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副刊媒介转型:趣味性的探索

当代副刊媒介转型:趣味性的探索

【摘要】:“趣味”是一个具有艺术性和美学价值的词,它是人们的一种审美体验,也是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所追求的高度。所谓副刊的趣味性,指的是副刊的内容让读者感到有兴趣,能引起会心的微笑或愉快的情绪,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副刊的趣味性是针对读者的阅读情趣而言的。同时,“趣”也是副刊的风情,是副刊所具有的幽默特质。另外,诗作的趣味也常在副刊上出现,比如《今晚报》的“诗林

“趣味”是一个具有艺术性和美学价值的词,它是人们的一种审美体验,也是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所追求的高度。

所谓副刊的趣味性,指的是副刊的内容让读者感到有兴趣,能引起会心的微笑或愉快的情绪,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唐弢在《办好副刊》一文中指出:“副刊要办得有趣味。凡是艺术就摆脱不了趣味。否则哪里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关键只在于什么趣味。鲁迅把战斗的杂文比作‘匕首’和‘投枪’,但又说要‘给人愉快和休息’;既要它‘生动,泼辣,有益’,又要‘能移人情’……岂仅文艺作品而已,科学的文章如果要使人想读、爱读,也应有一点文采,有点文字的魅力。”[16]这段话可以说是很好的关于副刊趣味性的解释,“给人愉快和休息”“生动,泼辣,有益”“能移人情”都是对副刊文章的趣味性的要求,只有达到这些要求,具有了“文字的魅力”才能“使人想读,爱读”。

副刊的“趣味性”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孟超在《副刊的趣味性》一文中说:“我所说的‘趣味’,并不同于‘打诨’‘磨牙’‘文字游戏’‘闲情逸致地卖弄风情’‘无中心思想的打哈哈说笑话’……自然这种所谓‘趣味’,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在另一方面,我们每天读着艰涩的理论,方方正正地板着面孔谈问题,有时总也感到枯燥;如果我们换一个作风,以风趣、轻松、短小精悍、引人入胜的笔调来传达我们所需要的理论,所要谈的问题,我想,那是一样的有它的作用的……”[17]在这里,孟超对趣味的两种解释做了比较,指出副刊所追求的“趣味”是“风趣”“轻松”“短小精悍、引人入胜”的审美愉悦性及其品位,而不是“打诨”“磨牙”或低级趣味。

“趣味”是一个并列式短语,可以理解为“趣”和“味”。“趣”指情趣、意趣,“味”指品味、韵味。副刊的趣味性是针对读者的阅读情趣而言的。

1.“趣”:副刊的幽默

“趣”是一种审美愉悦,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领悟到的智慧和幽默。同时,“趣”也是副刊的风情,是副刊所具有的幽默特质。

幽默有程度上的分别,庄子司马迁、陶潜、杜甫等这些大作家有他们的幽默,说相声的、玩杂耍的,甚至村戏打诨、市井斗唇也有他们的幽默。幽默能体现一个个体的智慧,但幽默之中有一个极微妙的分寸,失去这个分寸就会落得轻薄下流。“大约在第一流的作品中,高度的幽默和高度的严肃化成一片,一讥一笑,除掉助兴和打动风情以外,还有一点深刻隽永的意味,不但耐人寻思,还可激动情感,笑中有泪,讥讽中有同情。”[18]副刊的“趣”在于它的幽默,这种幽默不同于滑稽,“滑稽的基础是人类自身的弊端所造成的形式与内容的倒错、背离或变形”,而“幽默却是人自觉地用倒错歪曲的形式表现深刻的思想和真实的内容,显出含蓄、诙谐与机智”。[19]副刊的幽默夹杂在它有意趣的文章当中,在让人捧腹的笑话和使人会心一笑的诗作当中,这种幽默是知识性和趣味性颇具意味的结合。

2.“味”:副刊的意韵

副刊的“味”不是用口舌“尝”出的感觉,而是用眼睛“读”出的、用心领悟到的感觉,是审美主体经过欣赏、品评而“尝”出的“味”。

副刊的“味”有许多种,纷杂的“味”调和在一起,使副刊充满了生气,达到一种艺术品的包罗之美。而这百味之席大致分为两种格调:庄和谐,一雅一俗,庄有庄之味,谐有谐之味。而在庄谐之中,雅俗共存,怡然成趣。

