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报纸副刊所要体现的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大文化”。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文化,人类未来可能创造的文化,均在副刊表达的视野之内。副刊不仅表达“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与创造“文化”。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历史表明,副刊一直走的是“文化本位”的道路。副刊的文化本位理念,造就了副刊的文化品质、文化品格、文化品位及文化境界。从这一意义上讲,副刊也可以被认为是“大文化”的一种文化工具。......
2023-11-09
当代报纸属公认的大众传媒之一,那么,报纸副刊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大众传媒的基本性质。这一基本性质成为报纸副刊同其他媒体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例如,某种杂志的读者是相对固定的(基本符合其读者定位),而报纸副刊面向的读者却是更为广泛的,因为报纸作为大众媒体,其面向的读者就是广泛的。尽管一位关心时事新闻的读者拿起某份报纸时可能首先要读新闻,但他(她)显然也将副刊“拿”在了手中,事实上已经有了阅读的可能。中华书局主办的《文史知识》——一种在文史学界曾经有口皆碑的著名刊物,其订阅对象(或阅读对象)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而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著名报纸副刊上登载的文史知识,显然比《文史知识》被阅读的概率要大得多。《中国收藏》是一种高品位的权威的文物类、收藏类期刊,然而,它同《新民晚报》的副刊《古玩宝斋》(收藏鉴赏类)比较起来,可能后者的被阅读面(概率)就要比前者大得多。
“大副刊”理念必然要求报纸副刊进行“大传播”。“大副刊”的内容也决定了报纸副刊“大传播”的内容。同样,“大副刊”的形式也决定了报纸副刊“大传播”的形式。
当代报纸副刊必须在理论上、认识上明确自己的“传播”主体地位(主体性)、传播话语及其传播权力。报纸副刊的传播具有明确的主体性,或具有相对独立的传播地位,以及传播话语、传播权力。过去那种认为报纸副刊依附于报纸新闻的看法,必然不承认报纸副刊的独立地位,显然已经不再符合当代报纸及其副刊实际,已经过时,必然被淘汰。
所谓报纸副刊的主体性(或其独立地位),就是指报纸副刊从理论上到业务上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具体来讲,它的编辑、作者、读者、内容、文体、表现形式等各种要素及其组织运作,均明显不同于报纸新闻的诸要素及其组织运作。因而,报纸副刊相对于报纸新闻而言,的确具有主体性,有独立的地位,有独立的“话语”体系以及“话语”权力。
显然,报纸副刊也必然具有其传播的主体性。
报纸新闻传播的主要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事件、事情)”。那么,报纸副刊传播的又是什么呢?
简言之,报纸副刊依据其文化本位,主要传播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及相关的知识、资讯。这里有两点需要讲明,其一,报纸副刊传播上述内容,有契合报纸媒体自身实际、机制的“自我”传播方式(特性)。它并不排斥其他媒体对上述内容的传播。例如,一部长篇文学作品,出版社可以出书,电台可以播“评书”,电视台可以播由其改编的连续剧,杂志可以连载;当然,如果合适,报纸副刊也可以连载,还可以发表诸如书评、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其二,副刊作品仅传播上述内容,并不传播“新闻”,也不传播“广告”。新闻要由新闻去传播,广告也要由广告去传播。在此特别需要声明的是,绝不能把报纸副刊同报纸新闻、报纸广告混在一起,混为一谈。澄清这一问题,无论是对于研究界,还是对于实务界,都是极其必要的。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多元文化角逐),报纸新闻所能够承担(或反映)的,仅仅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相对而言,报纸副刊承担(或反映)了另一部分。(www.chuimin.cn)
大致说来,就报纸本身而言,新闻反映的是新近之“动”的部分,广告反映的是“商人逐利”的部分,而副刊反映的却主要是文化(大文化)层面上“新而沉静”的部分。
当代报纸副刊,就好像一个“知识的百花园”、一个“文化的大课堂”、一个“艺术的万花筒”。它比大学还要“大”,比博士还要“博”,比星空还要“美”。
传播是人类生活唯一的手段和目的。作为手段,它把我们从各种事件的重压中解放出来,并能使我们生活在有意义的世界里;作为目的,它使人分享共同体所珍视的目标,分享在共同交流中加强、加深、加固的意义……传播值得人们当作手段,因为它是使人类生活丰富多彩、意义广泛的唯一手段;它值得人们当作生活的目的,因为它能把人从孤独中解救出来,分享共同交流的意义。[5]
这段精彩的哲学论语,也完全适用于当代报纸副刊的传播活动。
总之,当代报纸副刊对于传播的意义,一是要在理论上和学术上确立副刊传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的传播话语、权力;二是确立传播理念;三是确立大文化的传播体系。
