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报道:副刊揭示中国人真实生活

当代报道:副刊揭示中国人真实生活

【摘要】:副刊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副刊的大量作品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写照。副刊关注现实,就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改革的实际,弘扬时代主旋律,揭示新时期的时代内涵。副刊刊载他的故事,让他的精神广为人知,并激励人们向他学习,从而发挥副刊干预现实的作用。副刊的现实内容还表现在把握读者脉搏,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上。整版照片反映的都是中国人当时的真实生存状态。

正刊每天通过新闻记录社会现实,反映时代发展。副刊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副刊的大量作品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副刊关注现实,就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改革的实际,弘扬时代主旋律,揭示新时期的时代内涵。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冲击着传统的观念、意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激烈交融。副刊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反映改革开放的实际状况和要求,以及现阶段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策划、组稿。正刊报道党和国家的各类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报道经济建设的突出成就和进展以及典型人物和集体,副刊则要努力拓宽反映现实的作品领域,抓住社会中出现的新气象、新问题,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改革成果,充分深入到火热的现实工作、生活中去,聚焦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人、新事,反映存在的新矛盾、新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醒悟。2004年10月18日《文汇报》副刊《笔会》刊登了一篇文章《千案法官》,讲述的是上海市劳动模范——法官徐玉弟靠业余时间学习,如今竟手执两个法律专业大学本科文凭。他在改革开放后有机会当上了法官,至2004年已审了千余件案件。虽然办案条件艰苦,还要深入群众调查案情,但他仍乐于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他说:“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就是自己最大的安慰和幸福,至于自己在工作中多付出一些汗水,多牺牲一些个人的休息时间,这又算得了什么?”这样一个百姓身边的人物,是现实中可敬、可学的典范。副刊刊载他的故事,让他的精神广为人知,并激励人们向他学习,从而发挥副刊干预现实的作用。

副刊的现实内容还表现在把握读者脉搏,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上。正刊要去关注“大事情”“大情感”,把握“大方向”,处理“大问题”。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洪流中,普通人的情感需要引导、抒发和宣泄,普通人生活中的小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副刊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记录读者身边的人,描述读者身边的事,从柴米油盐酱醋茶折射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从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中,浓缩人间真情,揭示人生哲理。因为反映现实,所以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共鸣。因此,副刊要善于捕捉当代人真实复杂的心态,真实地反映人生、人性的丰富多彩,迅速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从中提炼出新时期人们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讴歌新生活、新精神。(www.chuimin.cn)

《新民晚报》的副刊《国家艺术杂志》2004年9月6日专辟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8幅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著名摄影家的摄影作品。其中,王福春的两张《火车上的中国人》,一张拍的是1995年盛夏,武汉至长沙的火车上,车外温度39摄氏度,车内温度40摄氏度,热得人躺在座席背上;另外一张照片反映的是武汉至南京的火车上,一个小女孩光着膀子,满身汗泥,站着睡着了。解海龙的两张《希望》,一张拍摄的是1987年4月广西融水县安太乡寨怀村小学里无奈之下背着孩子授课的戴红英老师,还有一张拍摄的是1991年9月陕西佳县贺家岩小学里在户外上课的孩子。整版照片反映的都是中国人当时的真实生存状态。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希望》则让人对戴红英老师心生敬佩,被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师生坚持上课的精神感动。

报刊总要反映现实,正刊和副刊用两种不同的话语方式来表达人们对现实的关注。20世纪时著名的副刊编辑张恨水先生就说,报纸反映客观世界,有很多办法,很多讲究,“正论有正论的现法,闲谈也有闲谈的现法。有道是:‘观今宜鉴古。’又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正不妨下以一粟之微,上推宇宙之大。也不妨读上古之禹贡,探今日之河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