸文化品位的关系时说过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认为,“一张报纸对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是,回家以后静下心来耐心去品味的东西还是副刊的内容,所以说,副刊以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这张报纸的品位,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读者的品位。因而,一个好的副刊是团结一大批有着相同文化品位的读者的一个纽带”,“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种类,它依然能够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的新闻爱好者(读者)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的需要。”[3]因此,副刊相对于新闻而言是对现实间接的反映,在更多侧面对新闻文化进行解构和建构,以更深刻的思想底蕴和更具艺术性的方式演绎着新闻文化。
1.副刊以强烈的时代精神体现出新闻文化中的新闻价值
这也是副刊区别于一般的学术文化刊物的重要特征,一般的学术文化刊物总是比较沉静地探讨一些学术性的问题,而副刊则可以有效利用报纸这块反映时代精神、永远新鲜而从不冷清的空间,组织和策划贴近时代主题的社会热点的讨论,激发受众思想火花,体现时代意义,引导时代潮流。副刊有足够的时空来酝酿时代的典型,而这种典型比新闻本身更具时代特征,更具震撼力,副刊中也不乏这样讴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奉献敬业精神的作品,还有一些贴近时代、主题鲜明的小说,反映教育观念变化的教育版(专刊),服务类和生活类的专刊、专栏更是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以新的理念、新的价值观诠释着新闻文化中的新闻价值。
2.副刊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新闻文化蕴含的思想价值
副刊作为现代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快捷阅读时代,读者喜欢一针见血的作品,而副刊可以对现实做出速度最快、角度最多、思想最广的文化反映。短小敏锐的诗,表述情感的城市快餐式的另类小说,抨击现状匕首般的千字杂文,都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长篇纪实报告的连载,可以反映中国农民的忧苦生活;小小说和故事可以写出打工族的传奇人生、商海人生的沉浮;优美的散文随笔,寄托着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的人格情操。市场经济的生存,是个性化的生存,副刊以自己独具特色的个性表现形式找到了发展的无限空间,演绎了新闻文化的思想内涵,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将沉甸甸的思想融入作品中,思想性与可读性得到完美结合。严肃而不失活泼,既有内容又有思想,既见人物又见精神。如果说大部分新闻版面标志着报纸的广度,那么副刊则更多地标志着报纸的深度,新闻加副刊,广度加深度,从而形成报纸的高度,提升报纸的思想文化品位。
3.副刊以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彰显了新闻文化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副刊的内容和版面设置都体现了大副刊的多元化风格,表现出新闻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内容上追求人性美、人格美和人情美;形式上追求整体美、模式美、均衡美、序列美。弘扬真、善、美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副刊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鉴赏方式和审美标准。举例来说,《北京晚报》(2004年11月2日)《五色土》副刊“人间世间”栏目,真情讲述了“舍命救子”的故事,体现出了人性亲情中至善、至美的一面;《北京青年报》(2004年11月2日)《天天》副刊刊登了《她想嫁给狱中的他》,以及《这是一篇稍觉延迟的反馈》两篇文章,彰显了主人公人格美、人情美的一面;《南方周末》(2004年9月23日)“写作版”由5个专栏、1篇诗歌和1幅版画构成,整个版面以诗歌和版画为中心,专栏分列上下左右,符合读者的审美需要,体现了版面的整体美,即各部分协调、完整、不残缺、不多余;视觉上和心理上达到均衡,体现出均衡美;版面呈左右对称的形式,体现出对称美。
从最早的“消闲报”到“自由报”,再到20世纪上半叶有名的《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副刊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和新闻一起组成了文化语系中重要而独特的一支,副刊的几度兴盛都和新闻文化一起见证了中国“大文化”浪潮的涌起。
然而,副刊发展到今天,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存环境,副刊表现出了演绎新闻文化的种种局限性,更有甚者,认为副刊到了终结的时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主客观原因。
1.传媒的异常发达动摇了副刊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报纸也日益丧失其主导地位,导致人们对副刊的需求以及阅读副刊的心态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纸的一些副刊如《觉悟》《学灯》就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参与新文化的传播。人们普遍认为当年副刊的文化品位相对较高,一个原因在于副刊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文化的兴盛必然反映在副刊之中;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当时传媒比较单一,报纸是作者发言的主要阵地,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刊登在副刊上,而且读者的阅读时间充裕,可以从容、仔细地去阅读、欣赏、品味。现在人们对副刊期望值降低了,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可供受众选择的传媒工具增多了,而且受众的阅读时间少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大家没有多少闲情去玩味副刊作品到底有多少文化含量,承载了多少新闻文化,受众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副刊,影响着副刊文化的价值。
