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走向“大副刊”时代,此一“大”字主要是基于文化意义而言的,副刊的文化本位理念,造就了副刊独特的文化品质、文化品格、文化品位及文化境界,使副刊成为表现、继承、积累、创新、传播文化的文化载体。“大副刊”全面演绎了新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副刊以“文化”为本位理念,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都在副刊的视野之内。......
2023-11-09
之所以说新闻是副刊的“媒介”,是由于新闻与副刊共生于同一载体——报纸,而报纸首先是一张新闻纸,副刊不仅在形式上以新闻为依托,而且在内容上与新闻保持内在一致性,副刊作品与新闻作品一样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并在新闻对现实进行报道的基础上对事实进行“文化解读”,使报纸在思想(意义)上进一步升华。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的“延伸”,副刊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新闻大多以消息、通讯等动态性较强的形式,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体育等最广泛的内容;副刊则可以“以静制动”,有效地利用新闻快、广的优势条件,潜入新闻背后,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文化的“现实意蕴”,向读者提供更深更广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新闻为“媒介”表现各种社会文化题材,传播先进文化,体现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
新闻要弘扬主旋律,副刊以新闻为依托,同样也要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文学、艺术、科技、时尚等向主流文化靠拢,引导受众的价值观、审美观。
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同时,新闻以特定的角度阐释着新闻所反映的现实,受众在接受这些报道的同时,也接受了媒体对事实的“判断”。它将观点或特定的信息巧妙地融汇在新闻既定的叙事模式中,使受众受到新闻的引导,受到媒体所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引导,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因此得到弘扬。然而,鲜明的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则决定了副刊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具有舆论引导、审美情趣引导的功能。副刊应该是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区,一切文化糟粕在这里都会受到批判和揭露,一切先进文化在这里都将得到鼓励和发扬。因此,副刊要围绕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展现自身传播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向受众提供一种整体的、有机的、美感的、进步的而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机械的、腐朽的文化理念。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新奇和多样,而忽视了新闻工作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为了招揽读者,满足一些纯粹低级趣味的人的猎奇心而丧失了起码的社会公德心、社会责任心,将影响整个报纸的文化品位和宣传原则。
报纸副刊不同于纯文学刊物,因为有新闻这一重要“媒介”,副刊所涉猎的社会题材更加广泛,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反映社会热点和重大题材,把更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满足读者了解动态新闻事实之后深层次知识的需要,将新闻背后有关的具体细节、原因、背景阐释得更加完整、深刻。总之,以新闻事实为依托,抓住具有社会文化“现实意蕴”的题材以及适合在副刊版块展示的内容,通过副刊这个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窗口,折射出多元化的现实生活,满足受众阅读需要。以《南方周末》的“文化”副刊为例,2004年11月10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草案的编修工作告一段落,《南方周末》在11月25日刊登了《巴西利亚:乌托邦式的噩梦?》一文,文章考察了“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巴西利亚的布局,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这一话题的讨论提供了更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同一期的“音乐版”,《南方周末》策划了“关注民谣”这一主题,针对杨一、唐磊等被媒体关注、炒作的民谣歌手,文章分析了民谣悲凉的生态,近几年来民谣第一次如此高密度出现在媒体上的原因、背景,并列出了民谣人物志,从横向和纵向展现了这一文化现象背后更深刻的东西。两篇文章都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托,以更理性、更深沉的笔调潜入新闻事实背后,挖掘文化现象的本质,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新闻与副刊呈现为两种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相对于新闻“短、平、快”的编辑特点,副刊则注重作品的文化性、艺术性、休闲性、娱乐性、可读性等,以举重若轻的笔调感染读者。新闻的编辑形态逐渐成熟,副刊在版面编辑和写作方式上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新闻的编辑方式和手段,二者的风格多样,图文并茂,线条丰富,富有视觉冲击力,并且强化了副刊的信息容量。新闻对副刊的影响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www.chuimin.cn)
