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对微信和抖音平台影响力的研究结果

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对微信和抖音平台影响力的研究结果

【摘要】:[2]姚学刚:《人类信息接受行为的动因、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版。[7]刘军:《整体网分析》,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10]李彪:《舆情山雨欲来》,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68~69页。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与用户的朋友圈具有较高的契合度,用户和用户之间既是现实意义上的强关系,同时又是相同微信平台的受众。因此当图文消息产生大量的转发现象时,具体用户的朋友圈内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相同消息,即“刷屏”现象。这种类似于信息轰炸似的传播,虽然强化了受众对于同一微信平台用户身份的认同,却对具体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产生影响,将会使原本并不感兴趣的图文消息出于朋辈的影响而产生阅读行为,虽然接受行为发生,但在接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抵抗情绪,出现抵抗式认同,即发生了接受行为,但用户对于平台的忠诚度却有所降低。

【注释】

[1]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71页。

[2]姚学刚:《人类信息接受行为的动因、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版。

[3]李彪:《舆情山雨欲来》,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68~69页。

[4][美]邓肯·J.瓦茨2006年版著,陈禹等译:《小小世界: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网络动力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5]何威:《网众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www.chuimin.cn)

[6]刘军:《整体网分析》,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

[7]刘军:《整体网分析》,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

[8]赵黎:《微信终极秘籍》,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页。

[9][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10]李彪:《舆情山雨欲来》,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68~69页。

[11]袁媛:《类信息流模式下传统媒体微信订阅号的发展策略》,载《编辑学刊》2018年第6期,第112~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