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报纸副刊内容划分的重要性

报纸副刊内容划分的重要性

【摘要】: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内容是媒体赢得读者青睐的最重砝码之一,特别是报纸这种传统媒体,这也成为按内容划分副刊类型这一理论能始终延续下来的重要理由。因为我们以内容为标准划分类型,所以这里讲的综合性副刊也主要强调内容的综合性。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之时,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到网络媒体都纷纷打出“内容为王”的口号。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内容是媒体赢得读者青睐的最重砝码之一,特别是报纸这种传统媒体,这也成为按内容划分副刊类型这一理论能始终延续下来的重要理由。当然,在“大副刊”的背景下,我们吸收、沿用这一理论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也是如今副刊内容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的特性所不允许的,所以我们对于按内容划分的副刊类型进行了再次的定位与重组。

1979年版《辞海》给副刊下的定义是:“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今天看来,这种概括已经不够全面,但是它却点出了文艺作品与副刊的重要关系。事实上,历史上副刊也曾被称为“文艺栏”“文艺版”。随着副刊内容的不断扩展,这些提法已经过时了,但我们不能否认文艺型副刊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副刊类型,而且至今仍是副刊家族的主角之一。这里所说的文艺型,并非指副刊的文艺色彩,因为文艺色彩是副刊的共性特征。我们借用《中国文艺副刊》中,冯并给文艺型副刊所下的定义:“‘五四’后发展起来的以刊载新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为主的副刊。”

早期的文艺型副刊也可称为纯文艺副刊,它是中国报纸副刊最早的类型,以《字林沪报》副刊《消闲报》的《花团锦簇诗集》专栏为肇始。撰稿人多为清末文人墨客,写些风花雪月之事,作品格调不高,版位又在新闻、评论之后,因此纯文艺副刊被读者贬为“报屁股”。后来,当纯文艺副刊被各时代的文人重视起来成为发表文艺作品及交流文艺思想的重要阵地时,它才真正成为文艺型副刊,并拥有广大的作者与读者群,才被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报纸重视起来,发展为交流文艺思想,繁荣文艺创作的重要阵地。文艺型副刊具有三个鲜明特征。

此类副刊主要刊登诗歌小说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和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文艺评论。已诞生了几十年的《人民日报》副刊《大地》、《文汇报》副刊《笔会》等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从选材到表现形式都具有浓浓的文学味儿。此外,《羊城晚报》副刊《花地》也格外突出文学性,一直坚持主要发表文学作品、文艺创作评论和社会思潮评论三大类文章,虽然地处文化娱乐异常发达的广州,但在21世纪依然高举文学大旗。比如,自2004年11月27日开始,《花地》把目光投向了华文文学现状,推出了“华文文学巡礼”系列,以“福建篇”为开篇,通过“对各具特色的不同区域的华文文学进行扫描,为读者献上全景式的文学大餐。”

这种特性自五四运动以来,就鲜明地表现出来。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化运动、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区文化等各个阶段诞生的文艺团体均以报纸副刊为主要阵地,这一时期副刊的文艺作品也均体现出作者的某些政治主张、文学思想等。比如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中最杰出的《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后来不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大量刊登鲁迅胡适等人的创作和译作,还刊发了由共产党员作家沈泽民、蒋光慈等出的“文学专号”。

文艺型副刊既是培养新作家的摇篮,也是知名作家发表作品的根据地。有不少作家的小说就是在文艺副刊上通过连载的形式推出的。张恨水的系列小说《金粉世家》《春明外史》等均在《世界日报》副刊《明珠》和《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上连载。也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文艺副刊上长期开辟专栏或不定时地发表随笔文章。早在19世纪30年代,萧乾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小公园》就常常有叶圣陶、冰心巴金、靳以等作家赐以大作,使“小小的身价倍增”。如今一些著名的文艺副刊,如《笔会》等也常留下王安忆、刘心武等当代知名作家的墨痕。