有关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的文章
中国当代报纸副刊所要体现的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大文化”。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文化,人类未来可能创造的文化,均在副刊表达的视野之内。副刊不仅表达“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与创造“文化”。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历史表明,副刊一直走的是“文化本位”的道路。副刊的文化本位理念,造就了副刊的文化品质、文化品格、文化品位及文化境界。从这一意义上讲,副刊也可以被认为是“大文化”的一种文化工具。......
2023-11-09
作为传播主体,副刊区别于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副刊主要刊载告知信息和娱乐信息。因此,现代报纸副刊的总体趋势是实用性、娱乐性不断增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内容生活化,形式感性化,脱离政治的宏大叙事,回归世俗的社会生活,是副刊作为转型期的大众传媒面向普通受众的策略之一。......
2023-11-09
娱乐类副刊、休闲类副刊的短期传播效果主要体现为对受众情感的替代性满足。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生活的消费主义倾向愈加明显。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像,传媒也不再仅仅是巩固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其独立的市场经济行为主体身份的确立刺激了传媒消费主义倾向的产生。[16]这种消费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传播重点的转移、媒介主体形象的转换和媒介形式的消费特征等三个方面。副刊传播的负面效果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泛滥。......
2023-11-09
报纸的副刊最早称为“附刊”,是相对于正刊而言的,它和新闻、评论、广告被视为构成报纸的“四要素”。我国报纸副刊的开端是1897年上海的《字林沪报》率先创办文艺附刊《消闲报》,此后很多报纸纷纷效仿,创办类似的版面。笔者综合考察目前的副刊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
2023-11-09
人际传播是一切传播关系的基础,而只要有人存在,有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就会有人际传播。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其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利用人际传播的优势,并通过由家庭、亲属、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非正式社会网络进行人际传播。此外,无论是士绅自办的私学、乡约宣讲、社会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都是有效地利用已有亲密关系的人群中的人际传播来进行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2023-11-02
《南方周末》的副刊与它的正刊一样前沿、尖锐、厚重、敏感,传播民主和科学,是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南方周末》的文化副刊由《文化》《电影/音乐》《文学》《电视》《往事》《阅读》《写作》《地理》《批评》《艺术》《百姓记事》等专版组成。2004年10月28日,“地理”专版刊登的《浙南夹缬传奇》一文介绍了中国服装印染中的夹缬。2004年2月12日刊登了黄琳斌的《如此散文为何列入年度十佳》。......
2023-11-09
从作者的选择范围、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形式的自由性、版式的自由性等多方面去体现“大副刊”多元化的办刊理念。“大副刊”的办刊理念,要求未来的报纸副刊编辑一定要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掌握丰富的“副刊语言”。......
2023-11-09
报纸副刊走向“大副刊”时代,此一“大”字主要是基于文化意义而言的,副刊的文化本位理念,造就了副刊独特的文化品质、文化品格、文化品位及文化境界,使副刊成为表现、继承、积累、创新、传播文化的文化载体。“大副刊”全面演绎了新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副刊以“文化”为本位理念,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都在副刊的视野之内。......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