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方周末文化副刊:当代报纸副刊媒介转型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当代报纸副刊媒介转型

【摘要】:《南方周末》的副刊与它的正刊一样前沿、尖锐、厚重、敏感,传播民主和科学,是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南方周末》的文化副刊由《文化》《电影/音乐》《文学》《电视》《往事》《阅读》《写作》《地理》《批评》《艺术》《百姓记事》等专版组成。2004年10月28日,“地理”专版刊登的《浙南夹缬传奇》一文介绍了中国服装印染中的夹缬。2004年2月12日刊登了黄琳斌的《如此散文为何列入年度十佳》。

《南方周末》的副刊与它的正刊一样前沿、尖锐、厚重、敏感,传播民主和科学,是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

《南方周末》的文化副刊由《文化》《电影/音乐》《文学》《电视》《往事》《阅读》《写作》《地理》《批评》《艺术》《百姓记事》等专版组成。

在文化热点的背后挖掘深层次的、不易察觉到的文化价值,覆盖范围广泛,包括选美、娱乐、电影节历史教科书、文化遗产等多方面,曾刊登《有目的的美》《柏林“政治”电影节》《五问中国娱乐新闻》《台湾吹哨人》《三双眼睛看台湾》《金熊·银熊·情人节》《三个女人一台戏》《从共同的历史到共同的历史书》等。

2004年10月28日刊登的《阿妈为啥会那样唱歌》《一个人就是一座博物馆》《像抢救大熊猫一样抢救自己》,借“滇西民间原生态歌舞进校园”这一新颖的文化现象,讲述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的故事,探讨了“直接针对年轻群体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这一严肃的民间文化遗产继承的现实性问题。

探讨与电影、音乐有关的一切,曾刊登《贾樟柯:传统跟我太有关系了》《贾樟柯自述》《百年小津》《走到哪里哪里唱》《不能坐等中国电影送上门来——专访柏林电影节“新电影论坛”主席》《中国摇滚?千年摇滚?》《吴倩莲:从不给自己打高分》《电影为谁而拍》《在银幕上闻到上海的味道》《教室里的电影》等。

探讨文学中的人,人心中的文学。例如《陈映真:台湾的文化人需要反省》《张欣:〈深喉〉,是小说不是调查报告》《舞台上的张爱玲》《马原:我希望写永恒的畅销书》等。

介绍电视栏目的形态、内容和创作。例如,2004年9月16日的《“真实”的道德》向读者解释“真实电视”的含义——“真实电视”节目所展现的所有镜头都是现实中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没有演员,没有特效,没有绝技”,题材涉及警捕、救援、自然灾害、人为灾难、工作中的欺骗行为等紧张刺激的真实事件,也有感人肺腑的儿童医疗节目,“真实电视”还跟踪记录婚姻中的不忠行为等。该文还介绍了“真实电视”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版“真实电视”的节目形态。类似的文章还有《〈真情〉,沉重的美》《“甜心佳人”落幕“纽约宝贝”登场》《雷石东:在中国的十年一日》《回到电视的金鹰节》《残酷中年的〈中国式离婚〉》《曾子墨:进入新闻现场》《法国电视剧的完美英雄》等。

本栏目常设专栏有“电视直播间”“纽约来信”“域外传真”等。

揭开尘封的往事,引发深层的思考。

2004年3月18日,何小莲的《晚清西医在中国》记录了《中美望厦条约》中传教内容的写入、清政府官员请传教医师看病的史实、天津医学堂的创立、外国传教医师马尚德的事迹、中国通商口岸里西医被普遍接受的情况、西医的文化穿透力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往事的回放,西医的影响重新被人们重视。文中写道:“医学则是这么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有工具性浅层文化特点,也包含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特点。诚如熊月之先生所说,‘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如果在各种学科中,举出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特征的一种,我认为医学最为合适。’(《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西医(尤其是外科手术)通过工具性特点,收手到病除之疗效,再通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方面,展示西方文化精妙之处,由治病而攻心。任何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只要他思之再思之,就会在一把小小的手术刀背后,看到奇妙无比的科学体系。”

本栏目常设专栏有“读书会”“书海泛舟记”“秘密书架”等。

“写作”的专栏多是个人专栏,例如,“连岳专栏——众所周知”“李轻松专栏——行走与停顿”“冷茶专栏——网游日志”“诗歌在线”“海男专栏——一个人的细节”“高芾专栏——夕花朝拾”“李敬泽专栏——经典中国”“苏炜专栏——耶鲁漫笔”“赵丽华专栏——笑傲风云”“李海鹏专栏——北京客”“徐沪生专栏——寻找失去的时间”“荆歌专栏——人各有病”“小七专栏——箴言录”“凌麦童专栏——西方女人”“吕约专栏——中国男人”“张闳专栏——中国女人”“黄维嘉专栏——西方男人”。(www.chuimin.cn)

其他专栏有“诗歌在线”,每期还有一幅美术作品,并配以一首诗来解释该作品。

解读自然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曾刊登《赤道之巅:乞力马扎罗》《“火盘”边的狂欢》《圣保罗的“走私品集市”》《中国艺术家在“圣保罗双年展”》《外国传教士墓地》《利玛窦规矩:一种早期的文化交流模式》等文章。

2004年10月28日,“地理”专版刊登的《浙南夹缬传奇》一文介绍了中国服装印染中的夹缬。夹缬一直默默地流传于浙南地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夹缬被(温州的夹缬织品仅用作被面,不作衣饰)依然是温州婚嫁必备之物,民间唤作“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大花被”等,或以图案为名,称作“百子被”“龙凤被”。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夹缬的制作流程、温州的夹缬作坊、雁荡山中制靛人、苏氏家传的雕版手艺等,它们是夹缬这一文化传奇的组成要素,向读者展示了夹缬的历史厚重感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定位:独立、善意、尖锐的文化批评,也愿意营造自由、开放、对等的争鸣环境

2004年2月12日刊登了黄琳斌的《如此散文为何列入年度十佳》。该文对《散文选刊》评出的位列2003年年度中国十大散文第六位的高建群先生的《成吉思汗的上帝之鞭》做出了评论,“发现文中涉及历史、地理乃至遣词造句等方面可商榷的地方比比皆是”,并列举了若干理由,认为作者“对成吉思汗及蒙古西征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忽略了西征的侵略性质及其产生的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把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的意义拔高到可以划时代的程度”。

作为回应,2004年3月11日《一堵墙对另一堵墙说什么》是作者高建群对黄琳斌一文的反驳文章,对黄琳斌所指出的自己文章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一做了回答,并在文末提到“黄文和《成》文,实际上是一个作家的感性思维和一位学者的理性思维的冲突。我还说,欢迎批评,让批评的声音来得更尖锐些吧”。

介绍各艺术领域中的人物及其艺术作品。

例如,《扎哈·哈迪德:我不相信和谐》《“试验场”之争旷日持久》《女子十二乐坊:先在日本卖》《千面伊人碧昂斯》《龙飘飘姜育恒钟镇涛:怀旧并不美丽》《张充和;这样的老太太世间不会再有》《“我们需要在舞台上呈现奇观”》《“剧院里的风景永远都好”》《舞台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以形而下的方式》《中国建筑不是搭积木》《样式雷设计在圆明园》等。

本栏目常设专栏有“系列漫画‘我是豆豆’”“记者记事”等。

[1] 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