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副刊是作为一种报纸的闲散资源存在的,是报纸不断进化发展的产物。随着采编业务发展,当报纸变得更像是一张新闻纸时,副刊文字才真正游离出来,而副刊的存在也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形式,由最初的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性副刊向多元化“大副刊”方向发展,形式更加完善,专栏、专版、专刊式副刊逐渐形成。以新闻为依托,副刊增强了与读者的联系,渗透社会生活的能力更强。在信息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新媒介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报纸的主导媒介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副刊的发展也面临新的威胁。在此情况下,副刊要留住读者的“眼球”,就要探索新的编辑观念和手段——新闻观念和新闻策划的手段。当然,这里指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策划手段与新闻版面所表现的客观及时的新闻报道是不一样的,新闻是副刊向更广、更深领域发展的“媒介”,这里的“媒介”是指一种依托、一种手段、一种观念,是为了捕捉社会和公众的思维兴奋点和关注点的媒介,变动态为静态的媒介。副刊就新闻事实做深入的艺术化表现,变通讯特写为故事性的图文,形式是副刊形式,但内容却带有某种新闻的视角和“气质”。《新民晚报》副刊部主任谈起《夜光杯》为何能享誉全国时曾说,副刊要“静中有动,一个版面上,总要有那么一二篇甚至三四篇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和时间性”。只是被动地编辑各类文学、知识性稿件已远远不适应新时期副刊发展的需要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副刊要借新闻敏锐的“触角”向更新更广的领域探索前进。
报纸是社会状态、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社会动态、热点关注、服务资讯等内容让读者及时了解了整个世界。副刊虽不能承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任务,但它却适应了报纸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指导社会生活的功能,融合了新闻和文学众多特点,内容覆盖了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家庭、消费、娱乐、休闲等各个方面,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包括在里面。对读者而言,无论什么样的职业类别、性别年龄,均有与之相适应的版面和内容供其选择。报纸的目的正在于此,即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副刊更是将其独特的品质、缤纷多彩的知识内容、健康周到的服务、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位以及轻松休闲的娱乐方式凝聚成“润物细无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报纸“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点,更反映在副刊版面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上,对社会热点的及时参与指导上,对大众衣食住行乃至“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等涉及生存、发展话题的人文关怀上,对情感世界的密切关注上,这些形成了它可读、耐读、必读的人文品质。副刊不仅更好地利用了报纸这块宝贵的阵地资源,也促进了报纸自身功能的开发,使报纸更好地承载起推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读者专注读书的时间变得十分有限,其他媒体所提供的快餐式文化并不能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文化需求,而以新闻资讯为主打的各家报纸媒体给读者带来的信息量也是空前的。我们的读者的确需要新闻资讯,否则就不能适应这个信息丰富的社会,但是并非只要是信息就能吸引读者,必须适应读者的口味。“资讯使人产生忧虑,何不娱乐处之”,这是凤凰卫视每周末《娱乐串串秀》节目的宣传语,一语道破了现代社会公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副刊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者每天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过剩的同质化的新闻资讯,而且报道方式的教条,语言风格的僵化令人厌烦。副刊则以求新、求变、求美的个性化面貌适应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并在保留传统文化副刊风格的同时,使新闻资讯娱乐化,以更加鲜明活泼的文风、更加多姿多彩的版式、更加清新愉悦的格调留住读者。吸引读者,争取读者,报纸有特色、魅力和亲和力,才能让读者亲近它,喜欢它,不惜自掏腰包。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它们在区域以外的发行量之所以占据很大份额,并非是区域外的读者迫切需要了解当地发生的新闻,而是更钟爱那些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副刊。另外,随着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读者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自由表达对新闻事件的意见和评价,副刊作为新闻的“延伸”,可以充分满足读者(或作者)的这一需要,在使读者获得最大限度的知情权的同时,副刊成为一个读者(或作者)发言的平台,一个人们对时事、文化自由表达和沟通的阵地。这样,副刊以新闻为“媒介”,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活跃思想氛围,成为形成民意和共识的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副刊版面上的时评、杂文等文艺评论栏目和作品能够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功能,作品借新闻引发观点,触及时弊,发出具有思想和智慧的声音,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公共舆论监督力度也随之增大。