副刊以其自身“有容乃大”的优势,将雅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作、小说等)和艺术作品(包括书法、绘画、雕刻摄影等)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及其所夹杂的文化内涵综合成一种“雅趣”,使读者领略到文字、线条、图画、幻觉以及想象的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副刊还吸纳了俗文化的谐趣,包括民间俗语、灯谜、幽默故事、笑话、智力测试等,把副刊的趣味附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上,以生动的表现张力达到一种谐中有趣的艺术境界。

副刊以其庄谐相辅、雅俗共赏的格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开阔审美视野,培养审美情趣。任何文艺作品都要经过品评才知其意味所在,而副刊的意韵就存在于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文章字里行间的表意、情感的共鸣,抑或品味幽默后的莞尔都在阅读中完成,使审美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品味”体验,这便是副刊的趣味性。

副刊的“趣味”在特质上应当是让人感觉有意思、有韵味的,能引起人们阅读兴趣的,并能使人回味无穷的。如果说所有的这些特质都一一具备才叫“趣味”,那么对副刊来说过于苛刻;副刊的趣味是一种阅读或领略的过程给主体带来的心理体验,是认知与体味的复合过程。但是,副刊的趣味实则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趣味,它不同于纯文艺作品的趣味,因为它除了所包含的内容之外,文章内容之间的一种相映成趣、内容之外的形式(包括巧妙设置的顺序、精心安排的格局等)也是副刊的“趣味”所在。

几乎每份报纸的副刊都有它轻松、俏皮的一面,这方面的内容就体现了副刊的趣味性,一篇有意思、逗乐的小品文,一则开心的小笑话,一幅滑稽而有意味的漫画,再或者一首诗、一副对联、一则谜语、一道益智题,都夹杂着无限的趣味,点缀于副刊当中,散发幽默的气息。

副刊的内容在表现趣味的层次上,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引人品味、思考的情趣;二是批评、讽刺的幽默;三是益智游戏的参与兴趣。

1.引人品味、思考的情趣

这种情趣主要表现在副刊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品文、诗作等)和艺术类作品当中。以文学作品为例,如《文汇报》副刊刊登的《指尖上的汉语——1.9亿条短信中的语言灾难》,由现在流行的手机短信现象想到拇指文化所带来的语言危机,文中谈道:“一些重要媒体从感情传递的角度赞赏‘拇指体操’,并对所谓的‘拇指经济’和‘拇指文化’做出反映和积极评价,似乎对这场语言的灾难并无察觉。”文章最后指出:“悬在指间上的汉语,根基之脆弱,命运之不测,自不待烦言。”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提醒。《今晚报》副刊的《林语堂的演讲艺术》,讲了关于林语堂演讲的有趣的轶事;《羊城晚报·晚会》中的《家电之“魔鬼辞典”》描写道:“电熨斗:好像充满热情,但这种热情只是为了将别人压得服服帖帖;抽油烟机:整天想着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只落得一肚子污垢。”这类文章在内容上可谓是“在滑稽中渗透着深刻的寓意”,就是幽默了。

另外,诗作的趣味也常在副刊上出现,比如《今晚报》的“诗林拾趣”专栏常常刊载一些有趣的与诗有关的小故事。例如《夫妻间的诗歌对话》讲了元代画家夫妻间的诗歌对话。赵孟想纳妾,却不好意思跟妻子提,就以词表意:“我为学士,尔为夫人。岂不闻王学士(王献之)有桃叶、桃根,苏学士(苏东坡)有朝云、暮云,我便多个吴姬、越女无过分。尔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妻子看后很难过,回丈夫一首《他侬词》:“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这首《他侬词》设喻新鲜而恰切,此句虽通俗,但笔力深刻,感情深沉而朴实。赵孟读词后倍感愧疚,再不提纳妾之事。夫妻间以诗进行交流本身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再加之词作中所涉之事,以及词作本身的艺术性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除了诗词歌赋以外,还有一些民间的俗文化形式,比如谜语、对联也在副刊上占有一定的版面,如《羊城晚报·花地》中有篇文章名为《对联之穷人过年篇》,写了宋朝吕蒙未发迹时是一介寒儒,过年仍饿着肚子,以对联自嘲:“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隐含着缺少“一”(衣)“十”(食)和“东西”的意思,让人感觉妙趣横生。另外,《羊城晚报》副刊有个专栏名为“联名得意”,是将人的名字写入对联之中。比如,有位叫“苏和松”的读者,谈到自己的名字时说因为广东话读“和松”成“祸虫”,因此他以对联来找回自信:“水抱中和气,山昂傲岸松。”这些形式都是非常新鲜而有趣的,它们为副刊增添了许多情趣,吸引了读者。

