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报纸副刊媒介转型研究:揭示演变历程

当代报纸副刊媒介转型研究:揭示演变历程

【摘要】:田建平的《当代报纸副刊研究》一书站在时代前沿,从“大文化”的视角对当代报纸副刊进行了学术考察,纵览我国当代报纸“万象”,从“全球化”与“大文化”的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出发对我国当代报纸副刊进行“定位”与学术“考察”,从而大致完成了副刊研究的学术理论构建。

对中国报纸副刊作全景式或者阶段性发展历史的梳理和研究是众多研究著作和论文的研究基础,也是考察副刊发展特色和时代影响的依托,所以副刊发展历史研究是研究成果中较普遍存在的内容,其中冯并的《中国文艺副刊史》,田建平的《当代报纸副刊研究》,魏剑美、骆一歌的《中国报纸副刊史》,庄森的《中国新时期报纸副刊史》等著作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副刊的发展历史。

冯并的《中国文艺副刊史》一书采取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副刊的报学意义、文学意义及其历史地位和发展脉络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全书12章,系统梳理了从最早的《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报纸副刊,介绍了中国报纸副刊从起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发展和变化,概括了近代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和编辑特色,并总结了一些副刊的办刊经验。这部著作是新时期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我国报纸文艺副刊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田建平的《当代报纸副刊研究》一书站在时代前沿,从“大文化”的视角对当代报纸副刊进行了学术考察,纵览我国当代报纸“万象”,从“全球化”与“大文化”的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出发对我国当代报纸副刊进行“定位”与学术“考察”,从而大致完成了副刊研究的学术理论构建。该书的第一章“我国报纸副刊史简述(1840-1949)”梳理了我国报纸副刊发展的历史和副刊发展的时代原因,特别提出了报纸副刊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客观方面讲,早期的报纸由于受到封建专制的影响,采访到新闻的机会很少,不能满篇,报纸有很多的空白,“不得已,乃以论说充篇幅,间及诗词杂稿”[1]。从主观方面讲,一些报纸在创刊时,就把副刊文字作为一种经常性的题材,有意识地带上了报纸,并形成了基本的作者队伍。这些作者组成一种以报纸主笔为核心的松散的文学社团组织,在酬赠唱答中开始了副刊园地的开拓工作。该书对我国报纸副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我国报纸副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基本的维度

魏剑美、骆一歌所著《中国报纸副刊史》一书以狭义上的副刊(指报纸上具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有一定审美趣味的、用以传播社会文化信息和休闲娱乐方式的特定版面,包括文艺副刊和家庭类、生活类、情感类、科普类专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报纸副刊的发展与流变、报纸副刊的当下态势,著作中“报纸副刊的发展与流变”部分在介绍中国报纸副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也较多地关注到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副刊及其相关编辑、作者的情况,并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在“报纸副刊的当下态势”部分,著作强调了“现代”标准,重点考察了新时期以来报纸副刊在理念和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要求。

庄森的《中国新时期报纸副刊史》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演变规律,提出中国当代报纸副刊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是报纸复兴与副刊繁荣,第二阶段(1992~2002)是报纸产业化与副刊大演变,第三阶段(2002~2012)是报纸品牌竞争与副刊品牌建设。著作从报纸副刊与思想解放、社会思潮、文学繁荣、市场经济的关系角度,研究、解读报纸副刊在社会转型、媒介制度转型及媒介消费主义文化的压迫下,逐渐探索转型道路,从摸索周末版到逐渐形成大副刊的发展过程,以及报纸副刊在报纸产业化的浪潮中的发展演变,带动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还研究了副刊品牌建设的发展变迁。

从以上代表性著作中,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副刊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关注报纸副刊的历史演变过程。除全景式的历史研究著作外,也有著作和论文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和风采。在有关报纸副刊的阶段性研究著作中,以民国时期报纸副刊的研究最为突出,如五四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同时,研究成果也展现了新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变化情况,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当时的副刊发展与繁荣对报刊业务发展、文学的繁荣、社会的转变、文化的传播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五四时期的副刊和创造副刊成就的那些编辑也成了不同时期副刊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以时代群像或者个案的方式展现了从不同角度对报纸副刊的关注和剖析,其中有如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www.chuimin.cn)

郭武群的《打开尘封的历史: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主要探讨了作为文学载体的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在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稳定阵地的同时,还直接和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文学形式以及文学流派的成熟的问题。作者认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不仅颠覆了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一系列变革,而且改变了文人的生存轨迹,使其转变为近代城市知识分子和职业文人。

田露的《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1919~1927年北京报纸副刊研究》,主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剖析问题、阐述观点,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报纸副刊“众声喧哗、异彩纷呈”的时代特色;通过对当时报纸副刊上的热点事件的讨论,分析了报纸及副刊生存的政治背景、生存环境、功能转变及作者和读者群体的构成等,读者能更好地了解20年代北京文化空间的构成与流变。

陈叙的《文化的风向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副刊变迁研究》关注了改革开放之后报纸副刊的发展,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报纸副刊由精英主导的文人副刊向大众文化副刊的发展过程、分析副刊经历的从新闻改革的急先锋到报业兴盛的边缘没落,再到对报业文化品格的塑造的变动历程,总结了副刊的新闻化与新闻的文学化、副刊的生产由自主性的精神生产向市场化生产转移等特点,揭示了在副刊的发展和转型中,写作的快餐化、创新力不足、副刊文化空间局促等问题。

报纸副刊的业务发展历史也是新时期副刊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谢庆立的《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作者从社会变迁大众传播的视角,以早期报纸副刊发育与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职能转换作为切入点,把早期报纸副刊放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考察了晚清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中国社会逐步开放的产物和新兴的文化传播方式,中国的报纸副刊从孕育、成型到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所起的作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等。梁友莉的《报纸副刊编辑业务探索》,汇集了一位多年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的资深编辑对副刊编辑业务的探索,既有报纸副刊编辑业务方面的理论探索,又有编稿实践中的经验技巧以及对报纸副刊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探索、创作实践,对报纸副刊编辑业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