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代礼制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代礼制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三代之礼相因承未变的部分,当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内容,是“本”。殷礼之于夏礼,周礼之于殷礼,所改变部分,都是为适应时势的需要而改变的,如典章制度之类,这些都是非原则性、非纲领性的内容,是“末”。因此,孔子能根据三代之礼的因承变化,知道此后百世之礼的大要。社会文化规范一旦被封闭化,就可能影响社会的发展。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 ①十世:此指以后的十个朝代。

【按】

孔子认为,殷因夏礼,周因殷礼,其间所增删的内容可知,增删的原因亦可明。三代之礼相因承未变的部分,当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内容,是“本”。殷礼之于夏礼,周礼之于殷礼,所改变部分,都是为适应时势的需要而改变的,如典章制度之类,这些都是非原则性、非纲领性的内容,是“末”。(www.chuimin.cn)

孔子认为,三代之礼中那些“末”的部分,后世之礼中会改变,但那些“本”的部分,后世之礼也是会因承的,不会改变的。虽此后百世之礼,其中原则性、纲领性的内容,还是三代之礼中原则性、纲领性的内容。因此,孔子能根据三代之礼的因承变化,知道此后百世之礼的大要。礼乃社会文化规范,世事皆依礼而行,故由百世之礼,可以推知百世大致的社会状况。

就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作为社会文化规范的礼,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其中非原则性、非纲领性的内容是如此,原则性、纲领性的内容也是如此,不过是变化得慢些罢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礼中,“三纲五常”无疑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内容,但封建社会灭亡后的社会文化规范中,是不是还应该保留“三纲五常”呢? 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以后,“三纲五常”之类被视为百世不变的文化规范,究竟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社会文化规范一旦被封闭化,就可能影响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