新闻是副刊的“媒介”,这表明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对副刊的渗透,是报纸副刊与新闻在同一物质载体上和谐发展的结果。副刊版面与新闻视角的综合运用,能有效地将读者的需求与编辑的创造性结合,副刊利用新闻资源及新闻手段,将其触角延伸到更广、更远、更深的领域,把新闻资源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充分展开、延伸,丰富了副刊的内容,从而吸引读者,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副刊与新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话语方式,新闻只是副刊的“媒介”而不可能对副刊完全渗透,不可能取代副刊的文化性这一本质属性,使其丧失文化品质。副刊应该充分利用新闻这一敏锐的神经系统,向文化阵营延展,引领文化潮流,激发民族文化的最大潜能。
有关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的文章
报纸副刊走向“大副刊”时代,此一“大”字主要是基于文化意义而言的,副刊的文化本位理念,造就了副刊独特的文化品质、文化品格、文化品位及文化境界,使副刊成为表现、继承、积累、创新、传播文化的文化载体。“大副刊”全面演绎了新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副刊以“文化”为本位理念,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都在副刊的视野之内。......
2023-11-09
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此外,副刊更倾向发表对影视剧文学新作和美术新作的介绍和评论,这些文艺门类与报纸读者的业余生活关系密切,多发相关的评论文章,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要形成副刊与新闻的对等,需要副刊具有真实性、时效性以及文艺性、地方性等特征。报纸的副刊也具有几种与新闻相似的性质。......
2023-11-09
报纸的副刊最早称为“附刊”,是相对于正刊而言的,它和新闻、评论、广告被视为构成报纸的“四要素”。我国报纸副刊的开端是1897年上海的《字林沪报》率先创办文艺附刊《消闲报》,此后很多报纸纷纷效仿,创办类似的版面。笔者综合考察目前的副刊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
2023-11-09
副刊与正刊的联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办报理念是一份报纸创办及发展过程中的宏观指导思想。对正刊、专副刊全彩印的报纸来说,专副刊在色彩运用上也要与其他版面保持相互联系。内在逻辑可以体现在正刊和副刊内容上的相互配合,前后呼应,总体写作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内在逻辑是联系正刊、副刊这“一家人”的亲情纽带。副刊与广告占据同一版面的现象时常出现。......
2023-11-09
长期以来,研究界对副刊的认识就存有诸多明显的不正确之处。在当代我国报纸副刊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的情况下,对于报纸副刊的认识与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近乎常识性错误的不正确看法。下面结合我国当代报纸副刊实际,就一些有代表性的关键问题、基本问题、现实问题,初步提出简要的看法,以为澄清。这一顽固观念几乎体现在关于“新闻”及“副刊”的一切方面。副刊受期刊的影响。......
2023-11-09
从作者的选择范围、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形式的自由性、版式的自由性等多方面去体现“大副刊”多元化的办刊理念。“大副刊”的办刊理念,要求未来的报纸副刊编辑一定要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掌握丰富的“副刊语言”。......
2023-11-09
在中国报业史中,一份有影响的大型新闻报纸,一般也会创办若干有影响的副刊。中国报纸出现于近代,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当代报纸的副刊是指报纸上除了新闻、评论、广告以外的内容和形式。办好副刊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办报理念,办报理念决定着报纸副刊的定位、主要读者对象等。......
2023-11-09
保持文化性是副刊所承继的历史使命,也是副刊在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内在本质。我国传统报纸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重视创办和办好主要以文学和文化内容为基础的独立副刊,副刊的内涵和外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区别一张报纸品位的高低要看副刊的文化质量。从总体上来说,副刊的文化性突出地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反映新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色和体现本地的文化特色。......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