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报纸副刊中的艺术作品及其转型

当代报纸副刊中的艺术作品及其转型

【摘要】:艺术作品是报纸副刊刊登的排名第二的作品门类。速写作为一种绘画术语,确立于文艺复兴时代,18世纪后开始获得新的含义,即有的速写并不仅是甚至根本不是写生和习作,而可以被视为完美的艺术作品。傅抱石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代宗师,他创造的“抱石皴”对中国画发展影响极大,20世纪60年代是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而《毛泽东诗意山水册页》是其生前最后的作品,被中国美术界誉为中国美术四大珍品之一。

艺术作品是报纸副刊刊登的排名第二的作品门类。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是,它用形象反映具有典型性的社会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越来越多地寻求精神上的享受,鉴赏能力也逐渐提高。报纸作为读者精神食粮的一种,理应担负起传播美的文化、美的艺术的责任,满足读者对美的追求,提高读者对美的欣赏水平。因此,报纸副刊越来越多地刊载艺术作品。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历代书法大家不胜枚举: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优雅从容的写意,唐朝颜真卿柳公权正统规矩的楷书,宋代黄庭坚修长挺拔的行书米芾豪迈自由的草书明朝祝允明高古醇厚的狂草,清代郑板桥清新抖擞的“六分半书”、赵之谦遒爽精劲的魏楷,近现代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白蕉等大家的作品更是世人皆知。报纸副刊刊载书法作品,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满足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欣赏需求,提高了报纸的文化品位。

如《北京晚报》借助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书法艺术,经常会在副刊上刊载书法作品。如2003年11月13日,它刊载了《翰墨华章赤子情——读〈张世俊诗词书法作品集〉》,作者贾诚隽精心品评了张世隽的书法风格与功力,编者为此刊载了张的两幅字和一幅扇面以飨读者。

另外《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报纸的副刊也会经常刊载古代优秀、珍贵的书法石刻作品,传承书法艺术的精髓。

篆刻与书法堪称中国艺术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中国独有的艺术样式。篆刻将文字之灵动、朱白之妙思、章法之纵横淋漓尽致地表现于方寸之上,展现出耐人玩味的古朴、浑厚的雅致逸趣。

篆刻艺术源自古代印章,殷商时期就已存在,战国时期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以后的各朝代印坛流派异彩纷呈,名家辈出。至明代中叶,印章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发展成为独立的篆刻艺术。清代篆刻更是百花齐放:徽派善以冲刀治印,刀法稳实,布局谨严;浙派用冷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古朴雄健;闽派以福建莆田人宋珏为首,作品崇尚古雅精丽;邓派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开创了一代印风。篆刻各流派风格各异,篆刻家层出不穷。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赵时枫、齐白石、吴昌硕、沈曾植等都是近代有影响力的篆刻大师。

篆刻所用的印材是多种多样的,如金属、兽角、兽牙、竹木、玉石水晶等,但最能表现篆刻技巧和趣味的是石质印材。其中著名的有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

篆刻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以另一番情致与书、画鼎足而立。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书法篆刻研究会,各书法专业机构还先后创办了《书法》《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刊物,各种类型的书法艺术展览亦频繁举行。篆刻艺术传承先风,不断发扬光大。除了专业的报纸杂志,其他各类报纸的副刊也会刊载篆刻作品。

2003年10月14日,《今晚报》的《今晚副刊》上刊登了韩征尘的篆刻作品,是一首诗:山空樵斧响,搁岭有人家。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华。前文提到的《今晚副刊》上开设的《市井小照》专栏,每期文字内容旁边都会配上一幅相应的篆刻。

