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副刊与媒介转型:提升报纸科学性

副刊与媒介转型:提升报纸科学性

【摘要】:这一科学性原则就要求副刊在科技传播过程中注重逻辑的科学性和科学语言的通俗性。在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的传播中,副刊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将之统一起来,从而完善并深化了副刊科学性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大众化常常依靠大众媒体对科学技术的传播普及,报纸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科技新闻见诸报端。

副刊作为报纸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不应忽略关于科学技术内容的传播,许多报纸在副刊上开设科技版、科技专栏或刊载与科技相关的文章,在普及科技文化、传播科技知识方面与报纸正刊相呼应,逐渐形成副刊所特有的基本属性:科学性

正如一位国外学者所论述的:“从某种观点出发,科学在今日看来只不过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全部进程的诸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已。但从另一观点看,科学则构成了导致全部进程运转的决定因素。”[21]我们所面临的创新社会,更多地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与推广,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传播构建了信息交流的平台,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地突破自我,科技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知识的迅速有效的普及成为文明传播的重心。科技传播在整个社会信息系统中逐渐地凸显出来,直接作用于知识创新,并对社会科技文明的进步、人类观念的改变都产生重大的影响。”[22]因而,科学已经不再只是获取知识的方法,也不单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内容(如引入新的知识要素及新的实践),而且改变了文化的基础。随之变化的是,现代社会传播中的科学具有了三个不同角度的内涵: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作为方法、途径的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科学。

那么,副刊所承载的是哪种科学内涵呢?是某一种还是三种的统一呢?副刊的科学性如何界定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副刊的科学性是一个多元统一的概念。正如在科技传播中科学有三个角度的内涵一样,副刊的科学性也包括三个层面的意义:①传播内容的知识性;②传播科学理念;③传播原则和文体语言的科学性。

第一,副刊为科技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信息流通的场所,同时也承担着传播科技文明的使命。从副刊文章的文本来看,副刊的科学性表现在它的知识性、实用性和服务性,将科技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来介绍,包括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知识:信息技术、动力科学、原子能技术、生物科学化学、医学保健等。但是,与一般的科技传播不同的是,副刊在传播自然科学时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多地传播实用性和服务性的知识。

第二,副刊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对科学理念的传播。副刊以其自身的文化性、知识性等内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也时刻以其承载的内容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在科技传播中,副刊除了表面上传播的科技知识以外,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读者的科学理念。比如关于健康,人们逐渐地接受并养成了许多科学的生活习惯,在吸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身也形成了一些科学健康意识;再比如通过介绍科学消费、科学环保、科学理财、科学交际、科学管理等知识,读者养成一种以科学理念为基础的人生哲学

第三,副刊特殊的文体要求,使其在传播科技知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既不同于纯科普教育的传播,也有别于科技新闻的报道,而是适用于副刊的一种特殊的传播视角,即集通俗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以科学的严谨性和真实性为前提的一种知识传播。这里所指的“科学性”更多的是指在传播知识中所依据的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它是副刊所遵循的原则。这一科学性原则就要求副刊在科技传播过程中注重逻辑的科学性和科学语言的通俗性。

在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的传播中,副刊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将之统一起来,从而完善并深化了副刊科学性的内涵。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副刊的科学性:以科学的逻辑方法,用副刊特殊的文体语言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的性质。

副刊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知识和理念)的科学性、传播原则的科学性和传播符号(文体语言)的科学性三方面。

毋庸置疑,在当代社会,先进的科技已经渗进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生活。

但是,在研究副刊内容的科学性时,仍然需要将科技传播内容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还有科学理念的传播和互动效应专题。

1.自然科学内容分析

副刊的科学性内容在传播自然科学方面大致分为三类,即发现性自然科学、创造性自然科学和科学猜想。所谓发现性自然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的某些领域,比如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等科学的研究主要依靠“发现”来推进。关于这一类文章较多地以科技报道的形式出现,但在副刊的科技文章中也很普遍,比如《南方周末》的“科学版”就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新发现的事物及其规律的。类似的还有《环球时报》的“健康生活”版和“科技”版,诸如2004年4月21日“健康生活”版刊载的名为《指甲油用多了影响生育》的文章指出:“德国最新研究表明,很多化妆品玩具食品包装中都存在一种危害健康的化学品”,它是“一种在轻工业中被广泛用作软化剂的化学品:邻苯二甲酸酯”。文章从化学、生理学的角度介绍了这种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环球时报》的“科技版”还大量刊登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归为发现性科学,如2004年4月21日《动物也会耍酒疯》列举了几种动物在吃了某种食物之后有的变得疯狂,有的则昏昏沉沉,这被称为一种“瘾”。在谈到牛吃疯草会发疯时,文章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说:“疯草里含有一种生物碱,它会组织牛体内糖蛋白分子的分解。牛如果吃了疯草,体内的糖蛋白分子就会堆积在浑身的细胞里,逐渐使细胞窒息而死。”文中还列举了猫吃假荆芥会变凶,考拉吃桉树叶好像吃鸦片等。

