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指导思想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指导思想

【摘要】:所以,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如体育部门、学校、企业、社区、俱乐部等主体。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围绕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等核心问题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但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中,更多的是将运动员获得的奖牌数作为衡量学生运动员及其培养单位是否优秀的标准。

1.以人为本

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以人为本是根本保障,它与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的科学化走向以及学生运动员发展的主体化和个性化趋势是相符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等全方位实现创新,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贯彻以人为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内容。

一是要把人才的成长放在首位,彻底解决只为提升运动成绩而忽视文化教育的现象,充分挖掘优秀学生运动员的各种潜力,尽可能满足运动员成长所需的环境,为运动员实现综合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大化而努力。

二是要做到加强实践育人,提高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增强其自信心,满足其成长需要,实现人人成才的目标。

2.人才需求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价值期望和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各部门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就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多元化。高校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高校必须在培养专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所以,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如体育部门、学校、企业、社区、俱乐部等主体。(www.chuimin.cn)

3.与时俱进

时代的发展召唤着高校要尽快将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出来。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围绕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等核心问题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培养出三高型竞技体育人才——“高文化、高修养、高技能”。

4.注重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

在运动员的一生中,运动员只是他们在某个发展阶段的身份,其退役后的去向及发展同样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但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中,更多的是将运动员获得的奖牌数作为衡量学生运动员及其培养单位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对于学生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以至于他们在退役后从事其他职业的机会较少,这必会制约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运动员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着眼于运动员的未来,要有能够促进运动员长远发展的运作机制,即不断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机制,帮助学生运动员对专业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从而将学训矛盾解决好,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