速写是在短时间内,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如铅笔、钢笔毛笔、纸等,以简练的线条(有时也用色彩)扼要地画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动势和神态。速写要求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进行迅速、准确、生动和高度概括的造型能力。速写作为一种绘画术语,确立于文艺复兴时代,18世纪后开始获得新的含义,即有的速写并不仅是甚至根本不是写生和习作,而可以被视为完美的艺术作品。意大利的达·芬奇、德国的丢勒、俄国的列宾、中国的叶浅予等都是擅长速写的著名画家。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许多作品实际上也是以速写的形式出现的,但就其内容而言,人们认为是完美的艺术品。另外,速写还可以是作者用凝练的画笔,迅速地记录新闻现场,及时且艺术地向读者介绍新闻事件的一种简便手段。

报纸副刊上经常可以见到精美、洗练的速写作品,它们大多充满了时代气息、生活气息,新鲜动人。

中国绘画艺术肇始于原始社会,源远流长。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着疑似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愿望。这种刻有仿生图像的作品的出现,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数千年来,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绘画艺术,创造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使中国绘画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在世界艺术园地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中国绘画是中华的国粹瑰宝。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精、气、神,笔、墨、情,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颇具艺术魄力。中国历代画家辈出,佳作纷呈,画派众多。

以传扬文明为己任的报纸副刊自然不能漠视这一艺术门类。

2003年11月16日,《北京晚报》的《北京星期天》专刊的“艺术品收藏与鉴赏”栏目用几个版面刊载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其中有傅抱石1964年至1965年创作的《毛泽东诗意山水册页》中的8幅,包括《神女应无恙》《芙蓉国里尽朝晖》《登庐山诗意》等。傅抱石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代宗师,他创造的“抱石皴”对中国画发展影响极大,20世纪60年代是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而《毛泽东诗意山水册页》是其生前最后的作品,被中国美术界誉为中国美术四大珍品之一。他绘制的毛泽东诗意画,与毛泽东诗词反映出来的广阔胸怀和豪迈气概一样充满了豪迈之气和对祖国山河倾心热爱的情怀。

《北京晚报》同日第20版上还精选了画坛大家齐白石的8开山水册页中的部分作品。这些山水画创作于1932年,构图奇肆,不主故常,富有创造精神,集中展现了齐白石山水画的各种技法,并且配有启功先生对开形式的8首题诗,并题签“齐白石山水册神品”。

报纸副刊更多地选登当代绘画作品。《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画刊》专版、《文汇报》的《文艺百家》专版等都经常刊载中国绘画作品。

国外绘画历史同样悠久,且名家辈出,画派林立。从非洲岩洞艺术到哥特式艺术,从佛罗伦萨画派到后期印象画派、新印象画派等,绘画流派层出不穷。尤其是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发展到21世纪,技法、风格越来越多样、多变。我国报纸副刊有选择地刊载外国绘画艺术中的精品,有利于开阔读者的眼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文汇报》2003年8月3日第8版《文艺百家》专刊就精选了西班牙著名画家爱德华多·乌尔库洛的两幅丙烯画《铁路旁的房子》和《采蛇麻子人的归来》,画家用独特的技法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www.chuimin.cn)

漫画可谓画中之随笔、小品,一般取材随意、篇幅短小,通过写实、比喻、象征、假借、夸张、点睛等方法来表现内容。中国漫画发展历史不足百年,却可以说与中国近代报刊同生同长,密不可分。清朝末年,陈师曾在上海刊行的《太平洋报》上发表过即兴随意之作,小幅、着墨俭省而意趣颇浓。遗憾的是由于战火频仍、社会动荡,此刊物散失,难窥其画全貌,只是在鲁迅、郑振铎所辑《北京笺谱》内,搜集有陈氏类似漫画之作,尚能一睹初期漫画之余韵。

1905年,潘达微、何剑士、高剑父、陈垣等人在广州创办《时事画报》,大量发表反对帝国主义、抨击清朝腐败政权的漫画(当时叫讽刺画、谐画、寓言画或滑稽画),成为国内重要的漫画阵地和民主革命的喉舌,屡遭清政府查禁。1912年,《时事画报》发表的大量漫画已经完全采取现代漫画的手法,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漫画刊物之一,而且是我国现代政治漫画刊物的鼻祖。