所谓创造性自然科学,主要指本来不存在的,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原有的材料进行加工,按照某些科学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创造出的新科技发明或科技产品。这类文章在副刊上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日常生活的小发明、医学上新的治疗方法和仪器的研究、电力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例如,《南方周末》(2004年6月24日)“科学版”刊载了《海水淡化缓解中国水危机?》,文章介绍了海水淡化的技术及应用,以这种技术解决天津缺水的问题,并提出设想,以海水淡化来缓解中国的水危机。其中所涉及的淡化技术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给淡化水加重的成本、海水污染的危机等都是科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如同版刊载的《6000年后再生儿育女?》一文介绍了医学上用冷冻精子进行受孕的技术,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利用冷冻精子与卵子技术,人们可以在死后很多个世纪再“生育”后代,但这也是个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文章结尾处提到:“这样保存下来的精子大概也只会用于做研究,稍微具有理性的人都不会考虑用它来孕育后代。因为这样做既是对后代不负责任,也会出现伦理和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还有一种就是关于科学猜想的文章。“科学猜想仅仅根据某些现象作出推测,是一种合理的判断。”[23]比如《文汇报》2004年4月17日“科技文摘”专版的文章《农作物自动克隆》提出:“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新品种农作物,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人们的粮食短缺问题。”文中介绍了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提出的“无配生殖”的设想,即让玉米的繁殖跳过授粉的过程并进行自我克隆,解决玉米种子的变异性问题,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文中说:“无配生殖还会使高产量的杂交稻得以广泛使用。美国农业部遗传学家汉纳指出,如果他们成功,那么无配生殖将会打开‘世界粮食生产革命’的大门。”文中所说的“无配生殖”技术就属于一种科学猜想。

2.社会科学内容分析

“社会科学是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心理、道德等不同角度研究和描述人类的社会活动的。”[24]副刊刊载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不论是从文章的篇数还是从涉及的社会科学的领域来看,都是举足轻重的。这类文章也是不胜枚举的。

《文汇报》(2004年4月7日)“文苑版”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企业为什么还没有国际化?》的文章,这是一篇涉及经济方面的论文,文章视角跳出了企业自身的个体性,而选取了以“中国独特的贸易模式这个大背景”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中国企业处于特殊工业化阶段而没有实现国际化的深刻原因。可以说,这是一篇经济学方面的文章。

另外,《南方周末》“科学版”于2004年6月17日刊登了一篇名为《“死藤”》的文章,“死藤”是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种药用植物,也指用这种植物和其他植物混合起来煮制的汤药,具有祛病提神、强身健体的功效。该文反映的“死藤”专利案暴露了现行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在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和传统知识方面的尴尬。

3.科学理念的传播

科学知识可以武装人的头脑,也可以使人们在接收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理念。副刊在科技传播中,不仅将科学知识传播出去,而且也在传播一种全新的科学理念,冲击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形成以科技文明为基础的文化生活和消费观念。

副刊在传播科技文明和帮助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副刊的大众化和贴近生活性,使其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和知识含量都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和力,从而被广大的读者所关注,促使它所承载的科学性也必然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增强人们的健康生活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开始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位的健康生活。大众媒体是面向大众的,它总是能敏锐、准确地判断人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讯,就拿报纸副刊来说,现在大部分副刊都开设有“健康生活”之类的版面或刊登相关文章,比如《环球时报》《燕赵都市报》《北京青年报》等,以科学知识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这确实既符合读者需要又很好地传播了知识。由于副刊与读者的“亲近性”,它传播的知识更易被读者接受,这样副刊就可以为读者提供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知识,指导人们如何健康地生活,同时也澄清一些生活中并不科学的观念或认识。

副刊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传播,让人们懂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提醒人们注意潜伏的对人类的危害,比如信息技术发达所潜伏的科技信息犯罪,生物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的自然界的失衡和人们伦理道德的沦丧等,这些都是副刊所涉及的点滴,见微知著、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一些固有的、陈旧的、非科学的思想意识,代之以科学的、理性的、与时俱进的新观念,从而在微观层面上传播科技文明,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

