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管仲所用家臣和部下甚多。在门口场外所筑之墙,其作用是使大门内的活动免受过往行人的干扰。时人不解“管仲之器小哉”之意,故疑管仲俭,俭者,器小而不足以享洪福也。可事实又恰恰相反,管仲极为奢侈。人臣不当如此奢侈,故人又以管仲是否知礼为问,而管仲又确实极不知礼。孔子以后,曾西、孟子、荀子、董仲舒、刘向一直到朱熹等儒者,也皆非管仲,其源明显出自孔子。观《宪问》等赞扬管仲可知。......
2023-11-09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①,学则不固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③。过则勿惮改④。”
【注】 ①重:厚重,稳重。威:威严。②固:鄙陋。一说“坚固”,亦可通。③无(wù):通“毋”。④惮(dàn):怕。
【按】
行为举止不稳重,轻佻儇薄,其人就毫无威严可言。儒家很注重仪态举止方面的修养,崇尚庄重、端严、沉毅的气度。《礼记·玉藻》中对君子的仪态举止,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大抵都是要求体现此类气度。扬雄《法言·修身》对此也有论述。
我国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正面的文臣儒将形象,其气度大多庄重、端严、沉毅,极少滑稽者,其主要原因正是儒家的“尚重”。人们认为,滑稽非大臣之体,庄重、端严、沉毅,才是大臣风范。也许是抑扬太过的缘故,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学者,有幽默感的并不多。现代人应当既庄重、端严、沉毅,又不失幽默感。(www.chuimin.cn)
不断地认真学习,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使自己免于成为鄙薄浅陋之人。或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作为一个结构,把“学则不固”当作“不重”的结果,“固”作“坚固”或“巩固”解,亦可通。不重于外,必不坚于内,所学得不到巩固,自然不能坚固。
“无友不如己者”的思想意义极为深刻。盖与贤于己者为友,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技艺,多所裨益;与不如己者为友,则对自己的裨益就小多了。孔子此言,乃鼓励人们求贤于己者为友,以更好地向贤于己者学习,奋发向上,但决不是鼓励人们只为自己考虑,置不如己者于不顾。自己求贤于己者为友,则不如己者求己为友,当然也不能拒绝,否则世无朋友矣。若人人求贤于己者为友,主动向贤于己者请益,则社会总体道德、学问、技艺水准的发展,无疑比人人都求不如己者为友并帮助对方进步来得快。圣人之用心,其深若此。
有关论语教读的文章
此言管仲所用家臣和部下甚多。在门口场外所筑之墙,其作用是使大门内的活动免受过往行人的干扰。时人不解“管仲之器小哉”之意,故疑管仲俭,俭者,器小而不足以享洪福也。可事实又恰恰相反,管仲极为奢侈。人臣不当如此奢侈,故人又以管仲是否知礼为问,而管仲又确实极不知礼。孔子以后,曾西、孟子、荀子、董仲舒、刘向一直到朱熹等儒者,也皆非管仲,其源明显出自孔子。观《宪问》等赞扬管仲可知。......
2023-11-09
“三军”也作为军队的通称。可见孔子之世,能如此者,亦实难其人。子路好胜心极强,见孔子赞颜渊,心有不足,自负其勇,乃以“子行三军则谁与”为问,意谓孔子若统帅大军,必与勇健者同行,则此人非己莫属矣。然孔子讥子路之好勇,乃暴虎冯河之类,徒作无谓牺牲而于事无补,并云他若行三军,当与“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惧则敬,敬则谨,谨则成。畏则怯,怯则退,退则败也。......
2023-11-09
子路、冉有、公西华,乃孔门高弟,皆能称贤人者,然孔子不以仁轻许之,何也?子路至于仁,盖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无。颜回、子路如此,冉有、公西赤可知矣。孔子对孟武伯语,突出诸弟子才能之所长,寓建议对方合理使用诸弟子之意,盖用人用其长也。......
2023-11-09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①,虽在缧之中②,非其罪也。子谓南容④,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此事颇异,出小说家之言,当非事实。公冶长究以何获罪入狱,今已难明。自孔子观之,公冶长虽在缧之中而不妨妻之以己女也。“邦无道,免于刑戮”,亦即“邦无道则隐”,以全其身并藏其才能,等待明时。盖儒家长于教化,短于定乱,故其进退之选择如是。......
2023-11-09
一云,此就夫妇一伦而言,贤妻子之贤,其情取代爱妻子之色。下文所云“事父母”等,亦伦理关系。此章值得注意者,乃事父母与事君的区别。事父母是“竭其力”,事君则是“致其身”,事君重于事父母。高明《琵琶记》中,蔡伯喈父子论“大孝”、“小孝”甚详。所谓“大孝”,即是“事君”,“小孝”仅是在家事亲。......
2023-11-0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①。汶水在古齐南鲁北之地。子骞明己将去鲁以避召。闵子骞在焉,且次于颜回而在冉伯牛、仲弓之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子骞“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其品格之高洁可知。不过,子骞之辞季氏费宰之聘,亦有其道理。其时大夫之好行非礼不义者,齐以田常为甚,鲁以“三桓”为甚。“三桓”之中,又以季氏为甚。闵子自知不能救季氏之非,又不屑与之同流合污,故坚决辞季氏费宰之聘。......
2023-11-09
《论语》共二十篇,乃孔子弟子及后学所编。《论语》记录孔子的思想言行,也有不少是孔子弟子的思想言行,主要是记言,且大部分是三言两语,甚至只有一句话,因此,人们称之为“语录体散文”。《论语》又以多格言著称。《隋书·经籍志》将《论语》列入《经类》。宋时《九经》中有《论语》。故《论语集注》影响之大,《论语》的其他注释、讲解本,都无法与之相比。......
2023-11-09
导读本篇系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主要讨论儒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故以“儒行”名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便从孔子的穿着开始,讨论儒者的服饰、德性,即所谓的“儒服”与“儒行”问题。到了宋代,吕大临认为《儒行》篇之说,“多有矜大胜人之气,少雍容深厚之风”。细读本篇,可以真正体会儒家对“儒者”风范的把握,重新审视历代学者有关“儒行”“儒教”“儒术”概念的相关解读。......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