1912年,丰子恺有画刊载于《文学周报》,编者特称之为“漫画”,漫画之名始见于大众。此后,报刊越来越多地刊载漫画作品,且出版界也越来越多地出版漫画书籍。漫画如画界之奇花异葩,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蔚为大观。

一百多年来,漫画以其造型夸张、直观、内容幽默以及独特的社会评议性和新闻性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尤其是在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漫画已成为很多成年人的阅读新宠。

《北京晚报》的《超薄阅读》是副刊性质的专刊,它的《都市漫画》版专门刊载传统漫画、先锋漫画以及一些国外著名漫画家的作品。如它一直连载的四格漫画《菲菲美眉》《乌龙院》《咖喱岛》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现在,有许多漫画作家或创作团体都在报纸副刊上开设自己的漫画专栏,将自己原创作品最先在报纸上发表。

副刊刊载漫画时还可以添加许多其他的娱乐要素。如《今晚报》2003年10月曾连载阿根廷漫画家英迪洛的漫画,每期漫画都没有名字,让读者读画拟题。读者一边欣赏幽默的图画,一边花心思琢磨漫画的含义,使阅读过程平添了几分快乐和游戏意味。

幽默娱乐性极强的漫画还可以表现严肃的主题。《北京晚报》的《超薄阅读》2003年12月1日的《健康快车》专版,就利用漫画形式来演绎《新“话”艾滋病》。令人谈“艾”色变的话题从漫画小人的口中轻松说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被读者轻轻松松地记下。“漫画宣传”要比生硬的教材式说明效果好得多。

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有人热心收藏历史文物,到唐、宋时期收藏之风盛行。自明清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把收藏先人遗留下来的珍奇之物当作有趣之事,并称之为“世人之美德”。

收藏与鉴赏,在今天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时尚,更加普及和大众化。它不仅是艺术家的爱好,也成为普通老百姓喜欢并广泛参与的一种民间活动。琴、棋、书、画、玉器、瓷器、陶器、金器、钱币、邮票等,收藏世界应有尽有,浓缩着历史与文化。

报纸副刊成为普及收藏与鉴赏知识、展示精美收藏品的重要园地,通过收藏鉴赏,带给读者有情趣有品位的生活。

《北京晚报》的《北京星期天》专版就经常刊载艺术品收藏信息和鉴赏文章。2003年11月6日,《北京星期天》安排了“鉴赏中国艺术”栏目,说的是《淘古旧家具成时尚10年荣升增值新贵》,介绍了当时古旧家具行情看涨,有两类家具最具升值潜力,同时为收藏爱好者介绍古旧家具的投资和选购原则等。其中刊登了一些被拍卖的珍贵古文物的彩照,比如雕有中国最早龙形的玉器“C型玉龙”、清朝乾隆时期的银鎏金嵌绿松石大威德坛城、元朝的青花云龙纹罐等,让读者大开眼界。

《新民晚报》开辟了《古玩宝斋》专版,刊登有关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内容。专版上千奇百怪的艺术收藏品能够陶冶读者情操,增长读者知识,提高读者对美的鉴赏力。比如2004年2月2日,《古玩宝斋》专版上除了《宋代铭文墨锭》《明清的衡制与衡器》《第一本〈申报年鉴〉》等精彩的文章外,还刊登了一篇题为《古滇铜扣饰中的军事哲理》的文章,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繁衍生息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滇池周边地区的古滇族使用的狩猎青铜扣饰,其狂放粗悍,又不失细腻精致,使人领略了2000多年前滇族生存环境的凶险与生存的艰辛,并领悟出古滇族先民在该器饰上寄寓的应用于战斗中的擒贼先擒王、一箭双雕和两军相遇勇者胜等诸多朴素的军事哲理。专版同时刊载了古滇族青铜雕狩猎扣饰原件彩图,此扣饰长约12厘米,为2300年前之物。该器物以镂空透雕与浮雕、錾刻等相结合的技法,生动精彩地再现了古滇族人在狩猎中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人兽搏杀图。这一图一文实在让读者惊叹不已。