梁启超提倡“报章文学”之后,副刊开始突破“花前月下”“消闲怡倩”的狭窄圈子,致力于文化启蒙的通俗宣传,由此成为功能较全的综合性副刊。早期综合性副刊的代表有《苏报》的《豆棚闲话》,《神州日报》的《滑稽谈》等。

严格来说,综合性副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容上的综合性,包括文艺性、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等文章,天文地理、花鸟鱼虫、人文、生活、常识等无不涉及;二是形式上变化多样,文艺作品、图片、知识小品、幽默等无所不包。因为我们以内容为标准划分类型,所以这里讲的综合性副刊也主要强调内容的综合性。早期的《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等虽偏重文学,但也涵盖了教育、经济、儿童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目前各省、市级党报、晚报基本都有了综合型副刊。此类副刊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

除新闻性文章外,只要能够在“新闻纸”上刊登的作品均可在综合型副刊中见到。也因为它的“杂”,它的兼容并蓄,综合性副刊才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不仅国内报纸普遍采用这种副刊形式,而且众多海外华文报纸也办综合型副刊,比如1998年11月4日诞生的《缅甸华报》就开办了副刊《周末茶座》,内容上涉及卫生常识、幽默小品、小知识等。

鉴于此类副刊内容庞杂,很多报纸为突出自身的特色,往往在“杂”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出现泛文化类综合型副刊、泛生活类综合型副刊等。比如《新民晚报》的《星期天·夜光杯》,每逢周日,在保留平时纯文学性版块“夜光杯”外,又发展成为十几版的泛文化的综合性副刊,增加悦读、记忆、影视地带、上海珍档、谈话、讲座、万象、市井故事等“大文化”概念下的内容,涉及娱乐、大众生活、城市历史等方方面面。

因为它的内容广泛,能够迎合各阶层读者的口味,因而有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这使副刊发挥了“留客”的功能,因此有大量报纸选择这种类型的副刊。

需要注意的是,办好综合型副刊,关键是要处理好“杂”的问题。副刊内容虽然兼容并蓄,但不能杂乱无章,编辑需要做好组稿、策划工作,使各个稿件搭配得当,更高明的编辑手段是能找出各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大副刊的背景下,报纸新闻版面和副刊版面截然分开的传统状况被打破,与常规新闻有所区别的和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新闻和信息被重新整合,专题型副刊由此诞生。这种副刊大多以专版和周刊的形式出现,大大弥补了正刊新闻报道内容相对短小、体裁相对单一等不足。

与前两种副刊相比,专题型副刊稍显年轻,但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可以说它是报业市场二次细分的产物,即在报纸副刊领域“人满为患”的状况下,各家报纸发扬己之所长,走副刊专题化的路子。前面屡次提到的《中国青年报》副刊《冰点》是最典型的例子。菲律宾历史悠久的华文大报《商报》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副刊版面活跃,且专题性很强,划分了《小商报》《象棋报道》《连环画及漫画》《医药卫生》《儿童周刊》等多个专刊。专题型副刊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三点。

既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在给副刊定位时,编辑自然会从读者需求出发,确定的专题往往会与读者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读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2004年,重新整合版面的《扬州晚报》推出了《财富》《教育》《健康》《楼宇》《汽车》《时尚》等周刊和《夕阳红》《收藏》《茶坊》《绝对情感》等专版,改变了以往与时效脱节、为读者服务不强的状况,扩大了影响面。