2.批评、讽刺的幽默

副刊的趣味性在很大限度上也体现了它的讽刺寓意,滑稽的故事、幽默的漫画都可以展现副刊趣味性。如《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的“幽默地带”专版就刊登了许多具有讽刺意味的小故事和漫画。(www.chuimin.cn)

有的报纸还用诗作来讽刺,达到借古讽今或者娱乐的目的。比如,《北京晚报》副刊的“五色土小品”专栏刊载《学府新春对》,其中有一对联就讽刺了现在学校教育腐败状况:“学生心在课本外,为免失业忙找工作;教师心在课堂外,为免解聘忙着著作”,横批是“教学相灭”。再如,《今晚报》副刊的“诗林拾趣”专栏中刊载的《谐音双关的使用》,讲述了古代一个自视为才子的人,因不服欧阳修的才华名望,去找欧阳修,想与之较量一番。路上才子见一棵树很茂盛,就想趁机吟诗以炫耀一下才华,便吟道:“门前一棵树,两朵大丫杈……”才子不会吟了,这时有一过路人接下来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才子对此不予理睬,回头望见有群鸭子跳到河里,便以诗相较:“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路人对道:“白毛浮绿水,红爪荡清波。”两人一起坐船,才子说:“两人同乘舟,去找欧阳修。”路人对:“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那个才子才恍然醒悟,原来自己面前的人就是欧阳修,当即羞愧难当,对欧阳修也就心服口服了。这个小故事就以“修”与“羞”的谐音增强了它的妙趣,让人读过之后不觉莞尔。

另外,副刊还利用大量的漫画来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包括贪污腐败、男女感情纠葛、环境破坏等方面,这些内容通过漫画表现出来使读者更能懂得其深刻的寓意,在笑过之后还能进一步地思考。

3.益智游戏的参与兴趣

这里提到的益智游戏包括灯谜、猜字、智力测试、数字游戏、推理故事等,这类内容调动了读者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饶有兴趣地跟着动脑子。比如,《北京青年报》的专版“脑力劳动”,整版都是各种各样的益智游戏,2004年3月26日的“脑力劳动”版中的《心随风筝一起飞》,围绕风筝的话题列出相关的益智测试题;“大侦探”栏目中有一幅画,让读者“找出隐藏的东西”,引发读者洞察画中玄机的兴趣;“逻辑推理”栏目有一个小故事,需要读者根据故事的线索进行推理,找到答案;“迷宫”“考眼力”“找规律”栏目都是同类的智力题;另外还有“另类猜测”“趣味数学”“火柴游戏”等小栏目。

类似于这样的智力游戏不仅增强了副刊的趣味性,而且也能使副刊与读者之间更加亲密。这些游戏既可以开启人们的另类思维,又能让人们在动脑子的同时退去工作、学习的劳累,体验趣味测试的愉悦。

副刊的趣味性是各种文艺作品的趣味的总和,再加上内容的选择与搭配,在版面形式上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趣味,即在样式风格上的趣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栏目设置上突出趣味性

副刊版面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栏目众多,各小专栏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增添了内容的趣味性。如《羊城晚报》副刊中的专栏“手机哈哈堂”“身边趣事”“联名得意”;《今晚报》副刊中的“谐趣园”、漫画故事“王大爷外传”、“每晚一谜”等;《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的专版“幽默地带”“脑力劳动”“百姓神探”等,这些都是为增强副刊趣味性、吸引读者而设置的专栏或专版。