副刊在科技传播中有独特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权威性原则和符合辩证逻辑的思维。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副刊的文章基本上能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传播科学的内容,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传播体系。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篇新闻报道首先要真实,相较于报纸的正刊来说,副刊因体裁的多样化,其真实性要求并不像新闻报道一样,但是具体到副刊的科学性文章,则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科技新闻的真实是指准确地反映自然规律,如实地报道自然现象及人类的探索活动。”[25]而副刊的“真实”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真实,即事件的真实和知识的真实。前者强调科学事件是否真实存在或发生,是对科技事件的如实反映;后者则强调科学方法上的合理性,并不涉及是否存在相应的事实,比如一些常见的科学假说、猜想等,虽然它本身可能并不具备“真实性”的事实要求,但它通过理论推理,根据规律可以得到,因此也可以被视为“真实的”。而副刊会大量刊载这种“知识的真实”。

坚持副刊科学传播的真实性原则更重要的是坚持它的“知识的真实性”,副刊的科技文章不能胡编滥造。副刊的文章若能够充分而准确地展示结论的条件,再现科学与结论的前提,仍是一种知识的真实。另外,坚持真实性原则就要在副刊的科技传播领域肃清伪科学的东西。伪科学之所以被称为“伪”,是因为它以科学的名义行骗,既不具备事件真实,又不具备知识真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伪科学都是有意造假、故意欺骗、和科学真实不相容的。伪科学是科学的对立面,它在三方面扼杀了科学的生命:一是违背起码的科学常识和基本科学规律,编造荒谬的“理论”,声称打破了科学的传播原理,发展了科学。二是以各种虚假的现场表演欺骗不了解情况和不懂科学的人,企图通过表演回避严肃的鉴定。科学不是一次表演就可以证实,科学是在同样条件下任何人都可重复,不会因人而异;而伪科学奉行的只有“自我”才能操作,才能“出奇显灵”,推崇“杂技艺术”的神秘性。三是伪科学的创造者缺少探索作风和谦虚的人格,不着边际地自我吹嘘,用伪造的数据、鉴定书加上诱骗领导为其讲话,在媒体上大造舆论,因此少数媒介就成了伪科学的传声筒。副刊坚持科学性就要认清伪科学的真面目,对于一些新的发现、发明的介绍一定要证实它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而不能偏信某些人的话和某个媒体的报道。

2.权威性原则

副刊的科技文章大部分以介绍科技成果、科学现象、科普知识等为主,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因此,它并不要求文章撰写的时间和科技事件发生的时间接近,所以准备副刊的科学性文章有足够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其内容的科学性就相应地比迅速报道的科技新闻要高。

但是,也正因为副刊的科学性文章来源于二手的资料(通常为某杂志或报纸的科技报道),所以有时也会产生以讹传讹的后果,这就要求副刊在科技性文章的选取上要严格遵循信息来源的权威性。

这一权威性应体现在文章中,应写明其权威性的依据,这样才能使读者相信文章的内容。以日常美容为例,由于现在许多报纸副刊都大量地刊载此类文章,人们在面对铺天盖地的美容知识时变得不知所措,有的报纸说洗冷水浴会让皮肤紧绷、有弹性,鼓励女性坚持热冷水交替沐浴;有的报纸则说冷水对人的关节、心脏等器官伤害很大,尤其是女性不宜过多接触冷水,更不宜洗冷水浴。这就让读者不知道该听谁的,有的读者可能就会查看一下文章所引知识的出处是否可信,此时科技文章的权威性就体现出来了。

另外,科技文章写明信息来源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准确,有的报纸并不重视这一点,只是在文中提到“德国最新研究表明”“俄罗斯医学家认为”“英国科学家新的推测”等,这样标注的信息来源是不够准确的,反而会为一些伪科学的传播提供方便。

3.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

辩证逻辑学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在副刊的科技传播中,撰写和选取文章都需要一种辩证逻辑的思维。这种辩证思维具体体现为:对科技成果的业内求证,对科技争论的公正反映和对科技人物的适度肯定。

辩证逻辑思维表现在文章中就是介绍一项科学发明(或科研成果)的利之后,也要说明它的负面作用,也就是它所潜伏的弊端。例如,《环球时报》于2004年4月23日刊载了一篇文章为《声音“整容”让人更年轻》,主要介绍了美国费城一家医院采用的通过声带手术来调节人的声音的方法,文中还详细引述了该院主治医生对手术治疗效果的肯定。但是,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不过,美国整形外科医生协会特别工作组主席勒罗伊·扬警告说,此类手术存在一些缺陷。由于病人在做声带手术时处于全身麻醉状态,手术进行过程中,他们不能调整自己的声音。因此,不能确定手术结束后,他们的声音听起来究竟怎样。”这样就使读者开始警觉,开始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件事情,不会偏信或盲从。

总之,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指导副刊科技文章的写作既以内容的全面性健全了它的科学性,又使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保持了客观冷静的态度。

符号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传播学中,“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6]由于语言(包括再现语言的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因此,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主要指文字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主要指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等,被称为文字的伴生物,也称副语言)两大类。副刊科技传播,基本上是通过由文字、图画(包括图表)等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组成的符号体系来完成的。(www.chuimin.cn)