当报纸竞争已经细化到专版专刊、栏目设计、版式语言领域的时候,副刊要脱颖而出,必须要靠编辑的策划意识和创新意识了。特别是专题型副刊,在某一特定的专题下把相关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更需要编辑主动的、精心的策划。因而,对于专题型副刊编辑而言,最费心的工作就是如何从来稿与生活中挖掘出既与自身涉及领域密切相关,又是读者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并思考如何将发掘出的问题的相关资料整合到版面上,使版面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楚天都市报》的专题型副刊《科技之光》就非常重视主题策划。2000年7月16日出现了20世纪最后一次月全食,各家媒体纷纷做了报道。《科技之光》抓住这个信息,从读者角度出发,策划了专题《把酒问明月何事圆又缺》,不仅从科学角度回答了“月球为何总是‘喜怒无常,一月一圆缺’?”“人类对距地球最近的星球到底有怎样的认识和了解?”等问题,还在形式上用心良苦,用拟人手法设置了“试问嫦娥,月球来自何方”“月亮的脸,为何每天偷偷地变”“人类登上月球,脚印可保100年”等问题,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增强了吸引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从“蜻蜓点水”的浅层进入“刨根问底”的深层,当正刊受篇幅所限无法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时,部分专题型副刊就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当然,为了与正刊新闻有所区别,专题型副刊承担的深度报道对时效性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在写作手法上要求把硬新闻写软。早在20世纪40年代,天津《庸报》的副刊《另外一页》就曾紧紧扣住文艺界的专题,采用“集纳主义”的编辑方法,密切配合新闻事件,报道新闻人物轶事,发表文艺专稿。

想要做好、做活专题型副刊,关键是要“专而不窄”,即主题是专一的,题材内容却是广泛的,只要找到与相关领域的联系点,就不会因为找不到题材而头疼了,比如《新民晚报》周一出版的《国家艺术杂志》,形式是统一的,即每一版均是一个主题下图片配文字的形式,内容却是庞杂的,在“艺术表现生活”的大主题下开辟“视觉产生”“都市绘体”“城市记忆”“建筑物语”“世博城市”“典藏鉴赏”“现代作风”“艺族派对”“博物剪影”等专栏,把艺术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这里的生活型副刊意义较广,但关键在于突出副刊的服务性功能,它涉及大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早期的生活型副刊也被称为服务型副刊,最初形式是报纸的社会服务栏,主要为读者、为社会提供一些帮助,比如职业方面的供求报告、公益事业的提供援助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服务型副刊已成气候,有天津《益世报》的《社会服务》版、南京《大华晚报》的“读者义务”栏、香港《立报》副刊《小茶馆》的“服务”栏等。其中天津《益世报》于1933年办的《社会服务》版已真正接近了现代服务型副刊的办报思路,提出“你无论问我们什么问题,我们都要想法子解答”“你无论托我们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想法子办理”[1]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报业的发展,随着消费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此类副刊不断发展壮大,专业报领域增加了许多新成员,即以北京《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申江服务导报》、天津《假日100天》为代表的生活、娱乐、消费类报纸。这些报纸继承了传统服务型副刊为读者提供生活服务与指导的编辑方针,又把生活服务类资讯细分,使它们的副刊更“软”、更生活,也更有趣味。生活型副刊的特征主要有四个。

它的选材是最实际、最大众化的,题材也最广泛,穿着打扮、购物、饮食、旅游、个人保健等无所不有,以此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燕赵都市报》就开辟了几个生活型副刊版面,有《家电》《女人坊》《旅游》《时尚》《天天健康》等。

目前的生活型副刊注重对受众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引导。比如《上海壹周》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们以新的文化取向来分层,其中的核心是生活方式。因为它们是生活方式的引导者,所以往往走在潮流的前面,在内容上是时尚的。换句话说,引领生活消费新潮流,正是生活服务类副刊的主要特点。(www.chuimin.cn)

此类副刊强调贴近性,因而重视调动读者的参与意识,强调报纸编者与读者的互动。互动增加了读者群,拓宽了编辑视野,也充分体现出报纸巨大的影响力。《扬州晚报》有一个名牌栏目“绝对情感”,通过固定采访记者、固定采访地点、设立情感热线来吸引被情感困扰的读者,有许多读者通过热线、来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采访对象、采访者和读者形成了良性互动。2004年,《扬州晚报》增设“真情寻访”栏目,开设专门的网络讨论区,扩大了读者面。