有些栏目是连续几期都有,如《今晚报》的“诗林拾趣”;有些是隔几期出现一次,如《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的“幽默地带”;有的则是依据专栏中的文章随机而定。这样专设一个小专栏或专辟一版进行编排,就使文章在版面上独立而醒目起来,专栏题目与文章题目相映成趣。

2.在文章形式上突出趣味性

值得一提的是,副刊的趣味性栏目,比如猜谜、益智游戏等,它在形式上采用了连续性的手法,题目和答案不同时刊登,这样既让读者“被迫”去动脑子,又使他们期待下一期的报纸。

还有一个比较新鲜的文章样式,即采用悬念推理来吸引读者,它类似于人们平常爱读的侦探小说。《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的“百姓神探”即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它在第一期给读者提供一个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的发现、所涉及的被害人情况、案发现场、法医鉴定等,还提供一部分侦察材料,然后告知读者“等待您的补充侦查”;第二期是“等您破案”:刊登读者提供的补充侦查内容,案件进一步展开;第三期是“即将破案”:在众人的侦察分析之下,案件似乎水落石出,可偏偏又起波澜,给读者又设了一个悬疑;第四期是“案情揭秘”:把整个案件的原委讲得清清楚楚,再将案件整个过程叙述一遍。

这是一个将趣味性分阶段来表现的模式,它吸引读者参与文章的续写,使他们既能体会到侦探小说的刺激和悬疑,又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分析案情。

阅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对报纸的读者来说,阅读副刊的过程也是一种精神活动,通过阅读达到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兴趣、消遣娱乐等目的,这种认知活动因个体自身的阅读动机和兴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读者的阅读心理在认知过程中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阅读认知的调控过程是指没有直接参与信息加工,对信息加工起调节又控制作用的过程。它分为执行调控和期望调控两种”“期望调控主要指非认知的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意志、品质)对认知过程所起影响作用的意向过程”。[20]因此,如果从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来理解副刊的趣味性的话,读者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它们与副刊的趣味性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种互动效应。

阅读需要是阅读动机产生的基础。通常来说,读者在阅读副刊的过程中最简单的心理状态就是放松,宛若品一杯清茶的悠闲,或者聆听一首轻音乐的舒畅。那是一种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这时,读者阅读需要的诉求点就在于“趣味”需要,即在报纸副刊上寻找放松自己心情的有趣味的东西进行阅读。因此,寻求“趣味”需要是读者选择阅读报纸副刊的主要动机之一。

读者读副刊,要求副刊幽默、风趣、有意思、有味道,能使他们产生读之有声、品之有味、思之有趣的认知效应,而这种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副刊的趣味性。对于读者来说,阅读行为本身就是寻求“趣味”需要,这种心理动机应和了副刊的特性。因此,一篇精辟的小品文、一则精微的幽默、一首精致的打油诗都会给读者以“趣味”的享受,满足他们内心的“求美”期望。但是,副刊的趣味并不等于简单、低级的娱乐及搞笑爆料,而是集风趣、情趣、意趣于一体的高雅趣味,这种趣味统一于社会传统文化和大众接受心理的认可范围,因此更表现为不同层次读者的共同的、互通的阅读需要。

阅读是读者按照自身的心理需求进行的认知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是由阅读需要而产生的阅读动机,另一方面表现为主体兴趣指向的自觉选择,是一种与阅读对象进行互动的活动。

副刊的读者因各自修养、品位、文化的不同,有不同的阅读旨趣、阅读指向,但读者与副刊在“趣味性”上则找到了“相投”的契合点,从而构成了阅读行为的心理基础。比如,有的读者喜欢副刊上的讽刺性幽默,他们透过文字的犀利看尽世间百态,参悟简单的评述中掺杂的深刻哲理,并为之感动、警醒,从而理解人生的真谛;有的读者喜欢欣赏副刊的漫画,尤其是一些有深刻意味的漫画,在诙谐中感悟生活的嬉笑怒骂;也有的读者喜欢副刊的益智游戏,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情感、情绪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