副刊是报纸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它同报纸一样只依赖两种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这两种符号起着副刊传播信息载体的作用,其中副语言的作用在副刊科技传播中主要突出文章的重要性、显著性。

首先,副刊科技文章的文体风格要与报纸副刊的总体风格相协调,在总体风格相一致的基础上突出自身的语言特色。许多报纸的副刊具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南方周末》的副刊像“南方”的新闻报道——篇幅大,内容丰富,具有质朴意深之感,洋洋洒洒的文字夹带着文气四溢的感情,显示了副刊的文字力量;《环球时报》的副刊则放眼“环球”,像一个周游世界的人随时随地摘取新知识,将所见所闻一一记录,文章精短而凝练,语言质朴无杂。另外,晚报、都市报的副刊就像是人们闲时品尝的茶点,精致而别有韵味,不是报纸的主流却是生活的必需。所以说,副刊的科技文章在文体风格上要有总体意识,不要因为涉及科学知识而让人读起来晦涩难懂。

其次,相较于报纸的科技新闻,副刊的科技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更强调通俗性,文章风格也更注重文学的感染力,内容选取上偏重于实用性、服务性。科技新闻在报道科技事件时,突出它的创新性,在写作上主要以信息为载体,语言较质朴;副刊科技文章则更突出知识的服务性和文章的感染力,使科技文章如散文一样笔法细腻,描写传神,格调柔美顺畅。

以《南方周末》(2004年6月17日)“科学版”中的《翼龙蛋传奇》为例,第一部分开头:

薄钢片在锤子的敲击下,慢慢插进了像书本一样整齐排列的页岩。黄安武在钢片的手柄部轻轻一撬,一层乒乓球拍大小的页岩啪地裂了开来。

只有一条小鱼。好东西越来越少了。几年前,他可以从离村子不远的金刚山采回大片的页岩,很轻松地就能找到那种排列着数十条甚至数百条狼鳍鱼化石的大块标本。

这段文字描述更像是一篇文艺小说,开头以描写意境下笔,镜头锁定在人物上,他用“锤子”“敲击”“薄钢片”,将之“插入了像书本一样整齐排列的页岩”。里面那句“好东西越来越少了”更像是在小说里出现的句子。整个开头段落都是为“翼龙蛋”的发现铺垫一种意境,也是为了突出这一发现的偶然性和化石的珍贵性,因此,选择了“写故事”的笔法。

这篇文章读起来故事性强,文字优美,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它的风格完全符合副刊特点,强调语言美、意境美,将知识性与文化底蕴、生活趣味融合起来,达到一种科技知识的软性传播。

再次,副刊的科技文章还大量地借助图片、图表等辅助符号,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有些科技文章通过图片、图表再现科学现象,如前面提到的《翼龙蛋传奇》,文章就嵌入了翼龙蛋的图片和小翼龙化石成形的分解示意图,让人非常清楚地看到了文中所描绘的神奇发现;有的文章则通过图片、图表来进一步说明所写的内容,如《文汇报》(2004年4月17日)“科技文摘”专刊的《虚拟世界的“硬币”》,讲述了网上微额付款技术的应用和完善,以及这一技术对网上商业逐渐复苏的作用。文中在介绍“网上小额交易如何运作”时,附加了一个形象的图示,将整个过程所包含的几个步骤非常清晰地表现出来。

总之,副刊科技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要突破科学专业术语的艰涩与深奥,寻找一种与大众文化相通的表达形式,以融会贯通的语言将科学性寓于形象的描写、适度的夸张、恰切的比喻之中,从而构建出让读者阅之有趣、品之有味、思之有理的美文。

[1] 江作苏.办好专副刊是我们光荣的使命[J].新闻前哨,2003(7).

[2] 杨磊.副刊:中国报纸的女神(一)[N].中华新闻报,2004-02-04(4).

[3] 杨磊.副刊:中国报纸的女神(二)[N].中华新闻报,2004-02-06(4).

[4] 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

[5] 郑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83.

[6] 陈旭光.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

[7] 王晓升.语言与认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95.

[8] 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

[9] 纪尘.夜色幽蓝[N].羊城晚报,2004-03-08(B4).

[10] 于文书.宣传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3.

[11]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6.

[12] 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62.

[13]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8.

[14] 张炜.美丽的万松蒲[N].羊城晚报,2004-03-05(B4).

[15]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6.

[16] 唐弢.唐弢杂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912.

[17] 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34.

[18] 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58.

[19] 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9.

[20] 黄葵,俞君立.阅读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95.

[21] 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日乃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22] 汤书昆,刘为民.科技传播与当代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

[23] 刘建明,胡钰,等.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8.

[24] 林京耀,陈荷清.科学——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27.

[25] 刘建明,胡钰,等.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3.

[2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