目前,党报、专业报之外的非主流报纸的生活型副刊较为普及,也颇受读者欢迎。由于这些报纸的定位往往带有地域性特征,也使得最贴近读者的生活版体现出地域性特征,比如《申江服务导报》的《一周便利》版组,尽展报纸的服务性功能,同时不自觉地加入了上海人特有的浪漫和精致,那是一种兼顾“大俗大雅”的趣味性,仅从版面名称就可以看出,如《白相快报》《申江人才》《让爱做主》等。

由于副刊题材越来越广泛,不少副刊放低了对文化味的要求,追求实用、时尚,被冠以“现代都市文化快餐”。可是,也有不少编辑坚守着文化阵地,继承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秉承的宗旨: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具有高尚情趣的文化生活,以丰富他们的文化享受。功夫不负有心人,坚守阵地的编辑也坚守住了崇尚雅文化的读者,这也就不难理解海派文化的领军者——《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为何至今仍然普遍受欢迎了。文化型副刊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文化”就像如今的“副刊”一样,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它可以把触角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城市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小到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因而文化副刊的内容是庞杂的,既有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影视批评,也有音乐美术摄影、旅游乃至文物考古等,但是要杂而不乱,突出各个领域的文化味儿。严格说来,此类副刊应被称为文化类综合型副刊,比如《夜光杯》的一篇篇短文讲养鸟、饮食、读书,虽然领域广泛却有共通的一点,就是浓浓的海派文化味道。

内容庞杂也决定了形式的多样化。当前大多数晚报的文化副刊都以刊登杂文、连载作品、散文、知识小品为主,兼评影视,反映影视动态,发表音乐、美术作品,稿件在风格上庄谐并作。比如2003年11月21日《沈阳晚报》的《文化副刊》既有速写《秋场》、书法《天高云淡》、散文等艺术性强的作品,也有外国幽默、《考研之歌星篇》等通俗化的“无厘头”作品。

因为受市场影响,为迎合更多的受众,文化型副刊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越来越通俗化、市井化,对传统文化的介绍与宣传却越来越少。当我们不断呼吁要像欧洲人那样高度关注自身传统文化之时,把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精粹作为一项重要编辑方针也是文化型副刊应该担负起的职责。

副刊创办之初就有消遣的味道,从副刊始祖《消闲报》的名称我们就可以推出这层含义了。另外,报纸媒体在传递信息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娱乐,特别是当人们衣食丰足之后,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就更为强烈,促使娱乐消遣型副刊兴旺发达起来。从早期《消闲报》“一篇入目,笑口即开”到现在的日报、晚报、专业报、都市报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开设娱乐消遣型副刊版面。甚至像生活型副刊一样,报纸的娱乐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并已发展出专门的娱乐类报纸,典型代表就是《北京娱乐信报》。由于此类副刊历史悠久,队伍庞大,也表现出一些比较成熟的特点。

娱乐消遣型副刊往往刊登远离新闻的“软”文章,但自从加入一个以报道影视动态为主的“影视圈”类副刊以来,时效性就成为它的重要特征,因为娱乐记者对影视动态、影视人物的报道竞争点是抢新、抢第一手资料。求新、求快也就成为包括一些严肃大报在内的影视动态类副刊的首要前提。比如《文化天地》是《文汇报》的主要副刊,虽冠名“文化”,但它是典型的娱乐型副刊,以影、视、剧、歌为反映主体,兼顾其他艺术领域及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够在党报的娱乐型副刊中先声夺人,在于它具备较大的信息量和时效性。早在《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外来妹》等圈内人普遍看好的电视剧制作过程中,《文化天地》就不断追踪报道,在播放时及时组织评议文章,真正起到导读作用。

版式本身就是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之娱乐型副刊内容灵活、本身风格多样,为此类副刊的版式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21世纪以来,娱乐型副刊纷纷改头换面,以大幅明星图片配小块文章、彩色版亮相。最典型的是专门的娱乐报纸副刊,比如《E周刊》《北京娱乐信报》等。