2.新闻文化的主体被大量浮躁的娱乐性文化冲击,报纸版面的无序扩张,使副刊片面地演绎新闻文化的内涵
许多报纸为了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在竞争的压力下极力扩版,所谓的“厚报时代”出现,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另一种现象也随之出现了:火了新闻,冷了报纸;多了文章,少了文化;厚了报纸,薄了读者。以较高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见长的报纸副刊逐渐被一些文化大家、艺术大家冷眼相待,一些不负责任的报纸副刊更是把这一神圣领域当作追踪名人隐私、传播小道消息、热炒娱乐和社会新闻的地方,新闻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娱乐性,这无疑是对以新闻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为主体的新闻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亵渎,新闻文化多了浮躁,少了冷静与深刻。究其原因,在于随着电视与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以及报纸扩张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传统副刊逐渐萎缩,文化阵营走向低谷,新型副刊泛滥化、边缘化问题日益突出,副刊定位以及对副刊的作用和性质认识的不准确导致副刊的发展逐渐偏离了新闻文化主体,陷入粗制滥造、低劣媚俗的畸形状态。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的报纸副刊在其中承载了更为艰巨的任务。“文以载道”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面对文化娱乐性浪潮愈演愈烈的态势,我们应该发挥新闻文化的“道学”理念,让副刊作品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发出社会进步的呼声。
有关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的文章
副刊与正刊的联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办报理念是一份报纸创办及发展过程中的宏观指导思想。对正刊、专副刊全彩印的报纸来说,专副刊在色彩运用上也要与其他版面保持相互联系。内在逻辑可以体现在正刊和副刊内容上的相互配合,前后呼应,总体写作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内在逻辑是联系正刊、副刊这“一家人”的亲情纽带。副刊与广告占据同一版面的现象时常出现。......
2023-11-09
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此外,副刊更倾向发表对影视剧文学新作和美术新作的介绍和评论,这些文艺门类与报纸读者的业余生活关系密切,多发相关的评论文章,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要形成副刊与新闻的对等,需要副刊具有真实性、时效性以及文艺性、地方性等特征。报纸的副刊也具有几种与新闻相似的性质。......
2023-11-09
报纸的副刊最早称为“附刊”,是相对于正刊而言的,它和新闻、评论、广告被视为构成报纸的“四要素”。我国报纸副刊的开端是1897年上海的《字林沪报》率先创办文艺附刊《消闲报》,此后很多报纸纷纷效仿,创办类似的版面。笔者综合考察目前的副刊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
2023-11-09
长期以来,研究界对副刊的认识就存有诸多明显的不正确之处。在当代我国报纸副刊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的情况下,对于报纸副刊的认识与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近乎常识性错误的不正确看法。下面结合我国当代报纸副刊实际,就一些有代表性的关键问题、基本问题、现实问题,初步提出简要的看法,以为澄清。这一顽固观念几乎体现在关于“新闻”及“副刊”的一切方面。副刊受期刊的影响。......
2023-11-09
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是副刊生存的根本,我们应该继承中国报纸副刊的优良传统,淘汰副刊中的文化糟粕。其次,报纸副刊要丰富多彩、博采众长,适应人民生活。历史上有很多报纸的副刊都是报纸的重要部分,对传播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比如中国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后人的启发等都充分体现了报纸副刊的权威性。......
2023-11-09
在中国报业史中,一份有影响的大型新闻报纸,一般也会创办若干有影响的副刊。中国报纸出现于近代,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当代报纸的副刊是指报纸上除了新闻、评论、广告以外的内容和形式。办好副刊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办报理念,办报理念决定着报纸副刊的定位、主要读者对象等。......
2023-11-09
《南方周末》的副刊与它的正刊一样前沿、尖锐、厚重、敏感,传播民主和科学,是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南方周末》的文化副刊由《文化》《电影/音乐》《文学》《电视》《往事》《阅读》《写作》《地理》《批评》《艺术》《百姓记事》等专版组成。2004年10月28日,“地理”专版刊登的《浙南夹缬传奇》一文介绍了中国服装印染中的夹缬。2004年2月12日刊登了黄琳斌的《如此散文为何列入年度十佳》。......
2023-11-09
作为传播主体,副刊区别于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副刊主要刊载告知信息和娱乐信息。因此,现代报纸副刊的总体趋势是实用性、娱乐性不断增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内容生活化,形式感性化,脱离政治的宏大叙事,回归世俗的社会生活,是副刊作为转型期的大众传媒面向普通受众的策略之一。......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