《文汇报》副刊《笔会》一直有一种高雅的书香气息。它每期都会刊登有关艺术品鉴赏的内容,所刊介的艺术宝物表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2003年8月,《笔会》上连续刊介了一批伊特鲁里亚艺术瑰宝,如密涅瓦神像檐饰、青铜弗来宝罗扇、青铜献祭女子像等。清晰的图片下有简短明了的文字,介绍瑰宝的历史和价值,带领读者感受神秘的伊特鲁里亚文化

摄影技术于19世纪40年代从欧洲传入中国;70年代,中国报刊开始采用铜版镂刻照片;80年代,石印流行,画师们开始根据照片绘制出单线条的图画供画报采用。1884年在广州出版的《述报》是较早刊用石印照片的报纸。1900年前后,照相铜版制版技术传入中国。20世纪初,中国报刊的摄影图片处于萌芽阶段,报刊上出现了一些以风光、建筑和人物肖像为主要题材的照片。照片的使用使报刊内容更加丰富,使版面设计更加活泼,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一大进步。辛亥革命以后,报刊上纪实性的新闻摄影图片逐渐增多,副刊却很少使用照片。直到1920年6月9日,上海《时报》创办《图画周刊》,用铜版印刷,这是中国日报有摄影副刊的开端。这个以刊登时事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刊获得了成功。很快,摄影副刊便在南北各地接踵而起。[2]报纸摄影副刊的创办大大增加了读者阅报的兴趣,提高了报纸的身价,扩大了报纸的销路。历史上,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争,报纸副刊上刊登的摄影图片也多为新闻时事题材的,那些反映“闲情逸致”的摄影作品极少。新中国成立后,摄影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报纸上的照片由少到多,从内容到形式日渐多样化。不仅正刊上新闻摄影作品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副刊上的摄影作品也越来越精美。

当今,摄影技术越来越先进,摄影器材十分精良,摄影图片的数量大大增多。图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在人们接收信息的总量中占据了很大比例。于是,有人说,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在“读图时代”,副刊摄影作品的新闻性和娱乐性并举,推进了摄影事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增强了副刊的可读性。

《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2003年11月18日刊登了《一个老将军的摄影生涯》,精选了著名摄影家叶春荣的5幅照片让读者欣赏,其中《古镇南浔广惠桥》《于无声处觅诗文》等照片展示了摄影家眼中古朴幽雅的南方水乡,并让读者感受到了其中深深的人文关怀。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花鸟虫鱼》专版不仅向读者介绍养花养鱼的知识,而且还为读者提供有关花鸟虫鱼的精美的摄影照片。自2004年2月4日起,该专版上连续选登了“中华金鱼生态博览会”举办的“拍拍写写金鱼展征稿”中的多幅精美照片。《驰骋》《舞者》《相依》……清澈的水、悠闲的鱼、安详静谧的感觉是那么令人陶醉。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艺术种类之一。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反映和描绘社会生活中具体情景的艺术门类不同,它直接呼唤、激发的是人的情感和意志。不同人的情感经验、生活经历不同,由音乐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不同。从社会学角度来说,音乐承担着传递社会信息与交流情感和体验的功能,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的作用。音乐是一种老少咸宜的欣赏作品的娱乐方式。革命战争年代,报纸副刊刊载介绍革命歌曲、作曲家的创作历程以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平建设年代,副刊刊载音乐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同时承担着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并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方式的作用。现代副刊刊登的音乐内容范围较宽泛,除偶尔直接刊载音乐作品以外,更常见的是刊载音乐作品赏析、音乐散文、音乐杂记、音乐人故事等作品。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读者的音乐视野,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反过来,大众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音乐的创作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