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论语教读:儒家风范与幽默感

论语教读:儒家风范与幽默感

【摘要】:一说“坚固”,亦可通。扬雄《法言·修身》对此也有论述。我国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正面的文臣儒将形象,其气度大多庄重、端严、沉毅,极少滑稽者,其主要原因正是儒家的“尚重”。人们认为,滑稽非大臣之体,庄重、端严、沉毅,才是大臣风范。现代人应当既庄重、端严、沉毅,又不失幽默感。不重于外,必不坚于内,所学得不到巩固,自然不能坚固。人即为圣贤,亦不免有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 ①重:厚重,稳重。威:威严。②固:鄙陋。一说“坚固”,亦可通。③无(wù):通“毋”。④惮(dàn):怕。

【按】

行为举止不稳重,轻佻儇薄,其人就毫无威严可言。儒家很注重仪态举止方面的修养,崇尚庄重、端严、沉毅的气度。《礼记·玉藻》中对君子的仪态举止,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大抵都是要求体现此类气度。扬雄《法言·修身》对此也有论述。

我国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正面的文臣儒将形象,其气度大多庄重、端严、沉毅,极少滑稽者,其主要原因正是儒家的“尚重”。人们认为,滑稽非大臣之体,庄重、端严、沉毅,才是大臣风范。也许是抑扬太过的缘故,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学者,有幽默感的并不多。现代人应当既庄重、端严、沉毅,又不失幽默感。(www.chuimin.cn)

不断地认真学习,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使自己免于成为鄙薄浅陋之人。或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作为一个结构,把“学则不固”当作“不重”的结果,“固”作“坚固”或“巩固”解,亦可通。不重于外,必不坚于内,所学得不到巩固,自然不能坚固。

“无友不如己者”的思想意义极为深刻。盖与贤于己者为友,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技艺,多所裨益;与不如己者为友,则对自己的裨益就小多了。孔子此言,乃鼓励人们求贤于己者为友,以更好地向贤于己者学习,奋发向上,但决不是鼓励人们只为自己考虑,置不如己者于不顾。自己求贤于己者为友,则不如己者求己为友,当然也不能拒绝,否则世无朋友矣。若人人求贤于己者为友,主动向贤于己者请益,则社会总体道德、学问、技艺水准的发展,无疑比人人都求不如己者为友并帮助对方进步来得快。圣人之用心,其深若此。

勇于改过,《论语》、《孟子》屡倡之。人即为圣贤,亦不免有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重其过。