影视明星、影视动态是年轻人最关注的,因而此类副刊在报道对象、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主要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当然一些幽默讽刺画刊等不在此列。比如《淮安日报》的副刊《影视强档》《时尚物语》《游戏时光》等,在创办之初就对读者群有明确的定位: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对现实社会“触觉”灵敏,求新、求变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以此为前提,“新人类生活”“影视欣赏”“户外休闲”等就成为它们的主打栏目。

虽然此类副刊极具趣味性,拥有一个不小的读者群,但有两种倾向在影响着它的发展与壮大。一是忽略文化品位的倾向,受港台一些娱乐报纸“狗仔队”的影响,不少此类副刊热衷于“八卦新闻”,对明星秘史、私生活津津乐道;二是题材单一化倾向,以前很受读者欢迎的猜谜、填字游戏、幽默等所占版面越来越小,甚至被取消,更多地被影视明星动态所取代,这样就失去了那些对娱乐新闻不感兴趣的,年纪较大一些的受众。

而今,有不少人标榜“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一切”,我们所讲的“资讯”也可以等同于能为读者带来利益的信息。资讯副刊是副刊家族的新成员,它也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靠信息赚钱的行业诞生,而报纸是这些人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渠道之一,资讯型副刊应运而生。随着报纸的不断革新,资讯的含义也更加广泛化,副刊开始为读者提供赚钱、求职、娱乐、购物、房屋租售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讯息。副刊在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基本上成为变相的广告,为商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廉价的广告平台。

最具代表性的资讯副刊是《精品购物指南》的《精品资讯》,它涉及内容极广,包括家居资讯、汽车资讯、房屋资讯、人才资讯、生活便利、商务资讯、旅游休闲、美容美发等。

除去《精品购物指南》这一类专门以为读者提供时尚生活资讯为定位的报纸外,还有一些经济类日报、晚报、都市报也开始做资讯版。只是它们的商业性弱一些,主要为读者的投资、求职等提供指导。比如《人民日报》社办的《市场报》专设了《资本·投资》《资本·理财》《车市·楼盘·置业行情》版,主要提供一些行业分析、市场动态等。

此类报纸最大的特点是对所涉猎行业反应迅速,信息非常灵通,比如《京华时报》副刊《前沿资讯·新车体验》非常迅速地报道一周上市的新车、车价涨落情况等。

曾任《申报·自由谈》主编的陈蝶仙对于副刊的贡献就在于他首辟“常识”栏目。他在《自由谈》的常识栏目里介绍工艺、家庭、卫生等内容,涉及幼儿教育、食品保存、医药常识、服装裁剪等,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使副刊和读者生活发生了更广泛的联系。此后,副刊设置“常识”或点缀有关内容的编辑法被各家报纸当作一种传统继承下来。

而今,真正把此类副刊发扬光大的,主要是各专业报、行业报。该类报纸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专业优势,通过副刊形式解答读者疑问,普及本专业知识,特别注意将本专业的知识与读者生活需求联系起来,用专业知识解决读者遇到的相关问题。此类副刊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此类副刊主要发挥科普功能,它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一般读者都应该或需要知道的。比如《大公报》曾办过《文史周刊》,1949年之前的《民国时报》办过《民众卫生》《科学常识》等,主要是普及文史类、卫生类、科学类知识。

当前的一些专业报纸,在创办副刊时为了表现与其他报纸的不同,往往走专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路子。比如《科技时报》在“非典”期间曾开辟《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的专刊,向公众介绍如何戴口罩、如何处理高烧等防护知识。

如今,林林总总的副刊成为报业的一大风景。我们对副刊的划分与归类也许不够全面,因为从事副刊工作的新闻人员还在不断做新的尝试,以寻求形式与内容的革新。也正是这种尝试、这种革新使副刊保持了更持久、更鲜活的生命力。

[1] 吴秋尘.新闻界的一条新途径[J].报学季刊,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